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的学困生教育
[摘要]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深化了学困生教育的内涵,改善了学困生教育者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拓展了学困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丰富了学困生教育的资源,对学困生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学困生
一、引言
积极心理学是近年来在西方兴起的以研究人类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题的研究取向[1]。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积极的教育理念,强调心理学的研究应从关注心理问题转变到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主张从人类实际的、潜在的力量、美德和机能等方面出发对个体的心理现象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解读,并且教会人们如何在良好的环境中获得自己应有幸福的多种因素[2]。积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将关注点放在修复和消除人类心理问题上的一种批判[3],它主张心理学应侧重研究人性的价值与优点。其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研究个体主观情绪体验的主观层次,它希望人们可以乐观地面对未来、幸福地感受现在、满意地对待过去;二是研究个体人格特征的个体层面,主要有自强、毅力、宽容、才能与智慧等;三是研究组织系统的群体层面,为了培养公民具有责任感、有礼貌、有职业道德和利他主义的美德,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应该将关注点放在建立一个积极的学校、社会、家庭系统上面[4]。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水平正常,由于心理、行为环境和教育等因素影响,致使在正常教育情形下,学习成绩明显达不到国家规定教育大纲要求的学生。学习困难是困扰青少年学生的常见问题之一[5],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医学界和心理学界等共同关注的重要研究领域[6]。学困生不仅学习成绩落后,而且还伴随着许多心理行为问题、社会和情绪障碍,这些因素又融合在一起产生交互作用,形成恶性循环,严重影响该群体的健康成长与生命质量。对学困生的教育是实施以“面向全体,全面发展”为要义的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中小学教学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体现,更是作为一名合格教育者应尽的职责。传统学困生研究与教育更多地是从“问题”入手,以去除存在的各种“消极”为主要目的,而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从“积极”入手,帮助个体找到内在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针对目前学困生教育中存在的“重知轻情”和以“问题”为中心的现象,我们应借鉴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相信人是自我决定的人,具有先天的心理成长和发展的潜能,“积极品质”不仅来源于经历,也有先天的成分,这为“积极品质”的建构和培养预留了空间[7],为学困生的转化提供了可能性。传统心理学主要从“问题”入手,以去除各种“消极”为主要目的,而积极心理学则主张从“积极”入手,以帮助个体找到内在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为己任。针对目前学困生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我们应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关理念,构建学困生教育的新模式,为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育、辅导和干预,促进其健康和谐发展。
二、积极心理学对学困生教育的价值
(一)深化了学困生教育的内涵
当前学困生教育基本沿袭了消极心理学的模式。关注的着眼点主要是学困生在生活中、学习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只有学困生出现了问题才会得到关注,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往往是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或心理发展中存在的弱点和缺陷。在实施学困生教育的过程中通常以是否有学习问题看待学生,这种关注学生缺陷和问题的学困生教育可能会对学生形成一种反向的心理暗示,使他们往往不能注意到自身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在消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学困生教育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潜能的挖掘,缺乏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和积极的心理潜能,人人都能成为教育者。这给学困生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丰富了学困生教育的内容。学困生教育的内容可以是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思维活动,又可以是意志品质和习惯养成等等,它存在于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
(二)改善了学困生教育者与学困生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主流心理学背景下,虽然在对学习困难学生的教育上也注重学生教师之间保持平等,认为创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良好关系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是这些想法经常在碰到问题学生时没办法成立,导致在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不能保持良好的平等关系。传统的学困生教育,教育人员经常将自己设立为教育者,而将学困生设立为问题学生,始终认为自己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成绩。在积极心理学中,对学困生的教育始终要保持教师与学生平等,也就是说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二者要保持平等关系而不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对立关系。教师要始终保持积极心态对待学生的成长,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培育学生积极健康的心态,教师应当多运用积极健康的单词,例如分享、尊重、鼓励等,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积极心理学的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学困生教育过程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
(三)拓展了学困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前提下,学困生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太过简单,经常是将学困生教育和学校教育其他工作区分对待,让学困生教育经常游离于学校其他工作之外,所采取的教育方式也仅是批评教育等。学困生教育所使用的方式方法完全决定于心理学对于人性的认知,决定于教师对学困生教育目标的理解。在传统心理学前提下,行为主义心理学将人比喻成机器和动物,认知心理学将人比喻成一套信息生成的体系,精神分析心理学将人比喻成精神病人,这三种对于人性的认知和设想仅能将客体和主体间关系形成对立格局,从而致使学困生教育的方式方法更加单一。积极心理学提出,每个人身上都潜存着巨大的潜力,都带有多种不同的基本需求,都强调自我的发展进步,这种人性观也决定了学困生教育的方式方法必定会朝多样化方向进步。
(四)丰富了学困生教育的资源
积极心理学的价值方向能够更加丰富地发掘学困生教育的多种资源。学困生教育的主体可以是每一位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只有让这些主体都认识到自身的潜力,激发自身能量,才能成为最好的资源。积极心理学应当探究人类自身能量、恢复能力以及理想的人类作用。人类个体日常顺畅自由的思维想法,就是健康心理包含自尊、常识以及幸福的源头。不管人类个体的社会化与心理状态之间存在着多大的不同,个体都具有保持健康心理的能力。因此积极良好的心理学方向能够让学困生教育充分使用校园、家庭、社会等多种资源,将课堂作为主要平台,将家庭以及社区作为主要介质,更加深入地展开工作。
三、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学困生教育的策略
(一)树立学困生积极教育理念
树立积极教育理念是学困生教育的前提。积极教育是一种对传统教育进行重新定位的新理念,是以个体实际和潜在的积极心理能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实施的一种教育,体现了对消极传统教育的修正[8]。积极教育认为教育应主要帮助个体找到内在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品质[9],并在实践中培养个体的这些积极品质,而不仅仅是纠正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在传统教育理念,教育者眼里没有学困生,只有学困生存在的问题,教师习惯于通过批评教育来发现并批评纠正学困生存在的问题,学困生教育表现出了典型的非人性化特征;而积极心理学所提倡的积极教育理念则主张教师要善于发现学困生身上的积极方面,对待学困生要以鼓励赏识为主、批评惩罚为辅,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学困生的某些积极品质时常被缺点和不足所掩盖,很难得到教师公正、客观的评价。对于学困生这一特殊群体,教育者必须正确认识他们、关爱他们。认识到学生都是成长中的个体,承认学困生同其他学生一样,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潜能,不能仅以其暂时的部分缺陷来否定整个人,他们也是具有成功想法和要求的个体,要坚信他们所遭遇的阻碍是暂时的,是可以通过的。学生才能的表现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不能认为只有取得好分数的学生才是好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也有其感兴趣的领域,也有其特长。教师要及时捕捉到学困生的进步,哪怕只是一小步也要及时给出自己的鼓励。要时常对学困生的缺点进行分析,让他们战胜自我。在学困生遇到困难时,鼓励他们寻找失败的原因,帮助他们重新开始,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批评。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困生,使其认识到其实自己并不差,只要自己愿意努力付出,一定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二)增强学困生积极情绪体验
所谓积极情绪体验,就是能让一个人在回想起过去的时候感觉到快乐,并能对现在感觉到满意,进而对未来怀有期盼的心理状态[10]。这种积极情绪体验所带给人的快乐无可替代,且会对人们的行为产生影响。积极情绪体验不仅对个体的认知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个体的行为具有正向影响力。学困生由于对环境的适应不良,或因考试屡屡不及格感到心灰意冷,在学习过程中总表现出对学习的怠惰,对人对事态度冷淡。在受到教师和家长的责骂或处罚时,学困生往往因此而生出消极的情绪态度,继而影响他们的行为,以至于出现不按时完成作业,上课不听讲,逃避学习,更有甚者会出现逃课的情况。这些行为尽管不是他们本身所愿,但因消极情绪的影响,致使他们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学习成绩的不断下降又给他们带来了更加自卑的消极情绪,恶性循环,学困生将对学习产生排斥心理,不愿学习,这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鼓励。教师可依据学习困难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组织多个兴趣小组,由指导教师精心指导,激发学困生的潜在智能。教师要鼓励学困生保持积极的情绪,经常发现自己的长处,多给自己一些积极的心理暗示,与外界积极交流,积极寻求他人帮助。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学困生积极情绪的建立有着重要的作用。学会体谅宽容他人可以使彼此感受到尊重与被尊重,在交往中产生出一种舒适感和自我认同感。积极心理学认为,那些被鼓励的学生比其他未被鼓励的学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因这种积极性而对学习产生兴趣,变得热爱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不断提升,并能获得教师的喜爱,形成一种师生互动式教学关系。那些消极厌世的学困生其实并不是本性消极不爱生活,他们其实是为生活所累,感受过太多的世态炎凉、失望心酸,所以我们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而不是冷眼旁观。如果教师能够多多鼓励他们,让他们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改变原有的评价体系,让学困生自己参与、亲身体验,拓展评价的范畴,鼓励他们树立信心。
(三)培养学困生积极人格
学习困难学生学习行为问题从本质上说,都是一定程度的人格障碍[11]。在积极心理学家看来,人类的积极心理来源于人们对现实的积极认知与潜能的发展,如果我们能习惯性地对现实有一种积极认知并有效地发挥出自己的潜能,我们就能形成一种积极的人格特质[12]。培养师生的积极人格就是要培养师生具有高自尊。人人皆有尊严,但人与人之间的尊严又有着诸多不同之处,因此造成不同人之间尊严的高低。尊严高者便会对生活充满信心,能够主动承担责任并不断开拓进取;而尊严低者就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变得消极多疑,不能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所以,要想使我们的学困生建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就要先让他树立正确的自尊自信,也只有尊严高者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己,不至于消极厌世,从而过上一种能让内心由衷愉悦的生活。因此,教师要学会保护学困生的尊严,特别是随意嘲笑辱骂学生的事情一定要杜绝,这对学生尊严有着很大的影响。而批评方式也需要适当调整到学生可接受范围,特别是不能出现类似人身攻击性的用语。因此,如何巧妙客观地对学生不合理的行为做出批评是每个教师都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既不能让他感觉到自尊受阻,也不能放任其继续错误的行为,这其中的度只能是由教师慢慢地把握。如果我们能够采取鼓励式教学,多多鼓励我们的学生,而不是用冰冷刺心的批评去挫伤他们幼小的心灵,我们就能让孩子们获得更多的尊严,并由此让学习产生信心,然后发奋努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使这些孩子们迷途知返,重新回到学习的道路上来,所以,在对有关学困生事件的处理上,我们一定要懂得保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对学习充满信心,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四)引导学困生进行积极自我教育
积极自我教育是个体通过积极的要求、评价调控和认识自己,对自身主动实施的一种教育。具体来讲,为了克服消极的心理品质,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个体需要运用一定方法,通过一定途径使自己可以更加健康积极地生活,进而更好适应当前这个日益复杂的社会生活。一旦积极的自我教育方式培养成功,就会伴随人的成长而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会在一个人的人生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积极自我教育对人的一生影响很大,其包涵范围很广阔,诸多形式的教育都可认为是积极教育,这种积极的教育模式能够对个人的行为和品质产生深远影响。当前,许多教师认为自我评价偏低主要是由学生学习成绩差造成的。这种观点对于学困生的转化非常不利。没有人天生就是学困生,学困生自我评价越来越低的原因往往是由于考试经常失利,教师和同学不但没有对其进行鼓励与帮助,反而对学困生进行嘲笑,这无疑会对学困生产生消极影响,让他们对自己更加没有信心,甚至放弃自己,使得成绩越来越差,这就造成了恶性循环,让学生身在其中无法自拔。因此,为了让学困生提高自我评价能力,教育工作者应当想尽办法去解决这一问题。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有多种基本需求,重视自我发展和教育,并且身体里具有无穷的潜力。学习差的学生由于失败体验太多情绪逐渐变得消极,人生失去方向和目标,要想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学习困境,实现自我价值,要尽快提高他们对自己的认知,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制定合理的目标,从而能够发现与其他同学间的差距,然后不断激励自己,努力迎头赶上,进而形成健康向上的自我体验。学生如果想要接受良好的心理教育,解决自身的心理问题,提高自身素质,要使用科学的心理教育方法,发现自身优点和长处,深挖自身潜能,努力实现自身的提高和跨越,使自己的能力有全方位的提高。
(五)构建完善的学困生教育系统
积极心理学是将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来研究分析的。学困生教育需充分挖掘和利用学困生教育的丰富资源,使其逐渐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以及各学科课堂融为一体。学困生的教育工作和学校其他工作是一种相互融合的关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学困生要将所受的教育转化为自身素质,这与学校、家庭、社会等都有不可分割的责任,任何一方单独进行都很难达到预期的目标。因此,要使学校、家庭和社会联合起来,共同作用,形成规范化、高效化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对学困生开展教育,实现自我跨越。在开展教育的实践过程中,组织机构要对家庭、社会等因素进行充分考虑,分析其对学困生带来的各种影响,尽力将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降低到较低水平,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关心与帮助,让学生正确认识并合理吸收家庭和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SheldonM,KingL.WhyPositivePsychologyisNecessary[J].AmericanPsychologist,2001,(3):216-217.
[2]任俊,叶浩生.积极: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价值核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106-111.
[3]崔丽娟,张高产.积极心理学研究综述―――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思潮[J].心理科学,2005,(2):402-405.
[4]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和谐校园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3,(3):174-175.
[5]Wright-Strawderman,C.,&Watson,B.L.ThePrevalenceofDepressiveSymptomsinChildrenwithLearningDisabilities[J].JournalofLearningDisabilities,1992,(4):258-264.
[6]Maag,JohnW.DepressionamongStudentswithLearningDis-abilities[J].JournalofLearningDisabilities,2006,(10):3-10.
[7]MartinE,Seligman,MihalyCsikszentmihaly.PositivePsychol-ogy:AnIntroduction[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1):5-10.
[8]周炎根.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1,(4):148-149.
[9]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103-105.
[10]Smith,E.E.,Kosslyn,S.M.CognitivePsychologyMaidandBrain[M].NewJersey:PearsonPrenticeHall,2007:l53.
[11]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86.
[12]RyandR.M.DeciE.L.Self-determinationTheoryandtheFacilitationofIntrinsicMotivation,SocialDevelopmentandWell-being[J].AmericanPsychologist,2000,(1):68-78.
周炎根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教科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