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思想论文 > 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价值思考

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价值思考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9-24 23:28:00人气:501

[摘要]当前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于科学教育的“视阈”之中、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对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这两方面决定了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仍具有当代价值。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思想源泉;为我们践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我们开展“文理沟通”的教育实践提供了思想资源;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提供了指导原则。

[关键词]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

哲学上对问题的探究总是遵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的逻辑思维。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论述也依照此法,首先,阐明为什么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具有当代价值;其次,论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是什么;最后,对实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可能路径作一简要探讨。

一、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命运之追问

对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研究在经历了一段蛰伏期后又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人们开始意识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对当代教育发展的意义。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之所以在今天仍然具有生命力的原因如下:

(一)当代教育面临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于科学教育的“视域”之中

理论的产生总是扎根于一定的问题,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产生也不例外。斯宾塞所处的时代,英国率先实现了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生产力较之先前有了质的飞跃。生产力的进步,一方面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即为机器大工业的生产培养合格的专门人才。英国当时学校的情况却是另一番场面,学校中传授的是以希腊、罗马文学作品为代表的古典文化,缺乏实用自然科学的传授,这样就造成了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正是在此背景下,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应运而生。21世纪,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联系日益密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很大程度是由科技决定,是由掌握科技的人才决定的,这就要求学校培养能够掌握这些先进技术的人才。而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大多数人的科学素养远没有达到基本标准,我国科学教育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社会发展要求。此外,在教育与社会密切联系的今天,教育与课程改革、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如何协调发展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斯宾塞所处的时代和我们现如今面临着相同的问题,可以说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仍然具有当代价值,并没有过时。

(二)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对现代科学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斯宾塞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教育论»一书中,该书一出版就受到了人们的大加赞赏。此外,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家所吸收,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仍可为我们今天实现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科学化、现代化提供某些借鉴和启示。如斯宾塞认为在教育中应该遵循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这是一条教育实践的真理,他还认为教课应该从具体开始而以抽象结束。现代心理学已经证明,教学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任何形式的超越或是压抑都不会有预期的结果。斯宾塞在几百年前就能看到教育教学的真谛,可谓是有“先见之明”。此外,在具体的科学教育中,斯宾塞提出了实物教学,这对现代社会的科学教育是一个重要启发。这表明,斯宾塞的科学教育思想是有其生命力的。

二、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之审视

(一)为我们确立正确的科学教育目标提供了思想源泉

我国科学教育的目标可以归纳为:“1.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原理。2.培养科学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科学的方法。3.了解科学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4.应用科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12从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这些目标并没有达成。大多数中小学校认为,科学教育就是科学知识的教育,就是单纯的科学知识的传授。这就造成了科学教育目标的其他方面,如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教育被忽略,影响了科学教育目标的全面实现。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提到了应该比较知识的使用价值,选择最有利于人们的知识学习,以此引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的结论。很明显,斯宾塞主张学习科学知识的使用价值,必然是要发挥其在完满生活中的作用,而不是单纯地“为科学知识而教”。所以,科学教育不仅仅是要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诸如科学符号、科学概念之类的,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如探究精神、实证方法等。因此,科学教育不但要根据国家的需要传授科学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教育功能,使学生树立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批判的创新精神。

(二)为我们践行科学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

从目前科学教育的实施情况来看,在教学中主要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法,注重科学知识的灌输,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和学习兴趣,造成学生在接受科学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性不高,科学教育的目标难以达成。斯宾塞曾经说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两个最重要而最被忽视的一般原则。一个是:在青年期同在儿童早期与成年期一样,整个的过程应该是一个自我教育的过程。连带的原则是:所引起的心智活动应该一直是内心乐意接受的”[2]80。此外他还讲道:“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自我教育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2]63其意思显而易见,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的主动性,把引起学生的兴趣为目标,而这也是探究性教学的本质。故此,科学教育也应该把探究性教学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要真正实现培养科学素养的目标,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求知。中小学教育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如果采用一些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方法,往往会抑制学生的主动性,与学生的兴趣需要发生冲突。理想的做法是把科学教育教学直观化、实验化、生活化,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预期目标。

(三)为我们开展“文理沟通”的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资源

新世纪,伴随着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满足。于是,人们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慰藉,这在客观上成为“推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日趋结合的理性力量”[3]。而现代社会面临的一些问题依靠科技方面的力量远远不能解决,例如环境污染问题,尽管相关的环保技术已经十分先进,但如果人们的环保意识依然薄弱,环保工作就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这就呼吁我们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结合起来。然而,我国在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使中国教育培养的人才知识结构过于狭窄和片面。斯宾塞在«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写道:“我们要注意还有一门与生产成就直接有关的科学,社会科学。那些每天看金融市场情况,了解当时行情……估计战争的可能性,而从这些材料决定他们经商措施的人们都是社会科学的学生。”[2]22斯宾塞还讲道:“让我们从父母的职责转到公民的职责。这儿我们要问,一个人要尽这些职责需要什么知识?我们不能说,尽这些职责所需的知识完全都被忽视;因为我们学校某些科目至少在名义上是同政治社会责任有关。此中唯一占重要地位的是历史。”[2]29从此可以看到,斯宾塞在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比较价值的同时,也没有忽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把它们看作生产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在科学教育中不应该对自然科学课程和人文课程扬此抑彼,而应该兼顾两者。故此,我们应该尝试采用综合化的课程,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文理学科的教学。例如美国在1989年推出的«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报告强调,精选课程内容,而每门课程要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数学知识及必要的技能训练,打破以往人为的学科界限,以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通过这种尝试既考虑到了学生全面发展,又照顾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对我们沟通文理方面不得不说是一个好的参考与借鉴。

(四)为我们进行科学的教育评价提供了指导原则“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用科学的方法,对教育活动中有关要素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1]265对中小学科学教育进行评价是判断科学教育实施状况的一个重要途径。纵观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历史发展轨迹,“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一直贯穿始终,在对科学教育的态度上,也更看重科学教育功利性的一面,“使得我国的中小学科学教育长期徘徊在工具理性的阴影之下”[3]。这势必会造成科学教育的评价以分数定优劣,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结果导致学生对科学的学习只局限于科学知识的掌握,缺乏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养成,致使科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偏离了科学教育的目标。斯宾塞认为:“作为评价任何培养计划的最后考验,应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它是否在学生中间造成一种愉快的兴奋……尽管从理论上看,某个做法似乎最好,但如果它不引起兴趣或比其他方法引起较少的兴趣,我们就应该放弃它。”[2]64对于科学教育来说,一方面应该努力促成学生在科学知识方面的进步,另一方面应该像斯宾塞所说的那样,看科学教学是否在学生中间形成了一种兴趣倾向,这是衡量科学教学成功与否的另一个重要标准。人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媒介,“人既是掌握理论的主体而成为理论的载体,又是实践的主体。理论与实践便统一在这个中介‘人’身上”[4]。没有人这个最活跃的因素沟通其中,理论和实践只能是“两张皮”。所以,在实现斯宾塞科学教育思想当代价值的方法上应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科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参考文献:

[1]亓殿强.科学教育原理与策略[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2]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刘克文.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价值取向[J].教育研究,2007(6).

[5]何小忠.论教育理论现实化的路径[M].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6).

作者:米志旭 周杰 单位:天津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