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摘要:为了促进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发展,文章首先对信仰与心理学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然后阐述了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最后提出了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策略,包括以大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打牢信仰建立的基础;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信仰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一、信仰与心理学相关性分析
信仰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根据社会现实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信仰的发生与主体的意识、各阶段的不同需求、价值诉求息息相关。
(一)基于心理学角度分析信仰形成
人的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马克思主义信仰属于人的心理活动,信仰教育是认知、情感、意志三个要素依次确立的过程。全面深刻的认知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它不仅是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和记忆,更是一种内化的、高度稳定的认知结构,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科学与价值相统一的信仰,信仰个体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而全面认知的基础上,通过理论联系实际,面对困难和困境时能够提供积极的应对策略及合理的归因方式,使信仰个体满足某种需要,对认识对象产生积极的态度和主观情绪体验,形成与社会相符的价值观,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和心理认同,进而促进群体认同,帮助个体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信仰不是简单的信念或相信,它是信仰主体强大的精神支柱,在信仰主体的思想领域,会产生强大的意志力行为,内化为道德表现,激发内在潜能。因此,从心理学视角下,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从知、情、意三个心理过程着手,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实现人的现实性与理想性、意志与信念的统一。
(二)基于心理学研究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马克思说:“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2]。可见,信仰的产生源自不断发展的人的需求。为了满足这种需求,人的认知、情绪和意志会形成统一,凝聚成一种信仰。信仰是人的最高价值观念,其本质是认知,但也涉及情绪、意志等心理过程。所以高校有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进行信仰教育。只有这样,学校才能考虑大学生的个体、社会、文化心理因素,把握大学生的主体心理与从属心理相统一的规律、心理过程渐进性与反复性相统一的规律、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协同参与的规律等,真正使信仰教育内化于心[3]。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
(一)市场经济下信仰意识模糊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快速完善,学生的信仰意识模糊。市场经济的功利性,使身心尚未发展成熟且自我认知不全的大学生出现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实用主义等思想在大学生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使大学生责任感缺失,使马克思主义思想进一步被弱化,产生信仰意识模糊的问题。
(二)多元文化的冲击下,信仰摇摆不定
改革开放使得各类思潮涌入中国,多种思想互相碰撞,再加上大学生思想具有灵活性,其面临着多种文化价值的选择。在这种多元文化冲击下,大学生的信仰摇摆不定。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西方文化和价值观渗透加剧,引发了生活模式、价值领域的变革。大学生获得了更多不利于坚定主流信仰的负面信息,对西方的物质、文化盲目追崇。在心理方面,“垃圾文化”传入校园,侵蚀当今大学生的健康思想,在大学生模仿西方人过着西式生活的背后,代表大学生信仰的转变和价值观的扭曲[4],以致高等院校的社会主义建设表现出无力的状态,因此建立与大学生相适应的、使大学生感兴趣的话语体系,吸引更多的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至关重要。
(三)马克思经典著作掌握不牢,信仰根基不稳
大学生只有正确认识并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学会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看待和解决问题,才能发挥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系统且知识体系繁杂的学科,教师对于思想政治课程教育方法只是单纯的说教,一味采取灌输、命令的方式,在结合实践方面都较为滞后,忽视了实践性,学生缺乏直观感受和感同身受,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实际上,这种单一的方式、碎片化的教育只是被动让学生接受,学生缺乏自主的判断、分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学习仅仅局限于死记硬背,应付考试,很难在短时间内学会或理解,无法较好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于时事政治的把控力不足,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无法用理论指导实践,因而学生主观认为马克思主义是缥缈的,是与实际生活脱离的、无用的,这种看法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致使其信仰不够坚定。
三、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施路径
(一)以大学生需求为出发点,提高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性
信仰的产生源自人们内心对某种需求的迫切性,需求的满足程度影响着人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制约着当前大学生信仰的形成。当前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虚无、缥缈,是因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只是理论的灌输与学生被动地学习,缺乏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大学生的价值诉求得不到回应,从而降低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对实现个体人生理想的心理预判,学生情感上得不到寄托,导致无法产生震撼、触动心灵的感受,使信仰教育效果甚微。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过程中,高校应尊重学生的合理兴趣与需要,教会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依靠社团力量、社会实践平台,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真切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个人、社会的意义,使学生在兴趣中认知,在实现自我价值中认同。为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征,高校可以分年级、分专业开展针对性教育,通过分析不同阶段学生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信仰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学生调节情绪,建立安全感,获得归属和爱,使信仰内化为道德表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二)积极开展实践活动,打牢信仰建立的基础
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学生的学业、就业等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教育,站在学生角度与之探讨问题,了解学生对问题的真实看法。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新内容,把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与大学生的思维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通俗化。教师还可以创新教学模式,增加直观体验和实践教学活动。教师只有增强理论教育的鲜活性和趣味性,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真学、真懂、真会、真用,打牢信仰建立的理论基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以新乡为例,新乡高校应利用地理优势,学习新乡先进典型,颂扬先进群体的先进事迹,弘扬先进群体的崇高精神,让学生通过看表演、听故事、实地参观等形式直观形象地感受马克思主义,把理想信念教育与情绪体验相结合,内化为自身的行动准则;高校还可以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开展红色教育,呼唤有志者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如学校通过“红船精神”的引领,使青年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断增强“四个自信”[5];组织学生深入农村、企业、社区等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融入学生情感教育。
(三)营造良好的内外部环境,对信仰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环境的影响因其间接性、隐蔽性、潜在性,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心理认同程度,高校应通过不断净化社会环境、提高公民整体道德素质、宣传马克思主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良好的环境可以让大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从心理上更加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大学生产生强大的意志力行为,内化为道德表现,激发内在潜能。从家庭角度分析,应营造马克思主义话语氛围[6]。马克思主义的讨论多在课堂、学术报告、会议等公开正式场合,其教育效果与家庭熏陶差别较大,在家庭中马克思主义话语氛围的缺失与家庭关注马克思主义的兴趣和动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和大众化有关。这就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与家庭成员的个人生活、情感相结合,需要有关基层部门创新马克思主义教育,从“知、情”角度出发,与个人生活建立连接点。从校园环境分析,营造良好的大学生信仰教育环境,能够提高信仰教育的有效性。如利用节日、纪念日等时间节点,举办各种党团活动;利用学校内的校园网、新媒体平台营造氛围,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渗透进网络之中,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识,可以有力地避免’90后大学生的信仰受到冲击。从社会角度分析,可以加强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通过不同形式的文化产品,确定主流文化的主体地位,确保高校大学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总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当前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有积极作用。面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现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以大学生为主体,从心理学视角分析大学生信仰缺失现状及原因,采用针对性的教育改革措施,帮助大学生重塑正确、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信仰内化于心。
参考文献:
[1]范迎春.浅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政治信仰本质[J].学理论,2016(7):46-4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86.
[3]韩丽颖.论理想信念形成研究的心理学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6):135-138.
[4]陈中奇.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5]刘玖玲,彭升.弘扬“红船精神”,积极培育青年马克思主义者[J].学术论坛,2015,38(11):173-176.
[6]李友治.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信仰心理认同研究[D].南昌:华东交通大学,2017.
作者:孟一 单位:新乡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