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思想论文 > 陈独秀新闻教育思想探析

陈独秀新闻教育思想探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7-06 05:34:00人气:589

[摘要]陈独秀作为近代思想解放的先行者,十分重视国民教育。他认为只有从思想上改变国民的观念,才能实现中国的富强,而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开启民智。陈独秀利用报纸和期刊作为其思想的媒介,进行新闻教育,并逐渐形成独特的新闻教育观。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陈独秀进行积极的宣传,并利用新闻出版物宣传、教育民众,逐渐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新闻教育观,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陈独秀;新闻教育;马克思主义

一、社会变革促使陈独秀产生教育救国思想

陈独秀的新闻教育思想源于清朝末年的中国剧变。清朝末年,中国与西方列强之间的冲突逐渐增多,而腐朽的清王朝在屡次的冲突中均以惨败告终。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更是在《马关条约》的签署后遭到了无数中国人的唾骂。众多中国人开始觉醒,他们已经认定清王朝不能带领中国实现民族的崛起。这个从根本上就已经腐朽的制度已经到了该推翻的时候了。在全国范围内,资产阶级开始利用手中的舆论工具制造声势,为他们的政治革命做铺垫。资产阶级的立宪派和革命派在这一时期就开始利用报刊制造声势,双方在立宪派的《新民丛报》和革命派的《民报》展开论战,影响了此后中国革命的进程,也引导一大批青年走上革命之路。早在鸦片战争之后,一些自醒的国人就开始办报、办刊开启国人的民智,林则徐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至清末维新派推动资产阶级革命时,新闻教育已经成为当时开启国人民智较为可行的方式。此后为众多资产阶级派别所广为利用,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积淀后,新闻报刊已为国人所接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通过报刊传播个人见解,陈独秀亦是如此。教育救国是陈独秀参与到报纸活动的初衷。在陈独秀的思想中,认定了当时国人最需要解决问题是对教育的态度。他认为,教育是一个国家能够进步的根本,只有发展教育,推崇教育,才能为国家的发展提供更多的人才。而这种教育不是陈腐的旧式教育,是西式的进步的教育,不是学习西方的样式,创办新式学堂,学习西方教科书的教育,而是真正懂得了西方近代教育的精神。他希望中国的教育是“中国大兴教育,同时我又希望我们中国教育家,要明白读几本历史洋文,学一点理化博物,算不得是整整的近代西洋教育。我们教育若想取法西洋,要晓得真正的近代西洋教育。”[1]他反对中国旧式教育中那种被动的灌输手段,反对将神化强加到教育中,反对洗脑式的教育,这些陈腐的教育手段只会让中国与西方国家间的差距越来越大。面对民国后中国的现状,特别是在教育问题上,他指出“一言教育,贤者皆叹为空谈”[2]1。在当时,陈独秀认为中国落后不仅在于同西方的民主科学相比,更在于千年来形成的封建礼教束缚。这种束缚之下,年轻人难以形成为国为民的大志向。他呼吁“新鲜活泼之青年,有以自觉而奋斗耳!”[3]然而虽然建立了民国,但中国的教育依然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束缚。近代列强欺辱中国之时,我国青年虽学习西方的文化,但并无强国之本领,根源上就在于教育本身的问题,中国教育出来的青年“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2]6这样的青年又何谈救国图强。这时的陈独秀依然保持着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节操,试图利用知识来改变中国,通过教育来影响更多的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直接的教育是无法短时间内实现的。这一点从清末民初的革命斗争中就可以看出,对于国人而言,一方面需要启迪民智,一方面则需要寻找适合自身的革命道路。陈独秀在早年曾工作于章士钊所办的《国民日日报》,其时也曾通过报纸这一新闻媒介来宣传其思想,利用新闻宣传政治理念。《国民日日报》时期,陈独秀充分利用章士钊创办的报纸作为自己的教育平台,积极的开展自己的政治理想宣传,那个时期的陈独秀书生气卷实足,将身心都投入到新闻传播事业中。据章士钊的回忆“吾两人蛰居昌寿里之偏楼,对掌辞笔,足不出户,兴居无节,头面不洗,衣敝无以易……黑色z衣白物星星密不可计……独秀徐徐自视平然答曰t耳。其苦行类如此。”[4]在这一时期,陈独秀通过一些社论、时评,激烈的抨击清王朝腐朽的统治,以犀利的语言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充分的反映了陈独秀的编辑思想,并为他今后的办报进行新闻教育奠定了基础。然而清末时局的混乱和列强对中国的蚕食并没能因陈独秀等警醒之人的努力而改变。1905年,陈独秀离开《国民日日报》之后,回到家乡安徽芜湖。经过短暂的休整,他再次走上新闻救国之路。为了进一步开展政治理想宣传,陈独秀创办了《安徽俗话报》,以此作为自己反清的舆论阵地,坚持宣传政治理念,开启民智,进而使国民觉醒,从而教育启迪更多的国人,投身到未来的革命中。

二、“教育救国”思想理念下的新闻教育

中华民国建立后,无数的革命者扬眉吐气,然而残酷的现实使他们不得不重新选择救国之路。陈独秀在民国之初也曾意气风发的想大干一番事业,然而民国之后的种种倒行逆施,使陈独秀看清了民国的真面目。特别是民国建立之后,尽管民主与共和已渐入人心,但种种陈腐的观念依然存在,其时封建复辟之风大盛。从袁世凯倒行逆施到张勋复辟,使陈独秀意识到,国人对于民主共和思想的淡薄,亟须引导。当时,民主和共和的思想渐入人心。民国建立的初衷是为了传播近代民主共和思想,以西方近代文明引导中国走上富强之路。启迪民众觉悟,解放思想,为民国建立的基础。以蔡元培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人为了振兴中华,提出了“教育救国”的理念,并大兴新式教育、高等教育,北京大学等一大批新式学校成为普及这一思想的阵地。陈独秀早在清末时就因在《国民日日报》工作,接触过同为报人的蔡元培,二者已有神交。此时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力邀陈独秀为文科长,陈独秀的青年教育理念也得到了践行之地。难得可贵的是,在这里有一群和他一样的志同道合之人,成为陈独秀日后并肩作战的战友。蔡元培在为陈独秀的《独秀文存》作序时就回忆其当年二人同为新闻人的经历。“二十五年前,我在上海警钟报社服务的时候,知道陈仲甫君。那时候,我们所做的,都是表面普及常识,暗中鼓吹革命的工作。我最不能忘的,是陈君在芜湖,与同志数人合办的一种白话报。”[5]蔡元培提到的白话报即陈独秀离开《国民日日报》后回到芜湖创办的《安徽俗话报》,著文明其志教育国人。在《安徽俗话报》创刊的《缘故》一文中写开办安徽俗话报的几项要义,“第一是要把各处的事情,说给我们安徽人听听……第二是要把各项浅近的学问,用通行的俗话演出来……三是价钱便宜,穷人也可以买得起”[6]《安徽俗话报》的文章都表现出其强烈的革命意志。而为了教育青年人,陈独秀并没有放弃初衷,他选择利用新闻报刊教育世人的方法不仅符合时代潮流,更为其今后人生的改变奠定了基础,甚至影响了此后的中国共产党。在办报的过程中,陈独秀感到仅凭一时一地之力无法解救中国,他决定东渡日本,求助于近代东亚之师日本,通过学习日本近代新闻和教育以提升自己的能力。日本近代的崛起与教育救国密不可分,因此,大批近代中国有识之士均东渡日本求学。在日本的学习使陈独秀眼界大开。这一时期的陈独秀充分利用犀利的文笔一针见血的指出为什么要教育救国。1914年,陈独秀帮助流亡在日本的章士钊编辑《甲寅》期刊,面对国内日渐衰败的思潮,陈独秀再次利用新闻平台宣传他的教育救国思想,他在《甲寅》上发表了《爱国心与自觉心》一文,在文中他提出“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亦殆。二者俱无,国必不国。”[7]接着阐明了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时应该怎样的奋发图强,更重要的是,文章将陈独秀的思想上升到了国家高度,而这时的文章也集中的表现了陈独秀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此时的陈独秀已经从原来的政治革命,逐步转变到思想革命上来。此后他的文章风格进一步转变,更加积极的利用新闻刊物,阐述自己的观点,教育人,解放思想。从启发民智到指导民意,陈独秀已经逐渐从一名报人转型为革命导师。

三、新闻教育观的初步形成与践行

近代报刊传入中国后,新的传播手段的普及和其产生的影响,使新闻教育和宣传教化成为教育青年的可行手段。虽然报刊等现代传播手段传入中国仅仅数十年的时间,但其快速的发展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功。近代以来,报刊成为许多势力的声音和喉舌,特别是在新思潮涌动的20世纪初期,当时许多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都曾利用报刊,宣传思想、教育民众,尽管他们中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这种朴素的新闻教育观已经在他们手中出现。陈独秀也应时而动,创办《新青年》杂志,作为其教育思想传播的主要阵地。1.创办《新青年》践行思想教育。在陈独秀的教育思想中,教育青年始终是其不忘的根本。民国之后,尽管民主共和风气渐渐兴起,但在北洋军阀的反攻倒算之下,陈腐的封建儒学思想又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康有为等保皇派再次鼓吹中国的孔教思想,原本朝气蓬勃的民国又表现出一片死气沉沉。清末时就曾在报纸上刊发激进文章的陈独秀再次挺身而出。为了教育人们,启迪民智,振奋民主共和风气。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初名《青年杂志》后因与他刊重名,改为《新青年》)。并以此为阵地,宣传他的教育思想。《新青年》的创办开启了新文化运动,在新文化运动中,面对陈腐的思想和国民的沉沦,陈独秀大声疾呼,唤起民族的觉醒。与其时徐宝璜等人所创办的新闻学教育培养新闻舆论引导者不同的是,陈独秀采用了更为直接的方法,即通过报刊以说教的方式直抒胸臆。以直白的语言启蒙青年。《新青年》的创办,是陈独秀新闻教育思想达到最高峰的表现。在发刊词上,他开篇便直抒胸臆,以《敬告青年》,开启了他的思想教育阶段。在《敬告青年》一文中,陈独秀的六个点直接阐释了他教育的观点,更是他在思想革命阶段的重要核心。以警醒的文章告诫青年。在第二期的文中,陈独秀通过《今日之教育方针》一文,尖锐的指出:虽然民国了,但学生们并不知道该怎样学才能使国家强大,目前的学生仅仅是“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之人,急需改变现状。以引导的方式指导青年。陈独秀通过《新青年》上发表的文章以导师的语气告诫学生,要学以致用,改变国家现状,使中华崛起。2.爱国心之下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在陈独秀的新闻教育观念中,最为重要的阶段是马克思主义革命阶段。1918年,俄国革命胜利的消息传来,作为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到中国的人,在许多报刊上发表文章,热情洋溢的赞扬俄国十月革命。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悄然传播开来。此时的陈独秀已经从事多年的新闻教育,从最早的政治革命到后来的思想革命,陈独秀发现虽然产生了一些效果,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中国的问题已经不是一份刊物、一个领袖所能解决的了,需要更多国民的觉醒,需要更多阶级的加入。俄国革命的成功为远在中国的陈独秀等人开辟了新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陈独秀立即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利用报纸、刊物宣传教育的初衷并没有改变,只是转变成了宣传马克思主义。在的《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的胜利》之后,陈独秀的新闻教育观发生重大的转变,他的文章中,开始重点的提及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他教育的核心内容开始从近代西方的进步精神升华到无产阶级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观上。在主要的教育阵地,《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上,宣传教育的核心从过去学习西方的精神,实现国家的富强升华到以国民的觉醒唤起整个中华民族的自觉。在《每周评论》发表了《山东问题与国民觉悟》一文中,就展现了陈独秀这时的思想变化,他在文中提出了“不能单纯依赖公理的觉悟”和“不能让少数人垄断政权的觉悟”[8]。在《贫民的哭声》一文中,陈独秀表现出极强的阶级属性,在文中他以“肚子饿啦呀、好冷呀、我家娘俩儿没饭吃”等贫民的语言质问“到底是什么缘故呢?”进而指责官老爷们“我想这可怜的哭声,早晚就要叫他们听见,叫他们注意,叫他们头痛,最后还要叫他们发出同样的哭声!”[8],这种朴素的阶级思想的转变,正是陈独秀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思想发生转变的结果。而同时,在他的《我们究竟应不应当爱国》和《立宪政治和政党》文中流露出对于资产阶级建立的国家和政党的深深失望。这种阶级观念的转变对于陈独秀的教育思想有极大的触动,在他之后的新闻教育观中,不再以教育为中心,不再宣扬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转而为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谋求福祉。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以其中朴素的阶级思想团结、教育劳苦大众,寻求救国救民之路。陈独秀自身思想的变化影响了他此后的文章内容和导向。在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后,从过去的教育人学习变成号召人们去斗争,从过去的无阶级性到表现出朴素的阶级性。在之后,他的变化更加明显,文章更具有指导性、革命性和号召性,表现得也更加剧烈,陈独秀的号召和鼓动起到了极好的效果,不仅刊物订阅量增加,还为中国革命的发展点亮了星星之火。北大的任教经历,使陈独秀有机会接触到其时中国思想解放的前沿阵地,促进了他革命思想的形成。在北大任教期间,陈独秀与等人热情洋溢的传播马克思主义,而蔡元培校长的“兼收并蓄”思想使各种思潮均有独立生存和发展的空间。依托近代报刊平台,陈独秀一方面拼命汲取来自欧洲的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将其消化、吸收,再借助报刊传播到中国民众当中。北京大学学生中亦有许多思想解放之人,接受陈独秀等人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早期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创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的骨干。1919年是陈独秀和觉醒的中国人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中国遭受了巴黎和会的失败。巴黎和会的“惨败”让陈独秀明白单纯的教育救国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巴黎和会上,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反而丢失了山东省,这种奇耻大辱一经见报就激起了国民的强烈抗议。面对此情此景,陈独秀再次挥笔提醒国民,不要盲目的相信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府,要擦亮眼睛,认清事情的本质。在他的《山东问题和国民觉悟》一文中,他将矛头指向了列强,“只讲强权不讲公理,英、法、意、日各国硬用强权拥护他们的伦敦密约,硬把中国的青岛送给日本交换他们的利益”,而中国政府却奉行“秘密断送的黑暗外交”,导致出现现在局面,继而号召国民“强力拥护公理。平民征服政府。”[9]在陈独秀任教的北京大学学生带领下,中国的有识之士发动了改变中国革命进程的。让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力量,而无产阶级在这次运动中也走上了政治舞台,发挥积极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中国无产阶级觉醒在中国初见成效。也鼓舞了陈独秀,使他坚定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走无产阶级革命之路。为了推动革命进程,1919年6月9日,陈独秀在北京新世界游艺场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捕,被营救后,陈独秀南下上海,以《新青年》为阵地,继续坚持启迪民智,救亡中国之路。新闻已经成为国民认可的信息来源,开启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在这次运动中,陈独秀目睹了中国无产阶级的力量。在等人的帮助下,他的思想发生了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宣传者。他充分的利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刊物提供舆论平台,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并结合街头演讲,发放传单的多种宣传手段,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观逐渐成型。此后的陈独秀更加坚定的在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号召、集结有识之士,宣传进步思想,将马克思主义通过书籍、报刊的形式在中国传播,并着手创建中国的无产阶级政党,宣传革命思想,动员民众,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综上所述,在1919年时期,陈独秀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观已经初步形成,在内容上,他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相结合;在受众上,他在原有的知识分子的基础上,扩大到以广大工人为教育对象,团结中国更广大的无产阶级群体;在教育方式上,从传统的报刊传播,增加到街头演讲和散发传单,深入到广大被教育者之中,使马克思主义深入到中国的无产阶级当中。在陈独秀等人的努力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传播逐渐形成规模,越来越多的人接受马克思主义并愿为之付出努力和牺牲,中国的革命走上了新的道路。

四、结语

陈独秀的新闻教育思想,是源于他的爱国心。在中国近代革命思想鼓舞下,他本人的政治理念也经历从资产阶级的改良派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派逐渐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陈独秀不断借助新闻报刊积极的宣传他的思想,同时也在阅读大量报刊的文章中受到启发,不断形成新的思想。在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之后,接受并逐渐的形成他的无产阶级革命思想,并成为中国最早一批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马克思主义新闻教育观也成为中共早期宣传教育国民的重要途径,为今后我们的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作者:刘威 孙飞龙 单位: 辽宁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