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中语言体系要素探究
摘要:在外语教学中呈现的情景例句主要有三类:课堂学习范畴、校外真实的环境和系统阐述的知识。文章讨论了情景例句的呈现形式主要为隐性教学模式和显性教学模式,中国的外语教学更重视显性教学,其语法教学是外语教学的重点,要教给学生语法结构的形态和模式。介绍语言点的一般模式主要是导入、启动、释义、练习和即刻运用。学生可以用习得的语言知识点来自己造句,从而产生自己的有效语言输出。
关键词:外语教学;语言体系;呈现;模式;要素
在外语教学中,不但要教给学生语言所指代的意义,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语言要素的使用方法。要教给学生说母语的人是如何运用这门外语的,语言是如何在母语情景语境中呈现的。这种语境既要说明语言各要素的意义,又要呈现它们的用法。好的情景例句不但可以让学生记住更多老师讲解的例句,而且学生可以用习得的知识来自己造句,产生自己的语言输出。
一、情景例句的呈现类型
在外语教学中呈现的情景例句主要有三类:课堂学习范畴、校外真实的环境和系统阐述的知识。情景例句使用最多的例子还是来源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比如教室或学校这些周边环境。但是学生的生活并不拘泥于这些地方,可以利用的情景例句可以更多,可以扩大到家庭、朋友圈、生活经历这些范畴。外面的世界可以给外语学习提供很多的情景例句,比如可以运用无穷无尽的各种故事作为例句来讲解各种时态。来自学生自己沉浸其中的生活场景的例句有更大的可懂性。[1]这些情景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被模仿出来的,很多教外语的老师都在教学过程中非常擅长编造例句,当然真实发生的故事也经常被老师用来做情景例句。普遍认为来源于真实生活的情景例句更好,但是真实的语料可能比较复杂并且难以理解,所以可以通过模拟、改造来源于真实生活的真实例句来避免这些缺憾。比如在教“除非……才……,否则……。”这个语言点时,前者是顺承,满足条件,得到相应结果,否则是转折。老师可以举这样来自生活的例句:“除非你考上好大学,我才会给你买吉他。否则我不会给你买。”在按表1选择情景例句的时候,教师在选择举例的时候,应该考虑所选例句的正确性以及是否适合学生的学习。很多时候,教师应当反思,为了创造情景而编造的故事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能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选用难度适中、情境完整、场合鲜明、语言标准的情景例句。比如说在教“检查”这个生词的时候,汉语老师举这样的例子:“妈妈给孩子检查作业”。缺乏这种显性文化支撑的留学生并不能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他们会想:什么是检查作业?如果教师在举这个情景例句的时候,能把情境交代完整,接着说:“把作业拿来妈妈看一下,写完了没有?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的地方?”这些内容鲜明准确的情景例句可以更明白地交代“检查作业”的语义与用法。值得指出的是语言知识点虽然可以在一个例子的上下文中呈现出来,可是为了准确的重现或立即的运用,例句也可以进行变换。
二、情景例句的呈现形式
在授课过程中,老师会讲解语法术语来解释语法条例,这就会产生一些问题。首先学生会觉得本来学习语法就比较抽象,再加上那么难的语法术语要理解,学生会觉得语法学习太难了。其次,这种讲解对于只说一种单一语言的初级学习水平的同学来说,老师可以用他们的母语来讲解目的语的语法。在多语种母语学生组成的班级里面,老师除了目的语之外,很难使用其他语法来解释所讲授语言的语法知识。有效并能减少学生畏惧之心的语法呈现方式是让学生沉浸在目的语言中,教师努力用多种方式呈现语法形式。对于高阶学生来说,教师用目的语来解释语法知识可以让他们的语言水平获益,但是低阶水平的学生必须用更简便易懂的方式来引介语法知识。这种方法就是隐性教学(ImplicitInstruction)[2],即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自己体会和主动学习。和传统的高阶学生用目的语来解释语法规则不同,低阶隐性阶段教师不介绍语法术语,也不讲解语法规则原理,利用学生主动学习来发现语法的奥秘和自我习得语法的规则。近些年新产生的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法、基于内容的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教学法、基于使用的教学法都属于隐性教学的范畴。[3]隐性教学法提倡学生主动来习得语言规则。中国外语教学重视老师讲解语法规则,一般老师喜欢详细讲解语法结构和语法知识,也就是重显性教学,轻隐性教学。比如对一些复杂的规则,用线性序列来表述,例如:“把”字句:主语―――“把”―――宾语―――动词―――其他成分。或者用公式来表达,例如:“把”字句:S+把+O1+V+O2+其他成分(我把钥匙忘在家里了。)这种讲解都属于显性教学的范畴。西方外语老师多提倡隐性教学[4],外语老师往讲台边一坐,可乐罐一打开:“来,我们用目的语来聊一聊吧。”和中国惯常的显性语法教学正相反,西方重隐性教学,轻显性教学。通常,语法规则的表述可以用图表或公式来表示。比如,在汉语教学中常见的句型“程度补语句”可以用表2的结构公式来表述。教师把语法结构列出来,帮助学生模仿练习新的语言点。学生先理解老师讲解的语言点,然后根据老师给出的公式和例句自己造句,通过这样先输入后产出的机械性练习,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个语法知识点。[5]这种机械性练习,可以帮助学生通过替换练习反复训练语言点结构,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习得语法点的知识体系。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练习使用刚学过的语言点,越用越熟练,从而达到内化于心,量变产生质变,可以做到熟练习得。英语教学中同样可以使用这种替换练习教学法。比如说在教语法结构“Wouldyouliketo+动词”这个语言点的时候,后面的这个动词可以反复替换练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造出无限句子,比如,Wouldyouliketogotothezoo/lendmeahand/playbaskedball?再比如教学生“我非常喜欢―――”这个句式的时候,可以教给学生这个句式结构“Ilike―――verymuch”或者也可以说“Ireallylike―――”。例如:Ilikethisnewhat/room/shirtverymuch.OrIreallylikethisnewhat/room/shirt.呈现情景例句的方式有很多种,没有哪一种方式是万能的。像上面举例说明的分解替换模式,就不适用于有的情景例句的呈现。比如,It’sgettingonmynerves./Thesoundwasmaddening./Thenewsupsether./Thatgirlreallybugsme./Hegotmebentoutofshape.这些表达方法表达的意思都是“真让人心烦”,但是就不适用前面介绍过的替换练习教学法。
三、介绍语言点的一般模式
通常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语法的一般常规模式来讲解语言点。这种一般常规模式通常由五个部分组成:导入、启动、释义、练习和即刻运用。导入是将新的语言点通过情景例句引入的过程,学生接触新的重要概念,了解关于上下文语境的信息,学生要理解语境,理解新语言点的含义和用法,这些信息是至关重要的。比如说外国学生在汉语课上学习《滥竽充数》,老师可以复习前面学过的课文里出现的若干成语如恋恋不舍、素不相识、喜新厌旧等,复习含有这些成语的情景例句,总结出成语的概念,导入本课的成语“滥竽充数”。教外国人的汉语课如此导入,同理,教中国人的英语课也是如此。老师也可以先引介几个常用英语成语: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Whitenight(不眠之夜)、sparenoeffort(不遗余力)、Harmonybringswealth(和气生财),引介出英语里的俗语和惯用语的知识,通过这些成语导入到本课的新内容。在启动阶段,教师要关注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正在教的知识点。[6]如果学生已经学会了,再教授已掌握的内容学生就会觉得无聊也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来判断下面要进入的环节。如果学生还没有掌握新知识点,教师就要启动下面的释义环节。如果学生还有轻微的错误但已经基本掌握了新语言点,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跳过释义环节直接进入下一环的练习阶段,通过练习来纠正那些细微的错误。比如sold,在美国电视剧《瑞克和莫蒂》里,瑞克说:“Allright,Goddamn,sold!”sold是什么意思呢?教师就可以跳过“卖”的释义进入到下一项难一些的讲解:这里的sold是I’msold,表示“我被说服了”“我同意你的说法”,“你说的对!”的意思。再比如瑞克说:“Well,glasshalf-full!”这句话对学生来说很难理解,教师就要引领学生进入释义环节,讲讲glasshalf-full和glasshalf-empty:如果一杯水还剩下半杯水,你会说是“半满的”还是“半空的”?前者表示乐观,后者是悲观。然后引领学生对对“glasshalf-full!”进行释义,在这里它单独成句,表示“要乐观起来!”的意思。“启动”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要判断学生对新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据此判断应该进入下面的哪个环节,往往感受到能学习到新知识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释义有很多种方法,教师要讲解新语言点的规则、构成、用法,要布置学生做相关的练习。比如钟南山院士曾呼吁聚餐时尽量用公筷,“公筷”英语怎么说?是不是publicchopsticks?老外认为帮人夹菜是一种“服务”,所以用serving(为……服务)这个词,“公筷”可以说是“servingchopsticks”。还可以进一步举个例子:Whendiningoutside,weshoulduseservingchopsticks.学生学会公筷的意思和用法之后,还可以进一步补充“一次性筷子”的说法“disposablechopsticks”。练习阶段是对新学语言点知识的正确重现。这个阶段对准确性的重视和要求要超过意思的理解和应用。[7]教师要更关注学生对新语言点的掌握是否准确,语法用得对不对,发音读得准不准。例如,汉语教师给学生讲解语言点“不但不/没―――,反而―――”的时候,可以给出图1的结构公式。学生依此结构公式造句:“他吃了药不但没好,反而死了”。这个句子从准确度上来说没有问题,只是中国人在真实语境中不会这么表达,但是学生理解了这个语法点,也达到了教师教学的目的,在初级阶段,教师对此类问题可以不必立即进行纠错。再比如学习表示进行的“动词+着”的时候,学生做练习时用新学的语言点“着”造句的时候,一位同学说:“你坐着呢?”另一位同学回答说:“我坐着呢。”这个练习说明学生掌握了新语言点的意思,语法知识是正确的,但是没掌握其用法。从语用上来讲,这样的问答毫无实用交际性价值,中国人从来不会说这样没有交际信息量的对话,连没话找话都不会这样说。但是在外语学习阶段,从语法学习的角度来说,应该肯定这样的表达。有的时候不一定非得把语言点讲解得多有趣,设计一些有意思、有针对性的练习,学生愿意练,练多了,也就记住了。老师讲得再生动,最后也须通过学生操练才记得住。语言点掌握了之后,就进入了即刻运用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会抛开老师讲的课本上的例子,尝试用他们新学会的语法句型来造句,来交际。这时也是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掌握了新学知识点的意思、用法、结构的好时机,如果检验成功了,学生会对自己的语言学习充满信心。比如老师说“accept/receive”的意思分别是接受和收到,在造句的时候,会经常用错,就像是like和love的区别,我喜欢他不代表我爱他。”学生造句,假如一个人向你送玫瑰花,你说accept,那就代表你答应了他的表白,如果你说receive,意思就是你拒绝了他。这样的即刻运用代表了学生掌握了新学的知识点。图2就是语言点引介的一般模式。在导入和启动阶段,如果学生对语言点掌握情况良好,教师掌握情况之后就可以灵活调整直接进入即刻运用阶段。比如老师强调“桔子”不是“orange”,在英语中,orange的意思是橙子。桔子的正确英文表达有两个:(1)mandarin[qmundrin],(2)tangerine[~tundqri:n]。学生就会造句:“Pleasegivemeacupoforangejuice。”这表明学生知道“orangejuice”是橙汁的意思,这个练习学生已经进入了即刻运用阶段。
四、结语
中国学生的英语能做到辞藻华丽是很少有的,句子也常常比美国学生短,关键是逻辑性和结构的问题。读写能力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也是最难的一种抽象的批判性思维。它不仅与博雅教育的哲学内涵相呼应,从现实角度来看,导入、启动、释义、练习和即刻运用也的确是众多综合课程的主要授课形式。这种流线式的教学过程一气呵成,学习方法特别适合初级语言学习阶段。
吴海燕 金陵科技学院人文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