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思想论文 > 刘国钧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刘国钧的职业教育思想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06-16 03:32:00人气:434

摘要刘国钧凭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创办的大成企业在民族工商业史上创造了奇迹。在创业实践中,刘国钧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建成了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注重公司的企业文化,对职工教育进行前瞻性的思考,并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他的职业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业;启示

一、刘国钧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因素

(一)失学经历

刘家祖上本经营药店和布店的生意,刘国钧的父亲却成了读书人,一心应考,希望能在科举场上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可是,即便倾尽家产,也未能高中。三十多岁了,他只能一边教私塾,一边再应考。但在刘国钧7岁那年,父亲却突发精神病,接着失业,全家顿时衣食无着。刘国钧看到家中的困难,便放弃了上学的机会,外出打工。他对此感到惋惜,但在当时又是无法改变的事实。刘国钧没能好好完成自己的学业,不过他一直明白教育的重要性,以后更明白了只有不断发展教育,培养大量技术人员,才能使企业不断地进步并保持活力,拥有新鲜血液。

(二)受日本等国的影响

1924年,刘国钧已经拥有了广益一厂和广益二厂,在当时的刘国钧看来,中国的纺织厂还存在着很大缺陷,和别国比较,还存在很大差距。刘国钧有着一颗爱国之心,他办厂的目的并不是仅仅在于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获得更多的收入,他的目光停留在振兴民族工业上,希望能与其他国家竞争,特别是日本这个国家。虽然,对于日本,刘国钧存在许多不满,但对于他们的纺织工业,刘国钧还是非常认可的,认为日本的纺织业有许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因此,1924年,刘国钧第一次前往日本。他一直在思考,日本这样的小岛国,为什么有那么巨大的工业生产和出口能力。到了日本之后,刘国钧很快便找到了原因所在,发现日本的确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国家,他们拥有我国没有的先进机器,他们讲究改善出品,精益求精,善于采取新式的织布机。在后来办厂过程中,刘国钧几度前往日本,不仅仅看到了技术的进步,更重要的是看到了日本员工的素质,在日本的工厂里,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每个人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也正是由于员工素质的提高,工厂的总体水平才可以逐步上升,否则就算拥有先进的机器,也没有办法完全掌握。所以,这一切都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教育水平,才能更加与时俱进,实现工厂的稳步向前发展。

(三)受黄炎培的影响

对刘国钧的职业教育思想起关键作用的还是黄炎培。黄炎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政治家,是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他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了中国的职业教育事业。经陈光甫的介绍,刘国钧在上海结识了黄炎培,后来应黄炎培的邀请,到中华职业教育社的徐公桥实验区参观。进入实验区,刘国钧便被眼前的一切所感染,扑面而来的是与社会上的沉闷、压抑氛围不一样的清新气象,路边有标语牌,村头有乡民公约,田间有歌声。这是黄炎培中华职业教育社进行改造的乡村试点。他们借鉴了一些国外乡村成功的组织形式,开办了良种场、学校、村民俱乐部。受黄炎培的影响,刘国钧深深明白了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他回厂后,他便办起了厂校,给员工们提供了学习技能的场所。厂校由厂里的技术人员任教,新入厂的员工自然成为新学员。刘国钧根据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扩大了全体职工互助互学的运动,这种管理方式在当时社会混乱的年代,独辟一方清新之地,是企业求得稳定和发展唯一的选择。

二、对职工教育思想的实践

(一)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虽然在刘国钧办厂期间,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已一去不复返,但在办厂的制度上还残留着许多封建痕迹。刘国钧在重金邀请到天津宝成纱厂的工程师陆绍云后,更是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其中较为明显的就是工头制。当时我国纱厂的用人制度还拖着封建的尾巴,还是由工头去农村招聘包身工,这些工头任意招收或开除员工,只要在他们的势力范围内就由他们说了算,将一个现代化的流水作业工厂分割为一个个封建把头式的小圈子。他们对工人肆意凌辱,对现代化技术一窍不通,却在自己的范围内排斥现代化的管理。而这些工人只对工头负责,不但教育水平低下,而且与工厂的对立情绪颇大,难以产生旺盛的工作热情。为了能够改变这一现状,推进工厂现代化,刘国钧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寻找机遇,废除工头制。他先向人事部门下达了招收练习生的指令,着手培养自己的技术队伍。同时,布告全场:全场员工进行登记测验,合格者留,不合格者限期补考,候缺用。同时,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出台,“如《工人添雇解雇条例》将用人用工的权力全部归至工厂的人事部门;《大成纺织染有限公司职工保证书》九条‘职员保证条款’,对保证人、被保证人的责任做出了详细解释。”[1]《车间员工守则》《岗位奖惩制度》《管理教育》《部门工作规则》《大成工厂法》《大成公司章程》等也相继出台,用于规范员工进厂后的行为。工头们感受到了压力,必然准备反抗,可等到他们反抗时,一切已来不及,刘国钧培养的练习生已经掌握了技术。看到时机成熟,刘国钧借着全场员工的力量,废除了工头制。大成厂,真正的跨入了现代企业。

(二)建成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

刘国钧在其一生办厂的过程中,曾多次前往日本学习。日本工厂的窗明几净和工人上班的严守纪律,给刘国钧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上海时,刘国钧也看到陈光甫领导的商业银行职员,热爱本职工作,富有敬业精神,还有黄炎培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崇尚个人为社会而工作的自我教育,这些都让刘国钧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员工教育的重要性。从上海回来,刘国钧就决定对员工进行改造。他立即开办了厂校,进行职业教育。由本厂的技术人员任教,刚刚入厂的员工作为学员。学员们一律住校,供给饮食、统一着装、统一发饰。同时,对在职职员和技术人员也开办了夜校,设纺织知识、数学、机械、绘图、外语、美术等科目。不久,进一步扩大为全体职工的互助互学运动,借鉴当时影响很大的陶行知教育法,实行“工教工互助化,工管工自助化”。在进行培训教育过程中灌输和培养“大成精神”,是刘国钧的目标。同时,根据陈光甫的经验,刘国钧拟定了大成的福利计划,以形成以厂为家的观念。如:他投入大量资金,办起了食堂,工厂供应伙食;建宿舍2000多平方米,供主场工人和夜班用;建保健站,对工人实行免费医疗;建立幼儿园,工人子女可免费入托;创办了大成子弟小学,优秀者可保送升学或者进厂工作;开办俱乐部,内设读书、阅览、体育、科技交流和文艺活动;创办了《励进月刊》,交流学术,活跃思想;“公司甚至还为青年工人举办集体婚礼,给死亡职工开追悼会,职工死后可葬于大成出资兴建的大成公墓。”[2]建功德堂,死之员工入葬公墓,有功者树碑立传入功德堂等,真正实现了“居于斯、食于斯、老于斯、葬于斯”的目标。企业的竞争实际上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际上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刘国钧虽没带过兵,也没好好上过学,但他勤于观察,广泛吸取他人经验,把大成调整成了一支素质超群的纺织部队,向着既定目标不断前进。

(三)注重公司的企业文化

在职工教育实践中,刘国钧十分重视企业文化建设,认为企业文化有利于提升员工的整体素质,是保证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实现职工教育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职工的教育不仅仅在于技术上的教育,要想加快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素质的提高和精神的凝聚。他一方面制定众多的规章制度,改善管理组织,废除了工头制;另一方面,他还加强对管理人员的教育培训,为使管理人员有更高层次的学习,开拓他们的眼界,刘国钧将大部分高级管理人员送到国外进修学习。他这种文化交流的做法,超越了当时许多企业。刘国钧在创办经营大成公司过程中,对流行一时的现代管理方式进行了创造性模仿。他把公司办成了工人的“大家庭”,让职工在大成有家的感觉,有安全感和归属感。他还时刻激励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公司创办《励进月刊》,增强员工相互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对企业的认同感。这也是大成能够创造奇迹的原因之一。在刘国钧看来,标语、格言,对员工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在刘国钧的工厂里,随处可看到“以天理、人情、国法处事,真心诚意的待人”“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厂家厂家,厂既是家,家既是厂”等标语。这些企业精神成为一种无声无形的信念、行为准则和凝聚力量,这也是发挥职业教育作用的结果。在企业文化上,刘国钧也是相当重视的。在培训教育过程中,刘国钧主张灌输和培养“大成精神”,还让刘丕基三易其稿,制定了厂歌:“武进大成,纺织染兼营。提倡国货,对外竞争,出品力求精,成本力求轻。挽回权利,富国裕民。凡我职工,勤慎耐劳,振作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群策群力,一心一德。努力各负责任,前进,集其大成。”每逢集会,刘国钧都带头唱厂歌,并且还要求每个员工都要会唱,厂里因此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四)对职工教育前瞻性的思考

刘国钧在办厂过程中,越来越明确职工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形势的发展,他对员工的教育进行适时的调整,并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做前瞻性的思考,这主要体现在刘国钧的代表作《扩充纱锭计划刍议》中。他深知没有一支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强有力的干部队伍,企业是无法办好办长久的。刘国钧说:“懂经营管理,又懂技术,是一等人才;懂经营管理,不懂技术,是二等人才;懂技术,不懂经营管理,是三等人才。”他在八大方面对纺织业的发展进行了论述,其中专门在第六大方面讲到了人才:“凡事业之盛衰,多系于人之善善能用。此为办理工业之重要关键,亦为知人善任最难处理之问题。吾国防止教育不甚发达,人才缺乏,对已有者,应如何罗致重用,俾各展所长,其新进人员,应如何培养以增加纺织界之生力军,均需积极的进行,免感人才恐慌,影响工作。”刘国钧还提到了训练人才,指出:“教育部宜于纱厂中心,及邻近地区之著名大学中,设纺织系,或由各大纱厂捐资,及政府拨款。设立纺织专门学校,由同业就专门学校毕业,及学有专长者,加以训练,派至工厂实习,并往其他工厂参观,以收相互观摩之效,实习后,再选派至国外留学考察。作高深研究,此为造就经理、厂长,及重要职员方法之一。”而对于干部人才则指出:“扩充纱锭时,此项人才需要较多,影响亦大,其训练之责。应由办理成绩优良之工厂负之。凡能符合标准之工厂,在训练人才进展过程中,需能不惜牺牲,努力推进,以应需要。”对于技工又指出:“工友训练异常重要。本业技术工友,历来最感缺乏,纱厂中最复杂最难管理者为钢丝车。应任曾受机工教育者最为适宜。其他清花及粗纱间之机匠,对机械知识亦极需要,并应令受机工教育,各厂宜联合设立技工养成所,交易管理及修理机械之智识能力,以备各厂应用。”

三、由职业教育思想到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创业和发展过程中,刘国钧结识张謇、黄炎培、陶行知等人,他们对刘国钧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职业教育方面影响很大。除了发展职工教育外,刘国钧还非常支持教育和重视教育。

(一)捐资助学

1933年,当地的社会名流提议创办“树人中学”,刘国钧不计前嫌,慷慨捐资15000大洋,这也是武进境内最早的一所中学。

(二)建立学校

1952年,刘国钧在民主建国会上提出了要创办常州纺织学院。当时的校址、图纸和校董都已定,但在全力筹建学校时,苏南行政公署并没有批准建立学校。刘国钧只有将精力和财力转向了大成公司普及职业教育,来提高员工管理和技术水平。但是,刘国钧不改初衷,对教育事业非常热衷,对职业教育尤其重视。于是,在1962年,他捐资了10万元,创办了常州勤业机电学校,它后来发展为常州无线电工业学校,是现在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前身。

(三)教育后代,重视科教

刘国钧的女儿刘璧如、女婿查济民、儿子刘汉良等亲人,继承和发扬了父辈的优良传统,先后向常州刘国钧职业教育中心捐赠了110万美元作为教育基金本金。刘国钧对教育事业的慷慨,对人才的渴求,都来自于他成长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悟,源于他的艰苦创业。他明白企业之竞争,国家之竞争,最终都在于人才的竞争。这也是刘国钧及其家族重视教育的情结所在。刘国钧一生乐善好施,尤其舍得在教育上面投入,实现了他的梦想,也赢得了人们对他的尊敬与爱戴。刘国钧的一生体现了“爱国爱民的价值观,识才用才的人才观,精益求精的质量观,创新创业的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幸福观”[3],今天我们纪念刘国钧,就是要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创业精神和敬业精神,研究并借鉴他职业教育思想的做法,把新时代的教育做得更加强大,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赵贤德.纺织大王刘国钧的治厂之道[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17.145.

[2]张宇杰.大成之道,创新为本[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8,(4):57.

[3]戴卫银.刘国钧精神观照下学校文化育人实践[J].职教通讯,2015,(2):28.

作者:李琳 单位:江苏理工学院艺术设计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