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数学论文 > 应用题教学小学数学论文2篇

应用题教学小学数学论文2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3-25 09:44:00人气:412

第一篇

一、有效转换数学语言和生活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培养抽象思维

以“小东和小明两家相距的路程是50千米,早上,小东和小明约定同时从家里出门,朝对方走去,已知小明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0.3千米,小东的行走速度是每分钟0.4千米,请问小明和小东从出发到相遇需要多长时间?”这个应用题为例,题目中出现了“路程”、“速度”等数学概念,很多低年级学生并不明白这两个概念所代表的具体含义。针对这个问题,就需要将数学语言转化为生活化语言。于是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出小东和小明同时相向而走的动画,然后将“路程”、“速度”等概念用通俗直白的语言解释。这样处理,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应用题信息,最终成功地解答应用题。

二、处理应用题数量关系时,要有效引导他们从感性过渡到理性

数量关系是数学应用题中必要的信息。理清应用题中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是教学应用题的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各个数量关系在理解上存在着一定的抽象性,抽象程度越高,学生越不容易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小学数学应用题知识时,应当处理好应用题的数量关系,采取逐层分解、步步深入的方式,剖析各项数量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数量的认识从感性层面过渡到理性层面。比如在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笔者就以分奖品的两种情形让学生认识乘法,应用题设计如下:“第一种奖品分法:有75个糖果,平均每个学生需分得5个糖果,请问最终可以分给多少个学生?第二种奖品分法:有75个糖果,班上共有15个学生,请问最终每个学生可以分得多少个糖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这两个应用题时,可以,事先准备75个糖果,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数一数。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最终得出结果。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会加深学生对除法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会拓展学生学习的经验和能力,以便他们在解决相关问题时,就可以结合自己所概括和理解的数量间的关系直接进行解答,实现学生思维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过渡,既能有效避免应用题教学朝机械化、刻板化的方向发展,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和解决应用题的兴趣和积极性。

三、强化对应用题类型的训练,帮助学生形成应用题思维

在帮助学生读懂应用题语言、理清数量关系之后,教师应当着手培养学生形成应用题思维模式。应用题思维是建立在丰富的练习基础上,教师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当充分选取多种形式的应用题类型,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认识并熟悉这些类型。同时,在经过教师一系列强化训练之后,学生势必会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接着教师再有针对性地培养他们对应用题的分析能力、思考能力及解决能力,最终实现学生应用题思维的形成。例如笔者者设计了这样一个应用题:“有500只羊需要剪羊毛,现在有100个工人,请问每个工人需要负责剪几只羊的毛?”看到这一问题,学生第一反应便是数字很大,题目很难,然而如果将羊的总数和工人的总数同时缩小100倍,此题就变成“有5只羊需要剪毛,现在有1个工人,请问每个工人需要负责剪几只羊的毛?”答案便不求得解。这种解法是利用“被除数与除数同时放大或缩小n倍,商不变”的数学知识,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题目进行方式变换,使解题过程大大简化,难度大大降低。学生之后再遇到类似的应用题时,就会灵活运用变换方式的形式进行解答。由此可见,不断加强对学生应用题解题的训练,可以有效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帮助他们形成解决数学应用题的思维和能力,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

作者:李福红 单位:黄骅市实验小学

第二篇

一、注重应用题解题思维的训练

例如,教师以这样一题来训练学生:某县举行长跑比赛,运动员跑到离起点3千米处要返回到起点。领先的运动员每分钟跑310米,最后的运动员每分钟跑290米。起跑后多少分钟这两个运动员相遇?相遇时离返回点有多少米?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起、始点的距离-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相遇点离返回点的距离。同时,起、始点的距离3千米,根据题目所知可得最后的运动员跑的路程=290×最后运动员所用时间,因此,最后运动员所用时间(3000+3000)÷(310+290)即:3000-290×([3000+3000)÷(310+290)]=3000-290×10=3000-2900=100(米)

二、营造竞争氛围催化小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好动、好表现、喜欢在活跃的学习氛围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因此,针对小学生的年纪生理特征和实际学习状态,数学教师不能单纯地以传统单一的说教教学模式来进行教学,而是应该让课堂更具有趣味性,激起小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教师可以再课堂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或者是小游戏来营造一种竞争的氛围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学习中发挥自己的智慧,相互督促学习。教师可以采用“小老师”,当学生懂的应用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争当“小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懂得该如何解题,还要学会该如何去将自己的解题思路告诉同学们,并且该如何去组织自己的语言来向同学们讲清楚,既锻炼了他们的解题思路,也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和语言表的能力和思维能力。当教师可以巧妙地引导和表扬时,对小学生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荣誉,所以他们会很希望自己可以成为同学们的“小老师”。

例如,给学生完成一个应用题:A、B两地相距60千米。两辆汽车同时从A地出发前往B地。甲车比乙车早30分钟到达B地。当甲车到达B地时,乙车离B地还有10千米。甲车从A地到B地共行了几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独立完成,等学生完成得差不多时就可以让会做的学生来当“小老师”,而其他学生则听讲和监督,如果有不同意见时可以及时提出。“小老师”先分析题目各数量条件的关系:当甲到B地时,乙车还要行30分,即1/2小时才能到达B地,而此时乙车距B地还有10千米,也就是说乙车1/2小时要行10千米;接着就可以具体来讲解题的思路了,每小时行10÷1/2=20(千米),乙行完全程要60÷20=3(小时),甲行完全程要3-1/2=2.5(小时)。当然,除了“小老师”这个方法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分组竞优的方式等。在不同的学习小组中让学生们相互讨论探究学习,分工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意思和合作精神,优胜的小组可以获得响应的奖励,使小学生们学会为自己的集体而努力。例如,教师可以给出应用题:小李由乡里到城里办事,每小时行4千米,到预定到达时间时,离县城还有1.5千米。如果小李每小时行5.5千米,到预定到达时间时,又会多走4.5千米。乡里距城里相距多少千米?让学生完成并分组讨论,先完成并正确的小组为优胜。当有小组最快表示完成时,教师可以做好记录,等其他小组也完成后,就随机抽取那个最快小组的一个成员来解题,检查是否全部组员都会解题。当学生可以分析出:其实每小时走5.5千米比每小时走,千米多走的路程为1.5+4.5=6(千米),要走多少时间才能多走6千米呢,6÷(5.5-4)=4(小时),4×4+1.5=17.5(千米),这既可以让小学生们在竞争的氛围中感受到乐趣,也可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加强他们对可以教学内容的注意力。

作者:刘耀 单位:安徽省淮南市大通区第三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