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外语教学论文 > 一 带一路公共外语教育经济学思维导向

一 带一路公共外语教育经济学思维导向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5-15 14:20:00人气:622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目标是要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因此,承担交流与沟通工具的语言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借助语言经济学中人力资本、需求与供给原理探讨如何规划高校公共外语教育,让外语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一带一路”对外经济贸易的需求,使输出的高学历人才满足中国对外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语言经济学;需求与供给;高校公共外语教育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高校非外语专业教育即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在不断改革的基础上,增加了新的市场需求。“一带一路”沿线涉及65个国家,涉及的国家官方语言或国家通用语言有近50种之多。语言互通成为带动各国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前提。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出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鉴于“一带一路”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输出供给来审视现行公共外语教育的实施,不难发现:以英语为第一外语的语言学习成本投入远大于其所得的预期收益。外语教育的经济价值还未得到充分地发挥,虽然教与学的资本投入很大,但外语实用率低、语言掌握程度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矛盾。外语教育是中国高等学校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有其宝贵的经济价值和经济效应。然而,大部分外语学习者在就业中很难将所学的外语用于实际工作中,由此形成学外语与用外语脱节的现象。外语教学活动如何围绕语言经济学和市场供求展开,如何将外语教育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以达到受教育者所预期的教育投资目的,是高校外语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语言经济学的人力资本理论与外语教育

经济发展依赖于人力资本的积累,人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高度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在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具有巨大作用。卫兰科特曾指出:“如同通过工作经验或通过诸如数学和历史学科的正规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一样,语言本身也是一种人力资本。”语言学习本身就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必须考虑成本和收益、效用的最大化。外语学习可以看成是个人和社会通过投资可以获利的一种经济资源,外语技能的获得源于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的投入,之所以投入是因为有预期的回报,包括更高的收入、更大的人际社交网络等等。人力资本经济理论注重学校教育与在职培训,高校公共外语学习是有利于人才社会发展的资本积累。“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恰好明确了外语习得与经济发展的必然联系,加速了语言与经济的融合。语言的经济价值决定了外语学习者试图通过接受语言教育获得社会实际价值收益。

二、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在市场需求中存在的问题

需求与供给随市场的波动而发生变化。对于外语教育市场而言,外语人才的需求与供给依靠教育投资者结束教育投资后在实际工作中获得收益的多少来调节。“一带一路”对外经贸区域外语人才市场扩大,多语种需求日渐凸显。语言种类的选择也应受市场供求的支配。《“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中提到了语言教育及发展在五大行业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并强调了语言工具作用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高校语言建设建立在“专业+外语”学习的基础上,专业知识夯实学生的业务能力,外语作为工具性语言用于实际的工作之中。语言的工具性作用即从听、说、读、写的角度对学习者进行训练,完全符合高校公共外语的教学理念,配合行业专业知识学习,高校公共外语的教学效果更适合“一带一路”“专业+语言”市场的需求。然而,公共外语教育还存在些许问题。首先,公共外语教育多以英语为主,缺少其他语种的选择。实际的语言教学没有进行外语种类多样化设置。统一的英语教学对外贸发展中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制约性。外语教学尚未充分发挥地域性优势,采取因地制宜的语种设置方式。外语教育需注重区域性选择,从经济发展的视角设置外语教学,如“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中多语种需求量激增,如何满足“一带一路”沿线50多种通用语言需求,成为目前外语教育需要思考的问题。其次,观念偏差造成公共外语弱势于专业外语教育。提到外语人才培养,更多的观念认为是外语专业人才的培养。然而,在实际地外语应用中各领域的专业知识难于外语的掌握。对于公共外语学习者,“专业知识的夯实+外语交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是服务于社会的优势所在。再次,公共外语教育供不对求,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从语言经济学的角度看,任何一个理性的学习主体都希望以最少经济资本投入达到最大的预期目标。然而,外语教学的内容,检测的手段,教学的目标尚未完全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公共外语教学多有点缀之嫌,难成持重之举。此外,高校公共外语教育缺少与就业及应用的实践活动。对于公共外语学习者来说,他们基本没有实践外语的机会,一、二年级的基础外语教学后,大部分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与使用之路就此结束,此结果改变了外语学习的初衷,即以外语为工具进行有效地、实用性地交流、沟通抑或是贸易往来。对于语言学习者而言,外语学习作为一种投资,并没有获得应有的收益。现行高校公共外语资本的投资往往忽视了市场的需求,造成人力资本投入浪费,社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同时,也抑制了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热情,公共外语教育并未与经济发展速度同步。如何转变高校公共外语教学观念,打破公共外语教学及语种设置的定式模式?如何将高校公共外语教学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经济学理论对公共外语教学的启发与提示不容忽视。

三、经济学理论对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发展的启示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我们视外语教育投资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一个重要部分。经济学理论中人力资本与供求关系理论为外语教育者提供了全新的视角看待高校外语教学,并为高校公共外语教育的改革发展注入一些新的理念。

(一)高校公共外语教育须充分认识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学显示,人力教育的投资带来的收益远比对非人的资本投资更加有益于经济增长。外语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不可或缺的部分,须注重高素质“专业+外语”人才的培养。而能够将语言教育投资收益最大化的是受教育者在教育投资中所得到的适度刺激,这种刺激源于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本身与实际应用效能的理解,即所学外语的社会实用性。实用性强,学习热情高;实用性弱,学习热情低落。随着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交流日益频繁,带来的是语言需求的多样化,“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的工作语言需要18种之多。因此,有必要改变现有以英语为主导的高校公共外语教育,可鼓励高校语言院系的非英语语种教师开设课程,设置第二外语选课机制,避免英语“一刀切”的语言设置模式。同时,仅以过级为评判语言学习结果的模式也亟待改进。教学中,应将教学的目的看向语言的实用性功能。将外语与所学专业相结合,使教学内容更人性化、实用化、具体化,将外语教育真正地置于实际应用当中,满足语言学习者“专业+外语”的实际需求。面对不同程度的语言学习者,可采取分级教学或分专业教学的形式,将不同语言水平的学生分级别教学或针对不同专业设置外语课程,也可将分级与分专业交叉应用于教学之中。让不同程度的外语学习者真正感受到外语在使用中的真实价值,调动外语学习者学习语言的积极性。还可以采取人才引入机制,聘请一些以外语为工具从事机械、电子、科技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做讲座,做教学指导,提升语言学习者对语言使用领域的认识。以2-3年跟踪反馈的方式,调查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语言实际应用遇到的问题,了解学校教学和实际应用的差距并结合教学进行改革。另外,也可以鼓励语言教师赴企业进行阶段性调研,切实了解、掌握教学中语言教授的重点和应用方法,使语言教学内容真正成为高校毕业生实用的工具,提高外语学习者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程度越高、经验越丰富,其在未来就业中身价就越高。

(二)高校外语教育的人力资本投入不能脱离市场杠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力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须由市场调节。加强市场对人力投资的调节作用,参照市场需求。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出:“由于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已呈多元化的趋势,过去那几种单一外语专业和基础技能型的人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对单纯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正逐渐减小。外语专业必须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单纯的语言专业化学习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科技化,智能化发展的今天,社会劳动力市场语言的需求应将专业技能与语言应用相结合,凸显外语工具性功能。“一带一路”发展沿线国家众多,势必创造出多样的语言市场需求,高校应掌握人才市场走向,适时调整语种和课程设置,把握语言教学适合市场,语言工具辅助专业化的发展趋势。对于公共外语学习者来说,适应市场的多样语言学习也为其拓宽了专业发展广阔的道路。但市场调节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因此完全主张语言资本投入由市场机制调节,显然具有局限性。市场不是万能的,国家和学校还需在教育投资总量、教育结构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控,对教育过程中某些市场机制难以发挥调节功能的方面进行有计划地调节。

(三)高校外语教学培养中尝试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唐代著名政论家赵蕤在他的《长短经》一书中说:“得人则兴,失人则毁。故首简才,次论政体也。”意思是说:任何事业,得到人才就能兴旺,失去人才就会失败。人才是企业的生命力,是企业新鲜的血液和活的灵魂。校企合作能够确保高校复合型外语人才符合企业用人的需要,促进企业的蓬勃发展。同时,校企合作直接解决了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也避免了目前遇到的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员工,毕业生无就业岗位的困境。在市场的运行中,市场需求提示企业需要怎样的外语人才,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模式,高校针对企业需求设置课程系统,在与企业的合作中,选择有效的合作教育方式。在校企合作的教学中,着重培养外语学习者以独到的视角,独立的思维、创新的表述提高自身的语言运用的综合能力。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外事接待、协调、处理应急事务的能力,并全面提高外语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及社会活动能力。由于校企合作仍处于探索初期,势必存在问题与缺陷,我们可以参考一些案例作为校企结合的经验,深入挖掘校企合作的可行性方案。如阿里巴巴与河北金融学院商务外语系的合作,学校在阿里巴巴企业建立人才档案,搭建平台为阿里输送人才,鼓励师生在企业专家的配合下开发科研项目,以提升高校外语教学的科研水平。又如ACCA(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与天津外国语大学教学合作。依据供求需要,高校将企业所需人才培养的课程嵌入本科教学中,希望通过校企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兼顾跨文化沟通能力与国际业务的全面财务人才。

四、结语

随着“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持续运行,外语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高等院校毕业生单纯拥有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较强的外语交际能力和较好的综合素质,才能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对外语人才的需求。高校教育必定面向市场,输出“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以经济学为视角,市场供求作指导,进行人力资本投资,使高校公共外语教育更好地应用于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卫兰科特F.分子语言学趋势和加拿大制度:一个经济的视角[M].蒙特利尔:加拿大研究协会,1989:177-179.

[2]尹昕.基于语言经济学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的外贸英语教学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0(9).

[3]王文轩.“一带一路”引领下加强外语人才培养的意义和措施初探[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4).

[4]许其潮.语言与经济: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J].大连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7).

[5]赵向阁.阿里校企合作在商务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以河北金融学院商务外语系为例[J].时代经贸,2010(23).

[6]许素波.就业市场对高校外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解读《中国外语人才网》[J].衡水学院学报,2011(12).

[7]王未.语言经济学与语言政策评估分析[J].大学语文建设,2020(8).

[8]刘明珍.阿里校企合作共赢模式实践与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09(7).

[9]董莉.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学科建设的协调性研究[D].西安:西北大学,2010.

作者:赵一蕊 单位:长春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上一篇:英语作为外语教学中语言景观的应用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