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思考
摘要:在新课标下,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满足对于学生的长足发展需求,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对于学生的培养更趋于多元化发展,将思想方法和知识教育相互统一,以知识学习为主线,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和设计,塑造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在阶段性的教育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和心理发展建设。
关键词:新课标;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有效策略
信息技术已经开始普及到了日常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的整合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了更多的变革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将信息技术和数学学科深度融合,利用信息技术补足传统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同时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优势互补,完成对于学生的高效教学,在创新教学的过程,教师立足于课本教学,利用信息技术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的综合培养。
一、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开始广泛的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中,而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信息化和现代化的发展,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完成知识的整合和价值的整合,同时优化整个教学课程,教师立足于课程结构目标,以学生为发展中心,利用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拓展知识视野,同时优化教学设计和活动,对课程资源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最终以学生的长足发展为目标,实现对于学生理论实践的创新能力培养,以及立德和树人的发展。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转变以往的教师主导教学模式,而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深入,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整合本质上是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从基础知识技能学习到理论实践的综合发展,最终的目的是在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思想方法层面和知识技能层面的发展,从传统的单一化教学培养,实现对于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围绕教学主体,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设计和活动,在教学中不断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
二、整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的指导虽然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受到了很多人重视,但是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没有系统性的指导文件,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整合内容没有明确的衔接,无法有效落实阶段性的教育目标培养,虽然具有明确的教育目标,但是在整合的过程中,无法明确指导教育教学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主体和主导的教学中,无法有效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在教学中需要明确教学指导,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创新教学,在阶段性目标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系统新和层次性的发展培养。
(二)教师缺乏相应教育意识在教学中,教学对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缺乏相应的教育意识,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经验教学之中,单一化的课堂教学导致教师缺乏明确的信息技术教学的理念,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者和引导者,不是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明确教育目标,突出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实现教学经验、知识的全方面整合,提升教学的成效。
(三)教师专业能力不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学氛围的缔造者,教师的专业能力决定了教学的成效和质量,信息技术在课堂中应用,能够有效地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可以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引导培养,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引导学生能够在教学中主动地探究深入,完成对于知识获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同时创新教学的前提是教师具备完善的专业素养,才能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教师专业能力不佳,缺乏专业的信息素养导致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课程并利用,刻板化的信息教学无法对学生进行综合培养,教师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
(四)缺乏完善的信息评价教师在整合的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智慧课堂,同时加强在教学中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反馈,能够及时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多方面的指导评价。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更注重的是学生的结果性评价,而忽略了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针对性指导和发展性的评价,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科学教学和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主体发展的同时要加强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教师需要构建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有效策略
(一)整合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媒体整合教学资源,在知识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的基础性教学,发展性培养,将文本内容的碎片化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和归纳,制作成相应的数学导学案和微视频,教师整合教学资源,构建完善的教学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系统性的深入学习,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重点加强对于学生知识层面的教学和技能实践的训练,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抽象的知识概念转变为学生熟知的情境和形象,知识内容通过情境化和形象化的形式展现,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教师将复杂的知识概念通过视频、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进行呈现,引导学生将抽象的知识概念和直观的形象相互印证学习,深化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教师在创新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条理性和系统性梳理和整理,转变传统的刻板化教学,而是通过导学案和微视频,引导学生在进行自主学习,在自学的过程中,微视频的直观体验,导学案的系统性梳理以及文本内容对比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为了提高学习成效,教师可以设置相应的任务目标,让学生在目标导学中,提升学习的质量。
(二)电子白板教学,加强互动教学教师在教学中,将传统的文本教学内容制作成电子课件的形式进行呈现,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官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将视频图片插入课件之中,随后通过电子白板分批呈现,分批呈现的功能可以引导学生从浅入深的学习,保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构建完善的知识结构,放大镜功能重点标注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认知了解教学过程中的难点,屏幕的批注功能,学生可以将自己对于问题的不同看法进行即时的表达,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路方法和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推行互动教学的模式,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推行典型案例的探究学习,鼓励学生对经典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学生根据知识对问题进行多角度剖析,在科学的探究过程中,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案例问题,并且能够通过问题分析背后的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加强和学生之间的动态交流,在知识的学习中,深化学生的理论学习认知。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将教学中知识点嵌入案例之中,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的探究,通过探究主动的获取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利用主题回放功能,引导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核心概念对碎片化知识点进行整理和归纳,构建完善的思维导图。
(三)情境教学,创新教学设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和活动,让学生在教学中能够得到多方面的认知学习,教师在教学中,推行情境教学的模式,构建真实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感知学习的过程中,加深对于内容的认知理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将课堂和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能够得到直观的认知学习,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认知经验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理解,教师创设学生熟知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以生活视角进行切入,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的对生活现象进行观察分析,鼓励学生通过生活认知剖析背后存在的数学规律,提升学生对于知识概念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技术媒体设置学生直观的生活情境,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演一演,辨一辨的趣味化活动,让学生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完成知识性的学习,在创新教学活动中提升学习的趣味性,在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四)突出主体地位,强化专业素养在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角色地位,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将教和学两个层面进行优化设计,教师之间需要定期举办经验交流,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对教学模式和经验进行分享交流,教师在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知识、经验的整合,提升自身的专业化素养和推行特色化教育,在深度融合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和学的两个层次阶段,做到有效结合,在教学中,信息技术记录学生在课堂的信息反馈,便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实现优化教学设计,教师的优化设计不断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在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设计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主题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的技能实践利用信息技术构建开放性的技能实践平台,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的信息反馈实现对学生的分层教学,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设置不同的教学任务目标,在普适性教育的基础上实现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挥培养,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的实践,实现对于学生的针对性培养。教师在教学中推行主题探究活动,让学生根据自身的认真理解能力,对教师布置的主题任务进行多方面的探究实践,学生围绕主题问题进行科学思辨探究,通过思考讨论、归纳总结,得到相应的答案,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积极性,加深学生对于主题内容的理解学习。同时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学,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助学习,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势互补,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设置主题项目式的实践,让学生小组之间通过实验实践,提升学生的创新和创造能力,将知识能力转变为技能实践,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在布置主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小组之间开展项目设计,对于探究问题进行多方面的猜想设计,学生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对主题猜想进行探究交流,最后在实践的过程中解决相应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在信息技术搭建的平台中,学生小组可以通过技术媒体对自身的探究成果进行演示,分享创意思路,在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
(六)综合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必须构建完善的综合评价机制,利用信息技术对于学生进行数据化的记录,摒弃传统的总结性评价,而是通过科学的个人数据,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人发展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评价,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于学生学习的动态分析,根据学习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引导学生认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强化学生的薄弱环节,教师根据教学评价,完成对学生的针对性指导。教师加强赏识教育,通过积极的鼓励和评价,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自信心,在教学中为学生设置阶段性的发展目标,在点滴进步的过程中,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以及教师的综合性评价,为学生的发展作出系统的指导评价,实现个性化的培养。
四、结束语
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教师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堂结构,依托课程教学目标,立足于课本教学,通过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推行教育的信息化,现代化发展,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培养。
参考文献:
[1]彭亮,徐文彬,张平.小学数学教学中“几何直观”的培养――从“图形的高”的教学说起[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9(12):5-8.
[2]王智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大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调查分析――以“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为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9(13):161-165.
[3]李俊峰.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弄清学生的困惑,课堂教学更高效[J].数学教学通讯,2019(13):51-52.
[4]陈芳.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认知的研究,模拟及其教学启示――以“异分母分数相加”问题为例[J].教师,2019(22):65-66.
作者:魏进民 单位: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龙门镇沈家庄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