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学教育思想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路径
[摘要]在时代迅猛发展之下,“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提出紧跟高等教育发展大势。本文在阐释这种“德学”教育思想内涵及提出的基础上,指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进而对在此教育思想背景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路径进行探索。
[关键词]德学;人文素质;路径“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高等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中流砥柱,肩负着培养德学兼备全面发展大学生。大学生是推动一个国家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的新力军。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下,高等教育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为国家发展服务。正是“以德为行,以学为上”这种推陈出新适应时展的教育思想,由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原党委书记邝邦洪教授经多年思考和实践提出,并推广实践到广东其他高校,贯穿于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当中,在大学精神建设、师生培养等方面取得可喜成绩,并有效地为高等教育指明方向。根据“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内涵,以培养高尚道德品质与渊博学识集一身的师生为目标。而践行此教育思想的方式则有“明德知礼”“学思并重”“广学博览”三方面,在此基础上提升境界、超越自我。通过“明德知礼”“学思并重”“广学博览”三方面的践行要求,我们发现其相通之处在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就是说,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是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人文,以文化人,从中国传统文化及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提取精华塑造人格和培养人才。因此,根据“德学”教育思想,我们可探索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这不仅促进“德学”思想的践行发展,而且是完成高等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
一、“德学”教育思想的内涵及提出
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典籍《大学》开篇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于今天,依然是中国高等教育思想的精髓。而时代迅猛发展,尤其是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高等教育必然面临改革,教育思想必然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再做创新。“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在高校的提出,正是在吸取古代教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应对新形势变化的鲜明旗帜。顾名思义,“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指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锻造优秀道德品质并践行之,以不懈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人生至上的追求,培养高尚品德与渊博学识集一身的优秀人才。这不仅与古代《大学》思想一脉相承,而且创新性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伟大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提出过“博学和道德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儒家文化鼻祖孔子提出过“仁且智”。还有西方赫尔巴特、杜威等与中国古代司马光、近代蔡元培等教育家也都强调德学统一的观点。在新世纪十年后,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对国家经济、政治与教育等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以德为行,以学为上”的教育思想正是在此形势下依托古今德学思想的历史渊源与精华提出来的。“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虽然植根于古今中外传统教育思想,但创新性在于融入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新内容与马克思主义德学思想的新理论。因此,其内涵也必然被注入新的元素与内容。“以德为行”的“德”并不限也不完全等于《大学》里“在明明德”的“德”,而是在吸取中国传统道德精华的基础上,增添并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学为上”的“学”并不限于,也不完全等于传统教育的教育内容,而是在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不懈努力学习新的科技文化知识,培养适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德学人才。
二、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重要行为
邝邦洪教授提出适应社会主义新时期高等教育思想“以德为行,以学为上”之后,针对高校大学生如何践行之而从动机、方式及途径分别明确了“明德知礼”“学思并重”“广学博览”三方面要求,并在此三方面要求基础上,实现提升境界和超越自我的功能。通过分析“明德知礼”“学思并重”“广学博览”三方面践行要求,可发现三者相通之处在于人文素质的提升。也就是说,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和行为。首先,“明德知礼”的“明德”与中国经典典籍《大学》中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止于至善”一脉相承,其中的“礼”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在《大学》中,“明明德”的第一个“明”是使动词,使……显明。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清明的、光明的之意。“明明德”可理解为“使得美好的道德修养鲜明”。“德”作为一种道德修养,是全社会人的道德准则,其内容则随社会的变迁而不断推陈出新。在封建时代,“德”是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则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礼”,出自《论语•颜渊》: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践行儒家思想的行动则是“礼”,具有丰富的内涵,可概为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当下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明德知礼”是希望处在成长、成才时期的社会成员通过良好的教化、修养、陶冶之后,把心里的光明德行激发彰显出来,成为一个真实的人。其次,“学思并重”与儒家经典教育思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脉相承。儒家“学”是学得知识的起源,而“思”是对所学知识加以分析、整理并内化,“学”与“思”不可偏废。延续至今,“学思并重”在社会价值多元化的今天显得尤为必要。在网络信息泥沙俱下的信息时代,传统道德被摒弃、中西道德观念冲突、价值观念颠倒等现象都会对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产生一定的困惑。当代大学生需要“学思并重”地甄别信息和接受新观念,正确看待传统道德文化,才能不茫然,不随波逐流。最后,“广学博览”要求大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上广泛学习与阅读古今中外文史哲,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培根在《论学习》中的提到“史”“诗”“数学”“自然哲学”“伦理学”“逻辑修辞学”的学习均有不同的收获,得出“知识能塑造人的性格”的观念广为流传。今天的学术研究也进入了跨学科研究,国家的发展需求的是复合型人才。有深厚文史哲基础和学识底蕴的科学人才,显得尤为适应时展。这也成为世界各地名校的人才培养启示,如卡耐基梅隆大学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课程的比重为25%。“人文”一词在中国文化史上最早出自于《易•责•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就是说,阴阳、互生、刚柔、变易、交错是天象的特点;行己有度举止止于礼仪规范乃人类文明的表征。在当下,人文,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文”指代人类一切优秀文明与文化,强调个人从文明文化中提高个人修养而得到精神的内化。据以上“明德知礼”“学思并重”“广学博览”三方面要求都离不开传统人文素质教育,三方面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要求均能通过人文教育而实现。那么,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则是践行“德学”教育思想具体而重要的行为。
三、“德学”教育思想下的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路径探索
既然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是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重要行为,也是具体可行的途径,那么为满足践行“德学”教育思想的要求,不妨通过探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路径而到达。第一,开设体系化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基于通识教育的理念,美国大学中无论哪个学生,在入学的头两年里,必须以跨学科选课的方式选修语言、文学、写作、人文、数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这七大学科;在后两年里,才能选择个人感兴趣的主修、辅修课,即进入比较深的领域。而世界一流的哈佛大学,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开设了美学与诠释、文化与信仰、道德推理等五个范畴的课程共过百门课程。借鉴先进经验并迎合国家适应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各大高校开设人文体系的素质教育课程,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适应市场经济与科技社会发展的人才,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第二,把传统优秀文化融合校园文化建设中。校园文化在高等教育中是一种隐性的存在,通过人文环境及文化活动的形式达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效果。校园文化的核心体现为校训精神,中国大多数的校训精神则从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当中来,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自于古典《周易》。其次是校园人文景观的设计,把文化融合于学校景观中,如多数高校也会有孔子像、孔子广场等。再者是校园的各种文化活动,如校园广播的古诗文朗诵节目、校园社团人文主题活动等,把人文素质教育融合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德学”教育思想的具体实践。第三,把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日常学生管理中。当下的“95”后大学生个性鲜明,人文价值观难以避免受到网络的各种影响,人文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人文素质教育的实施能让学生通过人文知识如文学、历史故事、哲学观念等的获取而达到精神的内化,培育优良道德品质,用以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在“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明德知礼”“学思并重”“广学博览”践行要求下,以上人文素质提升路径,是把“德学”精神渗透和贯穿于高校的教学与管理当中的具体表现和重要行为。综上所述,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创新需要符合时代和符合实际的教育思想的引领。“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正是这样一种引领性的教育思想。通过实践证明,这种引领性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高校领域率先做出了成果。广大师生应在其思想与要求的引领下,通过人文素质的提升路径而实现自我的成长。高校管理者也应在其引领下,通过探索人文素质的提升路径而丰富践行“德学”思想、丰富“德学”思想的内涵。
参考文献:
[1]朱熹.四书章句集注(2012年版)[M].北京:中华书局,2012:3.
[2]邝邦洪.关于“以德为行,以学为上”教育思想的思考与实践[J].高教探索,2011(3):55-56.
[3]梁海明译注.大学•中庸(2001版)[M].山西:太原书海出版社,2001:19.
[4][魏]何晏(注),[宋]邢(疏),李学勤(编).论语注疏(1999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157
[5]徐志锐.周易大传新注(1986年版)[M].济南:齐鲁书社,1986:16
[6]唐劭廉,周敏.人文•人文主义•人文精神[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2(6):16.
[7]邝邦洪.以德为行以学为上―――高校师生成长的基石(2010年版)[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236.
[8]朱万秋.哈佛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研究[J].高教研究与实践,2011(3):58-59
陈雍 广州工商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