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乐记中的文学教育思想
摘要:儒家乐教建立在礼乐相须为用的文化实践和诗乐舞一体的艺术实践基础之上。《乐记》作为《礼记》的一篇,是礼学中的重要内容。《乐记》虽只是一篇之述,其中却蕴含了丰富的教育思想,包括与政治、与伦理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乐记》;教育;政治;伦理;价值
一、“先王制乐”的原因
乐教一直是儒家教育思想的内容之一,古代君王看到了音乐对于人心的影响,以及其对社会关系、政治稳定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故以乐来教育百姓,达到政通人和的目的。《乐记》开始便说“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音乐的兴起是源自于人的内心,由心而发。而人心之所动,是由于外物影响所导致的。“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而外物对人所造成的影响,有好与坏之分。事物对人的影响没有穷尽,人对自己的好恶没有节制,且不能辨别,人就会被外物所迁化,灭绝天性而欲望存焉,各种欺诈叛逆、为淫为乱的事情发生,便会导致天下大乱。因此先王愈加重视人心的走向,作乐以导之。先王制礼乐的原因,并非满足人们的感官欲望,而是教导人辨别善恶从而返回到为人之正道上来,即从善之道。音乐可以化人于无形,引导人走向正德,达到至善,实现大同。不同的心情也会作出不同的乐声。“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曰海黄湎残母姓撸渖⒁陨黄渑母姓撸渖忠岳鳌保诵闹耍⒊龅纳舯闶羌贝偎ト酰豢炖种耍⒊龅纳舯闶鞘婊嚎泶拢幌苍弥耍⒊龅纳舯闶前貉锼剩慌耍⒊龅纳舯闶谴轴钛侠鳌S纱丝杉煌那橹耍⒊龅纳舨痪∠嗤H说男那橛肫渌⒅羰峭虻墓叵担此降囊粲尚纳7粗煌囊衾忠不嵊跋烊说男那椋班萆敝糇鳎袼加牵场⒙住⒎蔽摹⒓蚪谥糇鳎窨道帧保贝偎ノ⒌囊衾稚梢允谷擞浅钏悸牵话蚕泻托车囊衾稚慊崛萌丝炖帧M恚纤嘧氐囊衾秩萌怂嗑矗猩⒁暗囊衾衷蚴谷艘摇R衾侄匀擞凶徘币颇挠跋欤⑶移浠艘菜伲虼讼韧踔厥永值淖饔茫⒁岳掷吹既耍逃恕O韧踔蒲耪掷吹既诵娜饲椋佣沟萌思屎湍溃持挝榷ǎ缁嵊行颍迪执蟮赖睦硐搿
二、《乐记》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乐与“政”通。音乐与政治的关系
在《乐记》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进行阐释,其一是通过音乐便可以知道政治的得失,即审乐知政;其二是乐同政、礼、刑一道,都可以成为王道实现的途径之一。要了解一个国家政治的得失,从其所奏响的音乐之中便能知道。所谓“审乐以知政”便是这个道理。“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若是一个国家的音乐和谐快乐,便可知其政治通和,是一番太平盛世的景象;若是一个国家的音乐充满怨愤怒气,则可知其政治紊乱,是一个动乱时代的写照;若一个国家的音乐悲哀忧思,便可知这个国家濒临灭亡,是一番穷困潦倒的画面。由此,到不同的国家听其音,赏其乐便可知道这个国家的政治得失。反之,不同的音乐也会扰乱国政,郑卫之音与桑濮之音皆是乱世亡国之音,这样的音乐得以存在,便会使人们闲散,没有节度只知享乐。因此,要保证一个国家的政治通明,要杜绝朝堂民间存在此类靡靡之乐。那么,应留有什么样的音乐呢?即雅正之音,可以使得君臣一心,庄重严肃,引人向善,彰显国泰民安,君主德行之乐。《大章》《咸池》《韶》《夏》都是彰显古代贤明君主德行的乐章,其不仅可以记录先王的政绩,同时还能化君主和臣下实行仁政,有助于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乐与礼、政、形一道,都可以成为王道实现的途径方法之一。“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来节制规范人的欲望行为,乐来调和人们不和的声音,以仁政来治理国家,以刑法来防患于未然,这四者完美的配合,就是王道实现的前提。由此可见,乐对于政治的清明和畅有着重要的作用。乐与政有着同构对应的关系,《乐记》中载:“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把现实政治关系中的君、臣、民等对应于乐中的声阶,五音和谐才会奏出和谐悦耳之乐,同样,君臣民上下一心,便会国家祥瑞,百姓安康,一片繁华和谐之象。由此君主与臣与民要各司其职,团结一致,打造太平盛世。这其中乐起到和民声的作用,乐可以调节由礼的等级所带来的节制与不满,协调人的心情,使人心达到和的境界,所谓“乐达”,即是要百姓暴乱的事情都不存在,诸侯都臣服,战争不再,刑法不用,百姓没有忧患、安居乐业,君子也不会生气,这样的场景便是乐的成效。
(二)乐与“德”和。音乐可以调和人的情绪,使人形成良好的德行
“乐者,通伦理者也”,音乐是与伦理道德相通的,雅正肃穆的音乐可以让人有好的德行,反之,淫乱之音便会扰乱人内心的中正平和,社会便会多起祸乱,因此,音乐与人的德行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乐是人的内在德行的表现。统治者把对百姓的乐教比喻成季节之于庄稼的重要性,如果寒暑季节不能按时来到的话,那么庄稼就会出现灾荒,“民之寒暑也,教不时则伤世”,可能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不好的影响。因此先王便以乐来导之,力图达到“善则行象德”,行为体现出来内在的向善的品德。圣人先王正是看到了乐感人深,化人速的特点,能够移风易俗,使其向善,因此才“著其教焉”,用乐来教育百姓,使其有良好的德行。“世乱则礼慝而乐淫”,社会的祸乱是由于礼仪废弃,音乐淫邪所导致的,《乐记》中指出音乐悲哀不庄重,快乐不安定,缓慢易变化并且节奏混乱,沉湎放纵失去本心,这样的音乐存留会使人“灭平和之德”,因此君子贤人均鄙视此种音乐。要推崇可以使人心向善的德乐,使人听到后刚毅、庄诚、慈爱,即“粗厉、猛起之音;廉直、劲正之音”等可以让人形成良好品德的音乐。使“亲疏、贵贱、长幼、男女之理,皆形见于乐”,从乐中可以深刻的观察社会,有关长幼亲疏的关系与道理,都可以从乐中得以表现。用音乐来教化百姓,会让伦理清明,使百姓耳清目明,心情平和,达到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的目的。
(三)乐以“礼”制
乐教始终与礼教相并行而存在,两者分工明确,共同作用于统治者的统治,所谓“礼乐文明”即是如此。然而,乐与礼分别有着不同的功能,“乐统同,礼辨异。礼乐之说,管乎人情矣”,礼乐共同体来贯通人情,乐的功能是调节人的情绪,使其达到和谐,而礼则是明确等级的差异,使得社会有序。作乐的原因也是由于礼制的过于严肃,且等级差异明显,长期下去就会导致人心有隔离,无法真正达到和谐,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序。因此作乐来调和人的心情,使得上下、长幼、君主臣民能同赏一曲,暂别礼所带来的束缚与差异,达到人心和谐的目的。先人制礼作乐多与其天地观融合在一起,《乐记》中说:“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可以表达天地间的和谐,礼可以表达天地间的秩序。天地间和谐,万物才能生长,天地间有序,不同的物种才能得以区分。因此其认为乐是由天来作的,礼是地来制的。同时又指出作礼制乐不能过度,否则就会引起动乱和暴行。要制作礼乐,使其为政治服务,就要先懂得天地的道理,不然就会适得其反。圣人喜欢用礼乐来说这天地间是事情,原因即是礼乐是与天地融为一体,“著不息者天也,著不动者地也”,显著运行不息的是天,显著地静止不动的是地,这有动有静的,就是天地间的万物。所以万物都可以用礼或乐来阐释,故圣人曰“礼乐”。从上述中可以看出,我国古人崇尚天人合一,在作礼乐时也要尊崇天地和谐生万物的观念,这是我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即天人合一的思想。乐与礼分管着不同的功能,有着各自的管辖范围,功绩优秀的帝王乐完备,社会治理稳定的礼完备。从一个国家的礼乐制度便可以知道这个国家的政绩得失,百姓的幸福康乐。但是礼乐的制作要得当适度,否则就会起反作用,作乐过度就会产生忧虑,制礼粗略就会产生偏差。礼仪的制定要达到“贵贱等”,即通过礼可以区分出等级,从而社会有序;音乐的制作要达到“上下和”,即通过乐可以平和人心,从而社会和谐。这样,国家就得到了有效的治理,百姓也能安居乐业,“四海之内,合敬同爱”,四海之内的臣子百姓都能相互尊敬且有爱。乐的作用是表现德行,礼的作用的制止淫乱,先王有死丧祭祀之事都是以礼来哀悼,有吉庆喜悦之事,便以礼来表达愉乐心情。但无论是哀伤亦或是喜悦,都是“以礼终”,即都要符合礼仪。礼与乐分别有着不同的功能:礼以规定等级差异,是治理社会稳定以制;乐以调和上下心境,是表现帝王功绩以作。
三、《乐记》中文学教育思想的价值
《乐记》是我国古代一篇重要的乐学篇目,是在《礼记》中的第二十篇。关于《乐记》的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且还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主要集中的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认为是战国初期公孙尼子所作,南梁的沈约认同这种说法。现代学者中郭沫若、钱玄等人都认同此种说法;第二种则认为是西汉武帝时河间献王与其臣子等所作,依据的则是班固《汉书•艺文志》中所载:“刘向校书,得《乐记》二十三篇。”第三种说法则认为是西汉人公孙尼所作,丘琼荪根据《汉书•艺文志•杂家》中有《公孙尼》而认为,这里的公孙尼并非战国时期的公孙尼子,而是西汉武帝时期的人,《乐记》应是此人所作。近年来,随着郭店楚简和其他战国简帛的出土和公布,许多学者利用郭店楚简《性自命出》及马王堆帛书《五行》等新出土的资料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乐记》是先秦的古书。最有可能是战国时期的孔门的后学公孙尼子所作。但学界迄今并无明确的定论。不论其作者是何时何人所为,不可否认的是,《乐记》中确实包含了许多乐教思想,蕴含着广泛而深刻的哲理、伦理道德方面的内容,并且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而存在。乐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中六艺之一,孙希旦先生说:“乐以义理为本,以器数为用。古者乐为六艺之一,小学、大学莫不以此为教。”乐教主要是以乐器为其教学的用具,而其中所传达的道理是其教育的本质,作为儒家教学的六艺之一,从小到大都要以此为教。由此可见,乐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乐记》中的教育思想不仅为统治者教育民众提供了内容和方法,为后世统治者提供了范例,同时也对后世的文论思想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文心雕龙•明诗》中“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这与《乐记》中“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有着一脉相承之处,这里可以窥到文论中“物感说”的思想。《乐记》中有关教育思想的部分,不论是对当时的政权统治,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其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论思想,对后世文学理论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结语先王由于厌恶动乱而制礼作乐,希望通过礼乐来教导百姓。《乐记》主要是记载了通过音乐而施行教化的相关思想。在音乐中不仅能够窥见君主的政治得失,同时又能对君主与百姓进行德性的教育与培养。国家是由个人组成,个人德性的良好则国家就会和睦强大。其中的教育思想不论是当时对于民众的教育,亦或是对于如今人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丁鼎.礼记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434-453.
[2]祁海文.儒家乐教论[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
[3]袁济喜.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58-60.
[4]孙希旦.礼记集解:下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5:975-976.
朱哿 黑龙江大学文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