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外语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路径浅析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文化方面,彼此之间有了更多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西方思想也开始进入我国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尚未发育成熟,没有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应加大大学生的引导和教育力度,让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增强他们对先进思想文化的判断能力,特别是对于外来思想文化要有效甄别。因此,本文深入研究高校外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为中华文化传播奠定基础。
[关键词]高校;外语教学;中华传统文化
目前,全球经济发展联系日益紧密,高校外语教学不仅具备教授语言的功能,同时也起到了文化传播的作用。但是,高校外语教学将重心放在了西方文化和思想的传播与渗透,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使得很多高校大学生虽然对英语知识掌握度非常高,对西方文化也有深刻的了解,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却面临失语状态。高校外语教学中需要意识到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有效的融入方法。
一、高校外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
(一)高校外语教学对人文教育的重视不足
随着全球经济向一体化方向发展,世界各国无论是在经济还是政治、文化方面,彼此之间有了更多密切的交流与合作,随之涌入的西方思想并不完全是好的,也存在很多坏的意识形态。其中的文化理念、价值观念、政治制度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非常大。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尚未完全发育,缺乏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无法有效的对这些外来思想进行甄别和判断,对西方文化的推崇存在盲目性。而且,应试教育使学生更注重成绩,人文教育程度不足,使大学生缺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二)高校外语教学设置涉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较少
关于语言学的相关研究结果表示,在学习外语时需结合母语文化背景,在教习外语时,与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相结合的同时,也要与其进行对比。通常情况下,结构主义语言学对高校外语专业教材产生了一定的限制,其重点放在了语言学科。在编写英语教材时,更多的考虑让学生能够学习到贴近当地的语言,形成的教材体系过于重视西方国家的文化输出与输入,将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抛之脑后。除此之外,教师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自学时,通过大量阅读外语杂志、观看外语影片以及收听外语广播等方式来锻炼学生的外语听写能力以及表达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为学生的外语学习提供了帮助,但通过高强度的外语输入,西方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也在逐渐影响着高校大学生,让他们忽略了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失去了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因此,必须要使中华文化在外语教材体系以及专业课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弥补其在外语教学中的缺失。
(三)外语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有限
学生对外语知识的学习是通过外语教师来实现的,学生的学习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水平与结构。一直以来外语教师对外语教学缺乏正确的认识,在他们的个人观念中,外语教学的重点除了学习语言知识之外,还包括导入目的语国家文化,偏重于语言的使用性,忽视了语言的人文教育,特别是与母语文化的对比。有研究结果显示,外语教学除了学习语言知识以外,重点在于语言所包含的文化,即在语言文化中包含的目的语文化以及本土文化。进行文化交流过程中,外语和母语不存在地位上的差异,而应该是绝对平等的,如果只一味的重视外语输入,而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是外语教学的缺失。因此,外语教师在导入目的语文化的过程中,要将母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外语教师知识结构体系中,相较于外语语言学以及西方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严重缺乏,增加了他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外语教学的难度。而且,高校中大多数外语教师都是留学归来,更加了解西方文化,他们的言行举止中无不体现出受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的结果,进一步导致教师缺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削弱了他们的相关实践能力。
二、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满足时代发展需求
在中华民族思想精神中,优秀的传统文化占据重要地位,为我国向现代化趋势发展贡献了主要力量。党中央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予以高度重视,特别是近些年来越来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国家重要领导人一再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已经不单单影响个人价值观,更重要的是对民族精神的体现,引导了党和国家的文化政策与决策。高校的存在是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学科教育要与党和国家的倡导一致,与时代发展趋势相适应,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基于此,高校外语教学要与时代发展要求相一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无论是哪种学科,想要发展和生存都不能违背客观规律,想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就要与时俱进,所传授的知识要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承担外语教学的责任与使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外语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具备国际交往能力。但是,培养国际交往能力需要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要对中国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文化交流要有互补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母语文化内涵,其跨文化交际能力才会不断得到强化,反之在实践过程中无法主动输入,输出也更加困难,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有失平衡。因此,高校外语教学在重视目标语文化学习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在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让学生对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也对中国优秀文化进行了传承,这样的跨文化交际才更加有效。此外,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加强,对学生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是否具备良好的输出能力有一定的要求,特别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输出。在我国经济发展与进步的过程中,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高,这种地位的提升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与之相匹配,世界各国可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加深对中国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沉淀了中华数千年的历史与智慧,可以真正彰显出我国的软实力,所以在对外交流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的输出。大学生是一群高素质人才,其中大部分从事跨文化交流,对于这部分人群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培养至关重要。
三、高校外语教学中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入路径
(一)在外语教学中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外语教学必须具备包容、开放、接纳的精神,汲取西方的先进文化,同时,也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主体,在跨文化交际活动中,让中国文化占据绝对地位。国际政治、文化、经济交流是高发性活动,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因此进入国内,高校大学生要在这些文化思想中甄别出有价值的部分,要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全球经济正在朝一体化方向发展,我国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我们需具备包容、开放、接纳的精神,客观理性看待西方文化,取其精华去其槽粕。此外,要将中华优秀文化作为主体,以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为己任,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
(二)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和考试中的主体地位
在高校外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影响因素可分为教材内容和考试内容两个方面。从教材内容看,高校外语教材,教学内容以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为主,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介绍少之又少。外语在高校学科中占据重要地位,课本是高校学生学习外语知识的主要途径,高校外语教学目标能否实现、授课内容是否能顺利实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材的编写和使用。高校外语教学的教材内容会影响教学成果以及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所以,高校外语教材的编写要对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比例进行调整,中国优秀文化要占据主体地位,这样教师和学生才能更加重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对比学习对中西方文化的精华进行更加深刻的了解,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就考试内容而言,我国长期以来都是应试教育,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检验大部分是通过考试来完成,考试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教学内容,甚至可以说前者决定了后者。大部分高校外语考试都是评价高校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和依据,尤其是像外语等级考试这些重要的考试。虽然在几年前对外语四六级考试的内容和提醒做出了整改,融入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翻译内容,翻译的篇幅也更长,对促使教师和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对中国文化的输出提供了帮助。然而,经过认真考察发现,段落翻译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并未占据绝对地位,题目分值也偏低,在听力和阅读类题型中,分值高的题目还是以西方文化有关内容为主。所以,在外语考试中,应尽可能提高中国传统文化有关内容的占比,并不断拓展考试题型。
(三)培养外语教师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占据领导地位,提高外语教师的语言基础,培养他们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才能更好的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高校外语教学中。首先,增加外语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有助于其的有效传播。其次,外语教师要有效甄别传统文化,具备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转换能力,通过现代理念将传统文化进行转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需要从以下内容出发:对跨文化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文化地位有正确的认识,世界各国的文化各有特点和优势,因此地位要平等。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还要汲取其中的先进文化加以学习和利用。与此同时,也要对民族文化有足够的自信,充分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凝结的民族智慧,以及其在民族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有了足够的包容精神和文化自信之后,在跨文化交流过程中,才能以绝对平等的目光看待对方以及自身文化,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让中国文化占据一定的位置,改变目前西方文化占据绝对优势的局面。
(五)开展学习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传统美德
近年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高校要充分利用这个契机,通过移动网络平台、现代信息技术以及微信等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这些渠道更容易被高校学生所接受。首先,通过对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设备的应用,可以在各大网络平台上设置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栏目,可以在这些专栏中上传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文章或者短片,通过学生最喜欢的网络平台逐渐影响他们的意识。也可以在网络平台策划传统文化节,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传统文化节目制作。其次,加大线下活动力度,比如传统书画竞赛、中华诗词朗诵比赛、传统文化知识比赛以及义教义工活动等。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外语专业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通过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调整中华传统文化在教材和考试中的占比,提高教师团队的中华传统文化素养等逐步完善融入路径,以此来树立高校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地位,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弘扬。
[参考文献]
[1]孙爱华,刘亚琼.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融合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7(11):87-88.
[2]高梦尧,李丽鹏.加强高校英语专业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谫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2):47-49.
[3]赵辉辉.话语创新在高校外语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教育,2019(19):54-57.
[4]白蓝.大学外语课程中的思政教育探索与实践[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20(4):34-36.
唐彬 新疆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