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思想论文 > 邵元冲的教育思想探索

邵元冲的教育思想探索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3-22 05:09:00人气:518

摘要:邵元冲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关心国家安危,矢志教育救国。他提出的民族教育,时代教育与公平教育的思想,不仅对当时的教育界产生重大影响,也对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被孙中山称为自己的左膀右臂,其教育思想深受孙中山的影响,在孙中山逝世后,继承并发展了孙中山的教育思想,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智识能力;民族教育;女子教育

在近代教育史上,有许许多多仁人志士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过突出贡献,学界多从著名历史人物着手进行研究,却很少有人关注默默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人,邵元冲就是其中的代表,其教育思想丰富却鲜有人研究。目前学界关于邵元冲的研究非常有限,时培霞的《邵元冲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在探讨邵元冲的政治思想时涉及邵元冲的民族教育思想,张健将邵元冲与其夫人张默君合传,对其生平及主要活动予以简要介绍。时培霞在《邵元冲民生主义思想探析》一文中在论述农业、工业生产中,提到了智识和教育对生产建设的作用。已有的少量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多多从政治方面对邵元冲的思想、与孙中山、的关系及他在杭州执政时期的实践进行的研究,对于邵元冲教育思想进行专门研究几乎是个空白。当前学术界的关注度与他在国民党中的影响力极不相称。关于邵元冲的教育思想,时培霞的硕士论文《邵元冲的政治思想及其实践》中在第二章邵元冲的民族主义思想这一部分提到了教育政策与救亡图存,主要阐述了邵元冲民族教育思想;时培霞在《邵元冲民生主义思想探析》一文中在论述农业、工业生产中,提到了智识和教育对生产建设的作用。现有的研究只是邵元冲教育思想研究的冰山一角,他的教育思想极其丰富,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且对当下中国教育的发展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邵元冲教育思想的形成

邵元冲(1888年-1936年),字翼如,浙江山阴(今绍兴)人,早年毕业于浙江高等学校。邵元冲儿时聪明好学,酷爱史地,从五岁进私塾到浙江高等学校毕业前,已广泛习读《千字文》《世说新语》,《史纪》《明夷待访录》《汉书》、民报、醒狮日报等,涉猎广泛,积累颇深。邵元冲广交教育界贤士,与蔡元培、徐锡麟、秋瑾、蒋梦麟等人关系甚佳,“先生先既已与蔡元培、徐锡麟、秋瑾诸志士善,因得遍交俊杰某国之士”[1],这成为其教育思想的重要外部来源。1919年踏出国门,赴欧美留学,周历英、法、意、德、俄等国,曾先后进入美国威斯康新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博览群书,潜心研读西学,对西方的经济学、教育学、管理学尤为关注。国外求学的经历开阔了邵元冲的视野,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国外教育经验。归国后其地位急速上升,官至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委员,地位显赫。身居高位,依然不忘救国,邵元冲认为要想中华民族富强起来就必须发展教育,遂于1925年在沪主持设立中山学院,并亲任院长。是年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青年部长,管理学生运动,活动于各大高校,将其丰富的教育思想付诸于国民教育的实践之中。1927年5月,任杭州市市长一职,随后其妻也被任命为浙江省教育局长,与妻共同整顿教育,“上任三月杭州市政为之一新”[2]。1930年任考试委员会委员长一职,主持构建和改革考试制度,成为教育及其他领域选拔优秀人才的重要方式。邵元冲的教育思想深受孙中山的影响,他跟随孙中山奔走于革命事业前线多年,为宣传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在国内外创办多种报刊,长期担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也是孙中山遗嘱的证明人之一,其教育思想深受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影响。

二、教育思想

(一)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从广义或者学理上讲来,教育的意义很复杂,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但是我们很单纯地用浅近的意思去解说,教育就是使一般人能够适合他个人与国家民族生存的条件,因为要维持个人的生存,所以教育就给予个人生存所需要的智识与能力,同时每一个人也都有责任来维持发展国家民族的生存,所以教育又给与每人或大多数人对于国家民族生存所需要的智识和能力。邵元冲认为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各个人的智识能力,最终的目的为求扶植国家民族的生存与繁荣”[3]74个人通过接受教育,提高自身能力,从而提升整个国家的实力。邵元冲看到国家落后,社会混乱的状况,十分痛心,他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要使国家富强起来就必须发展教育。“一个国家民族,如果不从教育方面有切实的方案,一定的步骤,去做基本建设的工作,在任何环境之下,都不能使国家社会有清明之望。”[4]74-75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国家的实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国民生存的能力。邵元冲认为:“教育的重要意义是要注重人生教育,也就是要注重一般人能够生存的教育。”[5]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正常的生存,有尊严的生存。教育可以改变这一现状,受教育者通过接受教育使自身的知识、能力、品行得到提高,从而摆脱对他人的依赖,最终实现自我价值。在考试院考选委员会的演讲中,邵元冲提出“教育就是表示得到一种学问知识和技能,不但要明t,而且要能够融化;不但要懂得人家的学问智识和技能,而且要育成自己本身独有的学问智识和技能。”[6]这是他对教育意义的解读,由此观之,不仅强调学的方面,而且还在学之后的效果做出了标准的规定,就是将学到的知识和技术要能够融会贯通,变为自己的知识和技术,才称之为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意义。

(二)教育的目的

1.分层培养,惠及大众从教育的路径来看,邵元冲认为教育方针,有两条路径,一方面在求其普遍,一方面在求其高深。这两条路径分别有着不同的教育目的。“普通教育,目的在发展中材以下的人,使他们的智识能力得有增进,以帮助国家社会的生产,高深教育,目的在发展有专门智能的人,使他们得连其巧思,展其宏材,为社会经济文化,作很大很有力的推进者。”[7]一个国家和民族,要达到发扬光大的目的,其最大的原则,就是要使大多数都能尽他们最大的能力,继续担负最有效的工作。能够做到如此,社会上的生产才能得到发展;社会的经济才能使其充实;社会的文化也可以获得进步。2.学有所用,改良社会邵元冲认为人是不能脱离社会组织和实际生活的,所以教育的目的还在于“能够帮助改良现在社会的环境,能够纠正现在社会不良的情况,来造成和改进将来社会的进步和繁荣。这样才使一切学科不涉空虚,能够切于人民的实际生活。”[8]教育使人们增加科学文化知识,而这种知识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前人经验与规律的总结,必须切于实际,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学的目的在于用,通过理论的教化和训育,使人掌握真正的生存本领,从而达到所用即所学,所学为所用的效果。3.物质丰富,精神充实邵元冲指出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使国民既在物质知识上有极大丰富,又在精神知识上得到充实,物质知识和精神知识对国民个体发展而言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所以教育的目的,不光是求物质上的知识,并且要求精神上的知识,我们要知道自己是中国人,对国家应该怎样效力,才能够鼓励志气,奋发有为,这种志气不是一时的客气或血气,而是要坚忍卓绝,继续不懈,所向无前的,这样有一点知识就有一点用处,这种国民的教育就是现在我们所需要的。”[9]当前,在教育领域存在严重偏重物质知识的教育,而忽视精神知识的教育的现象,这是不合理的。物质知识丰富,精神知识匮乏,将导致人人为己,国民个体孤立存在,分际明显,虽个体得到发展和满足,然整个社会或民族犹如一盘散沙,没有凝聚力和向心力。4.知行合一,塑造人格邵元冲提出:“教育的目的,在知的方面,要使人得到有用的智能,助社会的进步和人群的福利;而行的方面,就要运用合作互助的原则,和分工的方法,把一切学术技能,各求专精,互相助益。”[10]2他认为教育能使有能力的人进步;草率鲁莽的人变得精细,并进一步提出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利用人为的工作去弥补天然的不足,从而“制胜天然,利用天然”。[10]3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有能力,有智识的国民,教育是增加国民智识和能力的良好的渠道,通过教育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从而为民族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三)教育的内容

1.弘扬爱国精神,倡导民族教育1926年,中华教育改进社举行年会,曾通过关于教育宗旨案的决议,其内容为:“中国现实教育,以养成爱国国民为宗旨,其要点如下:注重本国文化,以发挥民族精神;实施军事教育以养成健全人格;酌施国耻教育,以培养爱国志操;促进科学教育,以培养基本知识。”[11]这是20世纪20-30年代教育工作者对教育事业的初步探索。邵元冲看到了民族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民族教育,使国民认识自己对民族的责任和对国家的责任,从而增强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倡导民族教育,第一,要加强伦理教育。所谓伦理教育就是引导国民养成合理的人与人的情感关系,使全体国民一心一意,互帮互助,以谋社会共同发展。在国民政府纪念周演讲中邵元冲提出伦理教育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基本,倡导伦理教育,需在全社会弘扬仁义礼智信的精神品质,培育国民健全的志气,养成国民组织的能力。其次,国家须推行历史教育。他认为“从这些历史事实的教训才可以培养起民族精神,大家认识承前启后的责任”[9]。通过历史教育,国民可以认识民族的形成与发展历程,了解本民族优良文化传统,并产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最后,要进行地理教育。他指出:“地理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告诉我们自己国家的地理环境与实况。”[9]在国府纪念周演讲台上,邵元冲力数列强对我国侵略侵占我国领土的事实事件,强调对国民进行地理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他说“所以我们觉得地理教育,不但需要多少人去深刻研究,而且要普遍灌输到一般国民,使大家都有相当的地理常识。”[9]实施普遍的地理教育,以强化国民对地理的概念,国土的保护和防范意识,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2.紧随社会潮流,把握时代教育邵元冲认为教育事业的建设要与时代环境相适应。他提出:“教育的责任一方面在发展固有的思想和知能;一方面在适应社会的潮流,灌输社会的常识。从前中国教书先生在识字后在作文专从书本上找生活,不问社会潮流。不讲社会趋势,这种教育便造成了迂儒。但他们还自夸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12]97邵元冲在教育上不仅重视对人固有智能的开发,还强调教育要与时展相结合,发展适应社会的潮流的教育。“教育要增进人的知识能力,发挥人的固有的智能,同时也就是要使教育与政治、社会有密切联络的关系,适应于时展的需要”[13]141。“我们现在要讲教育要用时代进化的方法来发展和养成他们在智德体三育并进外不可不注意到时代的需要。”[12]99因此,在制定教育方针与政策时要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实际,使教育宗旨与时代环境相适应,与社会需求相契合,培养出社会迫切需要的人才。3.不分男女贵贱,强调公平教育邵元冲认为“教育的责任不但对于天才的人,要尽量发展他的天才,就是智识能力不足,甚至残废的人,也要教育他一部分的智能,担负一部分的工作,不至于完全依赖他人的维持去生存。”[13]143通过接受教育,提高智识能力,从而来弥补个体不足之处,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邵元冲提出:“无论教育程度的高低,受教育所得智识能力的多少,总要减少废人,减少依赖的人,使各个人的时间尽量利用,个人都有相当能力的表现,这样一个社会中间,多数人都有智识能力的表现,当然一切事业上都发生很大的效能。”[13]143-144受教育者通过接受不同的适合自身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减少对他人的依赖,使他人从被依赖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能够更有效地实现自身发展,推动社会的进步。接受过西方教育思想洗礼的邵元冲看到人们在观念上还存在着浓厚的“男尊女卑”的思想,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还很低下,要想改变这种落后的观念就要从教育上着手,他认为女子平等地接受教育是其平等的享有权力的前提,是实现女子权力平等的跟本。

三、结语

邵元冲的教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他的思想中处处都能闪耀出救国的光芒,作为一个高层人物,他对国家和社会的观察是宏观的,是全面的,无论是对儿童的教育,青年人的教育,还是女子教育,其根本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拯救国家,建设国家。民族教育是其教育思想中最显著的特点,他深入剖析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规律及特点,结合中外教育的历史经验,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治理之策。邵元冲从1906年就跟随孙中山献身革命事业,在革命生涯中长期担任孙中山的机要秘书,其教育思想深受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平民教育,三民主义教育的理念更是孙中山教育思想的延续。虽然由于意外英年早逝,但在孙中山去世之后,主持建立中山学院,在担任考宣委员会委员长期间,构建新的考试制度,训政时期,频繁出现在大学校园的讲台,这些为民族教育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为中国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王仰清,许映湖.邵元冲日记(1924-1936)[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1107.

[2]张健,著.志同道合[A]//邵元冲.张默君夫妇传.[M].台湾:近代中国出版社,1984,08.

[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邵元冲先生文集(下册)[M].台北:中华印刷厂,1983:74.

[4]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邵元冲先生文集(下册)[M].台北:中华印刷厂,1983:74-75.

[5]邵元冲.时代教育与人生教育-在北平师范大学讲[N].建国月刊(上海),1933,9(2).

[6]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邵元冲先生文集(中册)[M].台北:中华印刷厂,1983:221.

[7]邵元冲.国家的任务与人民的需要[N].建国月刊(上海),1931,5(2).

[8]邵元冲.教育与三民主义(续):在考试院考试委员会讲[N].党义教育通讯,1931,3:1-5.

[9]邵元冲.民族教育的要点,建立心理建设激励奋发,邵元冲昨在国府之报告[N].中央日报,1934-04-24.

[10]邵元冲.社会的改造与教育的运用[N].建国月刊(上海),1931,5(1):2.

[11]于述胜.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7卷民国时期(公元1912-1949年)[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07.68.

[12]邵元冲.邵元冲先生演讲集(第一辑)[M].上海:商务印书馆,1928,10:97.

[13]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编印.邵元冲先生文集(下册)[M].台北:中华印刷厂,1983-06-30.

陈梦梦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