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下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摘要:大学生这一群体作为国家力量的后备军,在接受大学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大学生个人的心理、道德素质也应该有所升华,即大学生要成为综合素质较强的一个群体。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养成中重要的一个步骤是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行为习惯的好坏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从积极心理学入手,对于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了探究,供读者参考。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
1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其归属于美国心理学研究的一个全新分支,具有相对比较系统和完善的实验方法与手段,能够对人类行为中那些具有创造性、积极性和令情感满足的因素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是对人的美德和发展潜力等积极品质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积极心理学中人的积极因素是研究的重点,并以人所具有的固定的、潜在的、建设性的及实际的美德、力量为出发点,尝试着用积极的心态去诠释对人的心理现象,从而有效挖掘和激发人潜在的优秀品质和积极力量,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大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
2.1大学生个人轻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大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养成在一定因素上是个人因素,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对于行为习惯养成有着不同的看法。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为高素质人才,而成为这种高素质人才最重要的是专业知识的积累与个人学位的获得,对于道德素质的培养并不重视。并且,当代大学生的自控力非常低,懂得需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却无法付诸行动[1]。所以,大学生个人的价值观对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2.2家庭当中轻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大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幼儿时期便有所形成,家庭当中,父母所表现出来的生活状态对于孩子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有一定的不可替代性。在家庭教育当中,父母为了孩子的未来考虑,总是让孩子利用零散的、完整的时间去学习,孩子的自理能力便被家长所忽略[2]。孩子对于父母的依赖性十分强烈,所以这种行为习惯逐渐养成并且不易改变。
2.3高校教育忽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各个高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为了争取获得较高的优秀率与教学效果,将对学生的培养着重放在知识教学上,在校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习,忽视了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性。这样的教学背景下,将会导致高校学生一味的学习,而没有时间与他人交流和相处,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而且还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与人际关系都会产生不良影响。
3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
3.1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意识
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要想更好的帮助大学生养成行为习惯意识,需要做好3个方面工作:1)自我定位。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在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应该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这个认知应该是学生个人正确处理自己的优缺点,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促进个人道德素质的提升,并且也可以提升个人素质,以此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2)提高个人自控力,坚持做事不妥协。提高个人自控力是比较困难的一件事情,可以先从一点点的小事做起,然后再慢慢地扩大事件范围,使得大学生意志品质形成并且更加坚定;3)调节好个人情绪。大学生在之前的教育当中是专心学习,并能很好的把握好个人的情绪调整好,大学生能调节好个人情绪,在处理事情时可以做到从容镇定[3]。
3.2家庭帮助学校完成教育
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阶段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比较显著的变化,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后回家次数减少,与父母的接触也会减少。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学校想要发挥一定的作用,就需要家长主动和孩子取得联系,并且关心、教导孩子,为孩子的成长给予一定的鼓励。同时,父母也要在与孩子接触的闲暇时光给孩子作出表率,引导孩子思想的发展。
3.3各个高校发挥其应有作用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过多的注重学生分数的获得,而忽视了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但是在大学阶段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大学生不良的行为习惯会在大学阶段产生严重的后果,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所以,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教育可以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其发生改变,用积极向上的心态对待自己的变化[4]。
4总结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过程当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积极心理学视阈下大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方法需要学校、家庭与学生本身三方面结合,使得积极心理学发挥出重要影响。学校发挥道德素质教育功能、家庭发挥辅助功能与学生完善自我价值观,亦是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策略。
参考文献:
[1]范楚晗.微信时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及相应的引导策略研究[J].山西青年,2017(15):137.
[2]王凤军.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与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129-130.
[3]金新,陈宝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育人新模式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5(15):9-10.
[4]徐晓晖.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改革与探索[J].南方农机,2017,48(16):192.
作者:肖外平 单位:永州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