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育释解
一让学生多表现,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小学生的年龄小,活泼可爱,表现欲望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适时创设一些让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并给予充分肯定。如可让学生上台演示、板演、当小老师等,都可激发他们探究知识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14-8”这道题时,我故意做错,让学生发现我的错误,学生一见老师做错了,立刻指出并且有些骄傲,这时我再紧接着提问:“这道题该怎样算?你能想出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于是,学生们都积极思考,纷纷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适时引导,提高探究效果
探究教学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主,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但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普遍较低,因而教师不可让学生无目的地盲目探究,而是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帮助。具体来说,在探究教学中教师主要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精心设计探究计划、选择和组织恰当的教学材料、做好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即时指导和信息反馈。此外还要注意针对学习内容的不同,选择合理的探究方法,较常见的探究方法有:观察――归纳、操作――发现、猜想――验证、类比――联想等。如猜想―验证法,即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方法,对数学问题大胆猜想,寻找规律,合理论证。如学习“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学生已对内角和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应提问:“你们猜一猜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会从特殊的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猜测到内角和是180°呢,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这个猜测是否正确呢?难道所有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验证,既有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探知能力。
三充分挖掘探究资源
探究教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学中,教师除了掌握必要的技巧外还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让学生有探究的资源。教材中可探究的内容非常丰富,但并不是都适合我们,因而需要教师认真挖掘教材并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发教材资源,组织学生探究,以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如在教学“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时,可让学生从家中带来三组小木棒,其中一组是可组成三角形,另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的长度。最后一组是两根木棒的长度和小于第三根的长度,然后组织学生分别用这三组木棒摆三角形,并分别量出各组木棒每根的长度。教师把学生量得的三组木棒长度分列在黑板上,并就此提出:“请用一个等式或不等式表示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条件。”这时,学生一般会在能够组成三角形的那组数据里寻找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线段的积大于第三条线段的关系式,有的会提出两根木棒长度的和与第三根比较,不管学生用哪种方式,教师都应板书到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一一筛选,最后只剩下所要得出的结论。这种精心设计的探究活动,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此外,除了挖掘教材内容,我们还可发掘生活资源开展探究,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因此,教学中可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从小领悟出数学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从小明白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学完“圆的周长”后,组织学生去测量树的周长、操场的周长、圆形水池的周长、圆形花坛的周长等,既有趣又让学生学会了动手、动脑,加深了对周长的认识。而且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让学生将书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将课堂知识拓展深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达到了新课程改革的真正目的。
四结束语
探究式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之一,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这种理念还需进一步探索。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教师在适当时加以引导与帮助,并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造探究机会,相信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能逐步达到最佳境界,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和谐地发展。
作者:杨 青 单位:江西省上饶县茶亭小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