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磨蚀研究下的高校外语教学启示
1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
语言磨蚀是每位语言学习者都不可避免要碰到的问题。长期以来,国内外对外语磨蚀已做出大量研究,在历经大半个世纪的研究和发展之后,它已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目前,已探明的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主要有八个:磨蚀前外语水平、受蚀时间、外语接触量、年龄、外语学习方式、情感因素、读写能力和性别。其中性别是国内学者在做出实证研究后新增加的一个影响因素。由于本文主要探讨外语磨蚀对大学生外语学习的影响及对高校外语教学启示,因此笔者主要阐述影响大学生外语磨蚀的四个重要因素。
1.1外语接触量
停止或减少外语接触是外语磨蚀最原始的前提性动因,它是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之一。外语学习者的外语磨蚀速度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学习者同受蚀语的接触量有关。一般而言,外语学习者在外语正式学习结束之后,如果不处于外语环境中,即可认为他们已经进入外语的磨蚀阶段。在这一期间,受蚀者与受蚀语的接触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自然状态;另一种是人工干预状态,如参加防止外语磨蚀的培训班。研究表明自然状态下与受蚀语接触多的受蚀者,在语言技能的磨蚀程度上要明显低于接触少的受蚀者。而人工干预(如定期进行外语培训或外语水平测试)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学习者的外语磨蚀。
1.2磨蚀前的外语水平
国外学者Kennedy早在1932年就发现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对语言磨蚀起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随后Vechter等人经研究提出了“倒置假设”(InverseHypothesis)这一概念,即磨蚀前外语水平与磨蚀的量或/和速度成反比。研究者还发现不同的外语水平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力度也不一样,高水平的外语学习者的语言水平不易磨蚀,而低水平的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则很容易受到磨蚀,并且其间存在明显的分界线。1984年Neisser将这一分界线称为“关键阈值”。因此,从语言磨蚀的角度来看,学习者若是想要有效地预防外语磨蚀,保持或提高外语水平,他们必须达到或超过“关键阈值”所代表的外语水平。
1.3外语习得方式
学习者的外语习得方式对其日后外语磨蚀程度的影响不容小觑。日本学者Nagasawa通过对7名学习日语的美国大学生进行案例研究后证实:通过课堂学习掌握的外语能力相对更耐磨蚀。1999年Hansen发现与浸泡式(或直接式)习得方式相比,通过明示式教学习得的外语更耐磨蚀。此外,Hansen还发现外语课堂教学的侧重点和强度的不同同样会引起不同程度的语言磨蚀。强调接受性技能(听和读)的课堂培训出来的外语能力比强调产出性技能(说和写)的耐磨蚀。由此可见,外语课堂的教学方式、侧重点和强度的不同均会对外语学习者日后的外语磨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1.4社会情感因素
影响语言磨蚀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的情感态度。有关社会情感因素对外语磨蚀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态度和动机上,且得出的结论相似:社会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磨蚀的间接原因之一。Nagasawa(1999)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强动机和正面语言态度的学习者要比负面态度的语言学习者的外语磨蚀程度小。笔者在平时的外语教学中也发现,具有积极外语学习态度和强动机的学生,其外语水平一般比较稳定,外语磨蚀程度较小。而一些具有负面情绪(如焦虑、恐惧或疲劳等)或缺乏外语学习兴趣的学生则很容易出现外语磨蚀问题。
2对高校外语教学的启示
通过对国内外外语磨蚀研究现状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外语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向过程和伴生产物,如果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它会直接影响我们的外语水平和教学成效。如何有效地保持高校学生的外语水平,防止语言磨蚀,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和概述影响大学生外语磨蚀因素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高校外语教学的如下启示:
2.1加大学生的外语接触量
由于外语接触量是影响外语磨蚀的最主要和根本性原因。国内外研究也证实自然状态下与受蚀语接触多的受蚀者其语言磨蚀程度上要相对较小,而且人工干预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学习者的外语磨蚀。因此,在平时的外语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大学生的外语接触量,一方面使学生尽可能多的在自然状态下接触外语,另一方面加强人工干预力度,通过人为的方式使学生频繁接触到外语。目前我国高校学生最主要的外语接触途径就是外语课堂学习,除此之外,他们接触外语的机会很少。笔者认为外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利用新的媒介增加自然状态下的外语接触量。如鼓励学生使用Coursera和Ted等网络平台进行自主学习,利用“英语流利说”等手机软件开展外语学习。除此之外,学校和教师还可以加强人工干预力度,创造学生接触外语的机会。如针对在校生开展定期的外语水平培训与测试,组织国际交流活动等。
2.2采取抗磨蚀的有效教学方式
磨蚀前的外语水平和学习者的外语习得方式对外语磨蚀程度的影响要求高校教师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减少学生的语言磨蚀并提高其外语水平。受到语言环境、师资力量、课程设置等多方面的影响,我国高校学生很难越过“关键阈值”,因此容易出现外语磨蚀。我国高校应进行课程改革,加大外语教学的力度,争取使学生尽早突破“关键阈值”。高校教师也要重视系统的外语课堂教学,更多通过明示式教学法,增加学生外语知识的输入,鼓励并指导学生多读多写多练。同时,教师自身也要不断学习和提高,改变传统的呆板的教学模式,借助多媒体或网络等形式增加课堂互动和知识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使学生通过参与和实践获得个性化的学习。另外,也可以利用“微课”的形式开展日常教学活动。
2.3培养学生外语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动机和正面的学习态度可有效地预防并减少语言磨蚀。外语教学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要端正其学习态度和动机。笔者曾在所教班级做过调查,发现很多非专业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都是为了过大学英语四、六级或者取得学位证。这种纯粹以应试为目标的消极被动的学习,使得不少学生在过了四、六级之后就停止了外语学习,导致外语水平迅速下降。由此可见,在外语教学过程中,老师不能过分依赖课本去死搬硬套,而应该注重知识的拓展,调动学生语言输出的积极性,并使之最终转变为学习的动力。老师还应采用正确的引导方法,帮助学生克服语言学习的负面情绪,在课下主动和学生进行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习变成一种乐趣,从而使学生习得的外语更耐磨蚀。
3结语
语言习得不仅包括学习和获得的一面,也包括丧失和磨蚀的一面。语言磨蚀是语言习得的逆向过程和伴随产物,它是每个语言学习者都要碰到的问题。若想使学生有效地维护和提高外语水平,高校外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注重课堂上知识的传授,还应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学生的外语接触量,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并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外语学习兴趣和端正学习态度放在首位。总之,对于从事外语教学工作者而言,如何最有效地减少学生的外语磨蚀依然是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探索的问题。
作者:苏会娜 单位:海口经济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