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学案教学法物理教学论文
一、导学案的质量受限于编制者的知识把握程度,导学案应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从教师的年龄结构来讲,老教师习惯于使用传统的教辅用书,对导学案教学法不太感兴趣;年轻教师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能力强,但对学科知识把握能力往往不够高。大部分学校的导学案由年轻教师编制,有些教师的实际从教年龄甚至不足5年。一方面我们意识到目前的导学案确实需要老教师帮助把关,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些教师的知识把握能力还有很大上升空间。笔者认为,即使是导学案,也应实现同一学校同一年段同一学科的不同教师使用统一的导学案。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应该是学科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导学案的编制应该由学科组长把关,学科教师参与,并根据实际教学效果不断调整。导学案的编制切忌“单打独斗”,优秀的导学案应该出自一个团结高效的学科组。
二、导学案教学法需要大量教学实践,“临时抱佛脚”
很难体现出好的效果大约两年前,笔者作为评委参加了一次教学比赛。那次参加比赛的很多选手采用了导学案。但我发现这些教师实际上没能真正利用这些导学案,很多教师采用导学案只是在追求形式。说直白一点,就是这些教师平时授课根本没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所以这次他们即使设计了采用导学案的教学方式,但因为他们对导学案教学法陌生,导致他们使用的这些导学案只能相当于课堂练习题。导学案教学法绝不是仅仅在课堂上使用教师编制的思考与练习题那么简单。走进如今的多媒体课堂,不管是思考还是练习环节,教学课件完全能胜任,如果没有其他教学意图,仅仅设计思考与练习环节的导学案确实实用价值不高。笔者认为导学案应该是引领学生自己思考问题,独立发表见解,再通过课堂讨论或教师总结形成正确结论的一个平台。和教学课件相比,其重在引领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所以如果教师平时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只是为了追求形式而采用导学案式教学,大多只能是画蛇添足,根本起不到导学案应该起到的作用。
三、导学案应该涉及预习、授课、课后巩固等多个环节
大约一年前,笔者开始关注教育资源网站中的导学案。这时我才发现采用导学案式教学的学校已经越来越多,有的学校的导学案质量不错,各校的导学案内容结构存在很大差异。很多优秀的导学案涵盖了学生课前的预习、课中的深化理解、课后的巩固提高。这个结构和很多教辅用书相同,但不同的是其和教师教学意图的高度融合是教辅用书无法相提并论的。一份好的导学案应该贯穿教学过程,绝不是一张课堂练习卷。导学案应该是引领学生学习的框架;导学案应该和授课教师的教学过程紧密结合;导学案应该是教师授课的有力补充与延伸。从这个角度来说,即使是导学案的课堂教学部分,也应涵盖新知识点导入与设疑、学生探究与总结、课堂巩固与体验等环节。
四、一份好的导学案是一个好的教学思路,编制导学案的过程就是精心备课的过程
一个月前,有位多年制作导学案的老师指导一位年轻教师参加教学比赛。他和选手精心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在导学案基础上设计了教案和教学课件。没想到一位资深评委在第一天的评课环节明确表示对导学案的反感,于是第二天讲课的选手临时决定取消导学案的使用。好在那位选手已经实现了教学过程、课件与导学案高度融合,所以在临时取消导学案的情况下实际上仍旧执行了导学案教学思路并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从某种意义上讲,导学案并不局限于印刷出来的那份纸质材料。我们可以把导学案理解成教师为促进教学设计的一种方案。打印出来的那份纸质材料只能算导学案的常见载体,但不是唯一载体。导学案教学是一种脱离大众化的教辅资料,能够实现全程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所以在某种情况下,导学案教学法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载体同样能够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们要强调,虽然导学案的编制过程很耗费时间,但精心编制导学案的过程确实是教师对所授知识的认真思考过程,如果一位教师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一套导学案的编制工作,那注定是这位教师专业能力提高的一次难得机遇。如果编制导学案的是一个学科组,那这将极大地提高这个学科组的整体实力。
作者:张琳 单位:呼伦贝尔市教育研修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