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之洞高等教育思想研究
一、张之洞关于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清末教育宗旨
张之洞的高等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1898年所著的《劝学篇》中,全书以“中体西用”为思想主线,内篇“皆求仁之事”、“务本以正人心”,外篇“皆求智求勇之事”、“务通以开风气”。其中涉及到教育的有12篇,另加上此书前有序言一篇。“中体西用”思想主要为“新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使偏废”,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之学,如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等旧学,这是所有学问的基础,然后再学习西方中有用的东西,如西政、西艺、西史等新学,以此弥补中学的不足,而学为自己所用。“中体西用”思想直接影响到1903年由张之洞、张百熙主持修订的《癸卯学制》,学制中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宗旨是:“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概括地说就是以“造就通才”总的教育宗旨,所谓的“通才”就是“新旧兼学”的人才。1906年,学部奏请教育宗旨,提出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五项标准。前两项的“中体”色彩非常浓厚,后三项反映了对“新学”人才的需求,这个宗旨“体现了“中体西用”的基本精神。这是整个教育的宗旨,当然也概括了高等教育的宗旨。至此,近代高等教育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导思想。
二、张之洞关于高等教育制度的构想到实施
在《劝学篇》中,张之洞提出“故救时必自变法始,变法必自变科举始。”他认识到科举“阻碍学堂,妨误人才”,选择以改革科举考试作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突破口。最初,他只要求“存其大体而斟酌修改之”,还没有要彻底废除科举,到了后来他发现难以调和近代学制和科举制度的矛盾,于是在1905年上奏,指出“欲非救时艰,必自推学校始,而欲推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这一年清政府决定:“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至此,存在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结束,为高等学校的发展扫清了障碍。除此之外,张之洞还详细地论述了建立高等教育体系的措施。首先,设专门的高等学堂,改书院为学堂,和中小学形成相衔接的体系。“各省各道各府各州县皆宜有学,京师、省会为大学堂,道府为中学堂,州县为小学堂,中小学以备升入大学堂之选。”有人提出疑问办数以万计的学校,国家哪有财力来支撑?他回答到:“先以书院改为之。”其次,关于高等学堂人才毕业出路的问题。他谈到:“国家欲用人才,则取之于学堂,验其学堂之凭据,则知其任何官职而授之,是以官无不习之事,士无无用之学”,既为国家挑选新式人才提供了途径,也为高等学堂生源提供了保障。另外,张之洞还阐述了关于高等学校管理、学费和奖学金等细节问题。他认为传统书院的学生大多为膏火奖赏而来,违背了读书的本意,应该改革陋习,使“其学堂之费率皆出地方绅富之捐集,而国家略发官款以补助之”,这样一来,入学堂者只求成才,不求膏火,地方官绅所捐经费,专门用来修建学校,购买教学工具。在高等学堂的课程内容上,张之洞的设想是:“通经史,重实用”,“新旧兼学,政艺兼学”。“小学学习四书地理、历史、算数、绘画等基础知识,中学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加深难度,学习五经和《资治通鉴》,接触外语政治等科目,“大学堂又加深,加博焉”。可见张之洞希望通过大学堂的教育,培养知识广博又有深度的人才。张之洞的高等教育制度构想,在清末新政的教育改革中得到了实施,其中就有了“办高等学堂,改书院为学堂”的举措。具体改革措施在1903年颁布的《奏定大学堂章程》中有详细规定,《章程》规定了高等学校系统分三级:高等学堂或大学预科、大学堂、通儒院。还有相当于高等学堂和大学堂程度的优级师范学堂和高等实业学堂。这是我国近代最早的高等学校体系。在具体实施上,《章程》规定高等教育机构专业及课程设置,设定了修业年限和学分,对每门课程的教学时间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规定高等教育机构招生条件及规模,每个省城开办一所规模在五百人以上的高等学堂。此外,还规定了大学应置相关配套设施,如图书馆、实验室等。基本实现了张之洞在《劝学篇》中对高等教育框架的构想。
三、张之洞的高等教育思想和实践对当今高教改革的启示
(一)行政官员从事高等教育的问题
综上可见,张之洞的高等教育思想大多通过其政治权利所实现,如果手握政治大权,再好的措施也很难上升到国家层面。近年来,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呼声很高,我们所要明确的是,去行政化不是官员不能干预教育,相反,如果官员能从教育规律出发,懂教育,那比纯粹地学者治校更有执行力。教育不可能独立于政治之外,行政权利和学术权利的斗争的最终结果不是你存我亡,而是要探索一条有效结合的道路。
(二)“中体西用”思想对高等教育改革的现时意义
张之洞为何能将其教育主张付诸实践,身为位高权重的官员只是一个基本条件,在改革的舞台上昙花一现并且朝不保夕的官员学者不在少数。我们所了解的“中体西用”的思想多数时候是被评价为有极大局限性的,其实质根本是维护封建统治,是中学和西学的畸形嫁接,体用不应该对立等等。但是,张之洞正是凭借着维护“中体”的前提,才使“西用”的高等教育改革一步步有实现的可能,正因为引进西政、西艺等课程,才能开启中国高等教育的近代化。他站在国家层面,看到的是教育的落后,如同我们当今对国家教育改革的殷切关注一样。但并非不触动体制就难以改革,如果一开始就想大刀阔斧地把体制连根拔起,或许连小试牛刀的机会都没有,教育改革是一个过程,在改革的过渡阶段,中体西用的思想精髓是值得借鉴的。.
参考文献:
[1]张之洞.劝学篇[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22;22;21;31-32;25-30;25-30;44;38;53.
[2]朱国仁.评清末“新政”时期的高等教育改革[J].高等教育示范研究,1995,2.
[3]黄爱华.中体西用思想及其对高等教育改革的影响[J].继续教育研究,2012,9.
[4]金燕.从《劝学篇》看张之洞的教育思想[J].广西社会科学,2005,3.
作者:欧阳杨帆 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