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中教学创设情境做法
一堂好的小学数学课,课堂框架的构成,知识点的呈现,数学思想的传递,学生数学技能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形成与锻炼,往往离不开一个好的数学情境做载体。根据教材特点,创设一个好的数学情境,串联起整堂课的所有环节,让数学知识的逻辑性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是教师设计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此精心创设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项重要策略。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就创设情境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做法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利用名人创设情境
名人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他们所从事职业的公共效用,所取得的令人仰慕的成就,是大多数学生都想知道或者乐于了解的。巧妙利用名人创设情境,串联起课堂教学的所有环节,会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例如在教学《最小公倍数》这一内容时,可以创设如下情境:第一步,乒乓球奥运冠军张继科来我校给同学们指导乒乓球的攻守技术,我们全班同学负责手持彩旗举行欢迎仪式。如果从校门外每4米站一名同学,同学们都应该站在哪些点?学生自然就会根据倍数的知识找到:4、8、12、16、20、24、28、32、36、40……第二步,老师想如果每4米站一名同学,由于全班同学人数少,自然站的距离短,显得不够热烈。所以老师想改为每6米站一名同学,同学们应该站在哪些点呢?学生依然会找到:6、12、18、24、30、36、42……第三步,为了迅速把第一种站法改为第二种站法,其中哪些同学可以原地不动?学生从线段图上观察到不动的同学有:12、24、36……第四步,老师提问:这些同学为啥可以不动?据此顺利引出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概念,从而完全达到本节课的授课目的。
二、利用“师生互相猜”一猜创设情境
有老师参与的“猜一猜”活动,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0的认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藏起自己的书写工具(铅笔、自动铅、中性笔等),然后教师猜一猜个别学生的,并板书出实际的数量。然后让学生也猜一猜老师口袋里的书写工具数量。当学生猜出不同的数量以后,老师公布谜底:老师的口袋里一支笔也没有。接着提问:该用哪个数表示呢?数的认识教学比较单调、乏味,当学生和老师有了这个互动的环节以后,学生对这种贴近生活的活动很感兴趣,就会积极地去思考、去分析,从而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创设这样的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利用师生互考创设情境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通常是教师考学生,如果在教学中能设计学生考老师的环节,必然会引起学生广泛参与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如下环节: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2、5的倍数的特征,今天我们要学习3的倍数的特征。平时都是老师考你们,今天你们也任意写一些数考考老师,看老师能不能从你们写的数中找出3的倍数?当学生写出后老师很快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然后让学生分组验证(学生通常会列除法算式)。接下来教师再出几个数字,让学生判断。学生有的会利用2、5的倍数的特征只看个位,有的会继续列除法计算。然后老师问:你们和老师比,老师判断得又快又准确,你们想知道老师的秘密吗?接着老师告诉学生:老师其实并没有列除法竖式,而是先口算了加法,然后口算除法或乘法。接着拿实例找出规律,本节课的难点就迎刃而解。由于教师也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在师生互考中,让学生的学习变得兴致盎然。
四、利用求同存异创设情境
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技能,在新授课时,充分加以利用,找出新旧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做到求同存异,同样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这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演示把圆柱体转化为长方体,在转化过程中,虽然形体发生了变化,但是体积和底面积以及高都没有变,根据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就自然地推导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再进一步对比类推,让学生发现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体都可以用底面积×高计算。
五、利用自制教具创设情境
最直观的教学手段莫过于实物,它能充分体现教学原则中的直观性原则。对于抽象理论,通过实物演示,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物演示情境应用广泛,特别在小学数学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在教学《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时,安排学生动手用木条做成四边形和三角形,让学生亲自感受到“三角形具有稳定性”的特征,然后举例说说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在生活中的运用,并出示相应的实物画面,让学生动手动脑解决“怎样使四边形不变形”这个问题。这种利用实物演示创设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方法,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六、利用触觉与思维的配合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时,教师可以设计紧扣新知、过程简单、取材方便的操作内容,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到操作过程中,使他们在操作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如:教学《圆的认识》这一课时,可以事先把学过的一些平面图形做成卡片,另加一张圆形的卡片都装在不透明的袋子里,叫学生来摸出一张与其他卡片不同特征的卡片。学生摸出圆形卡片后,师生通过对比,自然就能探究出圆的曲线特征,圆心到圆周的等长特征等,也为后面的学习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这一活动,学生获得了圆的鲜明、直观的表象,在操作中思考、探索了圆的特点,发展了思维能力,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总之,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教学,服务于教学,要做到以境导学,以境促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出发点。好的情境创设可以使我们的课堂变得富有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当然在问题情境的创设中,我们应遵循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避免一味追求新奇而忽略学生认知的规律。教师只有充分理解教材,挖掘教材,不断地积累经验,学习已有的成果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加以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才能有更多的灵感,才能创设更好的教学情境。
作者:罗光军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马神庙街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