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论文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表征
1.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缺乏整合性
随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也出现急剧增多的现象。形式多样的选修课粉墨登场,例如电影欣赏、音乐欣赏、诗文诵读、艺术鉴赏等等。多姿多彩的学术讲座、课外活动等隐性课程铺天盖地而来。不可否认,这些课程的增设确实在推动素质教育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隐藏在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是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之间、显性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各自为政、单打独斗、互不联系的现象,也存在着内容交叉重叠的情况,缺乏整合性。这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设置的零散性往往会影响人文素质教育质量的提升。
2.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效性不强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归根结底得落到其实效性上。但从现实看,课程的实效性相对较弱。一是有些院校把人文素质教育当做面子工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仅是摆设。重视人文素质教育的人文知识传授,忽略人文素养的培植。二是有些学生从功利性动机出发,把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当做获得学分的途径,从而造成选修课选择的随意性和功利性。这严重造成学生出勤率低,课程授课效果差,实效性减弱。三是缺乏与高职人才培养定位相吻合的、能满足就业岗位和学生发展所需的校本教材,教材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也是影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实效性的关键因素。因此,哪怕是设置了大量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购置了大量的书籍,投入了大量的资源,教学效果仍然无法实现。
3.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方式存在偏颇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优化具有重要作用。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是一个难点,在课程评价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1)重“显性”轻“隐性”。我们往往习惯于用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分数的高低来评价课程的效果,还用一些“数字”来量化,比如组织了多少活动,开设了哪些必修课、哪些选修课,搞了哪些讲座,这些都是“显性”、直接、外在的东西,比较容易量化。但是,我们却忽视了一些“隐性”的、间接的、内在的不太容易量化的东西。
(2)重“校内”轻“校外”。人的素质的形成与发展非常复杂,有生理遗传的因素也有后天的培养。需通过课程知识这一载体,经学生一段时间的内化和体验,也需环境的熏陶、潜移默化的影响等综合因素,才能慢慢积淀为学生的素质,这一素质的形成过程非常缓慢,不是立竿见影的。所以对其评价也不能是阶段式的,应该是长期的。学校对如何评价学生的人文素质,如何记录学生的人文品行,如何褒奖人文素质高的学生等等,缺乏必要的系统化的设计。
二、构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
1.顶层设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顶层设计关乎着素质教育的成败,我们应对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进行系统地调研,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规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数量、质量和课程开设的多种有效途径。例如,选修课具有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启迪思想的作用,能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类课程要数量多、面广,让学生有充分的选择权并且具有针对性。应针对大一、二学生开设哪些选修课?毕业班学生应该开设哪些选修课?不能一概而论。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专业课程与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相融通。专业课中应渗透素质教育知识,素质教育课程应兼顾学生专业的特点进行设计,专业课与素质教育课程的关系应是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关系。其次,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融合和融通。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作为具有不同内容、不同实现方式的课程,他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过程,发挥着各自的作用,但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即都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融通不仅仅有一个叠加效应,还会产生化合作用,从而促进人的情感、态度等综合素质的提升。最后,强化思政课的人文素质教育功能。高职院校的思政课主要包括《思修》、《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要有意识地凸显人文素质教育的教育作用。总之,学校要建立一套整体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各课程之间既能发挥独自的作用,又不相互重叠交叉,形成一个有效的整体。
2.充分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发挥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实效性是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首先,编撰校本教材。根据高职院校的特点和学生的特点,有选择地对人文知识内容进行充实、编排与整合,形成校本教材,以学生易于接受的新颖方式呈现。在设计校本教材时要做到两个基于一个目的:一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二是基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一个目的就是为学生提供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的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因为如果课程知识没有内化为学习者的自身体验和思想感悟,那么它仅仅是作为一种静止的资源而存在。“课程教育的实际作用过程,必须是在个体的自主学习的情境中被体验和内化。”其次,要进一步完善选课制度。一是要调动广大教师开设选修课的积极性,加大开设选修课的数量,让学生有课可选;二是以此为基础,通过教学实践来测验选修课的质量,经过数年的时间,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最后,注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教师队伍的梯队建设。培养人文素质核心课程的教学团队是有力推动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手段,这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而且是形成各校选修课特色的关键环节。
3.建立健全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科学评价方法
课程评价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课程设计、课程资源、课程实施过程、课程实施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的描述,进而做出价值判断,并寻求改进课程途径的一种豁达。不成熟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会阻碍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因此,构建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提高课程水平的关键问题。
(1)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认证中心。评价是人文素质教育中最核心的部分,学校通过素质档案建设,记录学生素质发展的进程,认证学生的人文素质成果,并给与一定的奖励。只有积极的引导,加上对大学生素质的认同,才能调动大学生提升人文素质的积极性。为此,学校应设置一个专门的人文素质机构。例如,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于2014年成立了素质教育科,主要负责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协调统筹各职能部门,制定大学生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等,对大学生素质进行认定。
(2)“显性”与“隐性”并重。隐性课程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相对具有更强的同化力,它在个体习得社会行为规范的价值标准和个性的健康发展等方面所产生的作用,往往是显性课程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我们要重视这种隐性的评价,把校园文化、校风学风等对学生的影响也糅合到必修课、选修课以及社团活动等显性评价中来。做到显性与隐性并重,行为与素养齐观。
(3)校内与校外评价结合。校内评价比较容易操作,在校内可以通过“过程性考核+论文”的方式对其进行评价。过程性考核主要是严格考勤制度,奖惩结合。严把考勤关,对于平时出勤率高、课堂表现良好的学生免试,给学生以希望和激励。反之,对于缺勤三次以上的学生取消其修读该课程的资格,需要重修,也不能参加奖学金评定和评优评选。而校外评价难度较大,我们可以采用跟踪调查、访谈等方式对校外的学生进行评价。
作者:韩秀婷 单位:聊城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