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及对策探讨
摘要:本文重点针对3-6岁幼儿,即幼儿园的小班、中班和大班三个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以大班这个阶段的幼儿依托来简述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应采取何种教育对策,仅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心理特点;教育对策
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也就是3-6岁的儿童,应该是除青春期之外的另一个不好管理的年龄段。针对这个阶段幼儿的心理特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来引导他们,可能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一、学前教育阶段幼儿心理特点
(一)研究学前教育幼儿心理特点的意义当幼儿开始进入三岁时,我们就会发现很多契机,如幼儿突然间说出一些特别奇怪或者是特别有哲学意味的话,而且有些幼儿很容易恼怒,开始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让成年人无法理解。实际中国有句谚语“三岁看老,七岁看小”。该谚语揭示的是,幼儿在三岁时的脾气秉性,可以预测出他在老年时的心理和行为表现,而其七岁时的行为特点,则可以预测其七岁到十二岁之间的行为特点。所以三岁是一个孩子走向具有个性的人生的起点。因此,为了更科学地用教育手段来引领3-6岁的幼儿树立正确的三观,学会处事原则,研究其心理特点非常关键,只有明确3-6岁幼儿的心理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教育措施。
(二)3-6岁幼儿心理特点分析1.3-4岁幼儿心理特点三岁的幼儿在生活以及活动上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开始进入幼儿园这个新环境,这个阶段是幼儿生活上的一个转折。此时的幼儿行为常常受情绪支配,特别是在4岁之前,如高兴时听话,不高兴说什么都不听。常常为一件小事哭泣,不喜欢大灰狼会把所有图书上的大灰狼的眼睛部分都戳破。3-4的幼儿非常爱模仿,看见别人玩什么,就想要去玩什么。特别喜欢和别人担当同样的角色。3-4幼儿还保留着三岁前幼儿的特点,即依靠动作和视觉进行思维,比如让这个阶段的幼儿数数,他们会指着具体的一些东西去数才会数清。他们不会计划自己的行动,一般都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了再想。例如,一位小班的教师在幼儿开始玩积木玩具前,要求他们自己动手拼出一辆小汽车。我们可以针对该教师的做法做出评价。依托这一问题来看,先不对该教师的做法是否正确下定论,应先根据小班幼儿(即3-4岁)幼儿的心理特点来分析,结合上文的分析来说,小班幼儿总是边做边想或先做后想,不会给自己的行动做计划。从该角度来看,问题中的教师做法是正确的,因为这个阶段的幼儿不会做计划,教师恰当地给出一个要求,相当于是给出了一个计划,先让幼儿动起来,然后幼儿再去想该怎么完成。2.4-5岁幼儿心理特点4-5岁的幼儿已经升入中班,此时基本都已经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加上生理的发展,显得非常好动活泼。表现为爱玩、爱动,这个阶段的幼儿属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在角色游戏中是做角色扮演的高峰期,想要让这个阶段的幼儿安静地待一会儿难度非常高。4-5岁这个阶段的幼儿是最吸引人的阶段,但是也是最难带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的幼儿精力旺盛,开始出现自信和独立的意识,有些幼儿表现得过了,就体现出一种比较强的反抗意识,但是这时期的幼儿十分喜欢与人亲近,而且会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不断去追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他们对世界还不了解,为了了解世界,他们就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3.5-6岁幼儿心理特点5岁开始,幼儿的心理开始接近小学生,好奇、好学、好探究成为这个阶段幼儿的主要表现。这个阶段的幼儿会去思考问题的深层次的内容,比如经常会遇到这个阶段的幼儿在问了一个这是什么后,会伴随一个为什么的问题,问题的范围在加大,同时也会带着问题去自己体验,主动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是5-6岁幼儿求知欲的表现。5岁幼儿抽象思维开始萌芽,可以掌握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左、右,对熟悉的一些物品进行分类,可以初步了解事件的因果关系。5-6岁的幼儿心理开始稳定,已经能够控制自己,做事情也开始有自己的主见,对人对事对自己都有了比较稳定的态度以及行为方式,热情大方,胆小害羞等性格,都开始展现出来并且成型。
二、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对策
对于幼儿最初的个性特征必须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幼儿园要针对每个幼儿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使其能够全面健康地成长。下文以5-6岁幼儿的教育来论。5-6岁幼儿是一个特殊的阶段,此时幼儿的个性化心理特点开始逐步定型,已经显现出未来可能的样子,针对这个阶段幼儿的教育方法应当以引导幼儿的个性化发展为主,而幼儿在这个阶段的个性化发展会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其中环境的影响最大,幼儿随着年龄的增加,遗传因素的影响会逐步降低,但环境的影响会逐步增大,即环境铸就人。
(一)构建适宜的游戏环境要基于开放教育理念,打造能够支撑幼儿进行适宜游戏活动的环境。根据纲要和指南的要求,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实际上就是要为幼儿的自由探索提供一个支撑空间,这一空间需要适宜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要支持幼儿自由探索,就需要创造一个适合的自由开放且丰富多变的物质活动空间。即解决幼儿游戏活动的场地问题,现在很多幼儿园都在因地制宜地优化园区空间,利用幼儿园的公共区域来打造幼儿游戏活动场地,在具体实践当中通常会依托幼儿兴趣、需要、经验以及发展水平乃至游戏活动的需要来改造环境,突出环境育人。同时适宜的精神环境可以让幼儿与教师处在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进而引领幼儿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可以提升幼儿的安全感、信任感,进而养成良好的品格,因此要考虑幼儿的需求,根据幼儿的需要来创造环境。
(二)有效融入,因材施教教师要依托幼儿的需求因材施教。人的性格是受后天环境影响的,这属于非智力因素。而智力因素一般对人的影响不大,绝大部分幼儿的智力因素是相当的,所以关键是要通过因材施教来引导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力。所以要在日常的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日常行为,依托3-6岁儿童发展指南以及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去分析幼儿行为的根源,找出幼儿的潜质,并尽可能地为其提供发展的平台。而最好的能够帮助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平台是游戏,不管是民间游戏、还是体育游戏,都要在安全性的基础上,考虑目的性、兴趣性以及个性化,分析大班幼儿的特点、能力以及个性化发展的差异,选择最优的资源,分配最佳的场地,设计最优化的游戏活动。
(三)让幼儿自己做主在教育中要思考如何去引导幼儿思考,让幼儿知道该如何想,如何做,遇到问题才能自己去面对并克服,这样引导出来的幼儿不会那么容易沮丧,当事情不如意也不容易发脾气,在待人接物上也更好,要给幼儿更多的机会,相信他们有足够的能力来发展自我,给不同个性的幼儿不一样的机会,让他们在自己做决定的过程中领悟和学习,进而培养思考力、决策力。人的潜力是无穷的,越开发能力越强,幼儿只有亲手实践了,他们才能知道什么是规则,怎样去专注地做一件事。因此,教师需要反思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有没有体现出来,体现在哪里,在引导幼儿的过程中有没有真正从幼儿的角度出发。从个性差异的角度来讲,可以创造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游戏活动,或者是探索性的游戏活动,比如挑战小勇士游戏、云梯游戏等这一类具有探索性、挑战性的游戏,让幼儿自己做主,自己去挑战。
(四)合理指导幼儿探索犯错误是幼儿成长当中的一个必修课,只要是无心的没有涉及品德上的问题,就不应当过多指责,而应当让幼儿知道在失误的过程中接受的损失以及要承担的后果,这样才能引导他们认识到错误,认识到以后应该怎么做,即吃一堑长一智。在大班幼儿的教育当中游戏虽然必不可少,更加注意在游戏当中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特别是需要幼儿自己做主自己去挑战的一些探索类游戏、挑战性游戏,必须要给予幼儿指导,否则不能达到预期的游戏效果。因此,需要通过观察幼儿的行为,找出幼儿感兴趣的内容,组织幼儿进行探索性学习,并给予适当指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幼儿先去自由探索,并随时纠正幼儿在游戏当中出现的错误,引导幼儿社会性发展。
(五)进行针对性训练5-6岁的幼儿感知力正在逐步完善,并且容易接受生动形象的事物,但是对空间、时间的认识比较差,而这个阶段是幼小衔接阶段,要为升小学做准备了,因此可以进行专注力训练,通过数字记忆等活动来引导幼儿,激发兴趣,在游戏中培育幼儿的专注力。比如进行一些物品分类的训练,看书找不同训练,拼图训练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以及3-6岁儿童发展指南当中都强调了要重视游戏,游戏是儿童的心理特征,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幼儿的各种能力基本都是在游戏当中获得的,为了培育幼儿的思维能力,同样需要采取游戏的方式,比如两个幼儿在做角色扮演游戏,扮演一家两口在吃汤圆,拿了6个珠子来做汤圆,一个幼儿讲这六个汤圆分成一人三颗并且装在两个小碗中。实际在这样的游戏当中幼儿就逐步掌握了均分的方法,从游戏当中幼儿会慢慢知道同样大小、同等数量,分配的份数越多,每一份的数量越少,不需要直接教,幼儿自己慢慢就会在游戏中明白,这是幼儿的感性经验。同时要在集体活动中引导幼儿养成合作学习能力,在集体活动中,幼儿会接触到不同的意见,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习惯,这需要正确地引导幼儿去听,让幼儿学会听,学会分享,学会接受不同意见,学会不能接受不同意见时要说理由。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心理特点比较复杂,但是却会影响幼儿以后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当中就需要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正确地培育幼儿,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凤英.单翼天使也有春天―――浅析单亲家庭幼儿的心理特点与教育策略[J].家教世界•现代幼教,2017(9).
[2]文兰.读《透视幼儿心理世界》有感[J].早期教育(教育教学版),2018(6).
作者:尉陇红 单位:甘肃省通渭县第四幼儿园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