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的应用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3-29 11:57:00人气:596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以及中学教育中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较过去发生了较大变化。新形势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有效性,有利于培养优秀的忠实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信息技术的优势对于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手法的转变有较大的帮助,同时信息技术的存在与传播也对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了挑战。这就要求教师队伍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将其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有效性。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嫌体教学;优势;思想品德课;有效性
信息技术作为新时期课改以及新课程理念下一种教学辅助手段,使得原来处于知识的传递者、灌输着、指导者角色的教师们由原来的中心位置置换下来,使得他们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时资源的搜集者,学生能力构建的协助者,信息技术在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明显。作为最常用的信息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实现了多媒体的优化组合,让学生在接受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文字、图形、视频和音频等媒体信息的同时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一、信息技术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作用
(一)信息技术为发挥德育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愈加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素质,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可以不局限于课本,将现实生活中的道德案例引入课堂,给学生展示故事的同时,教会学生正确使用信息资源,反思反省自己的网络行为等等,从多方面推动德育工作的进行。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是学生具备良好的思想品德,多媒体教育在教学方式上提供了生动的图画,悦耳的声音、详实的材料、充分的数据。这些都大大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尤其是获取提高自身道德水平的材料。从而为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保证,使教学的感染力得以提升。例如在进行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历史中我国体育健儿勇夺金牌、升国旗、奏国歌的影像资料,使学生的情感共鸣,增进学生的爱国情感、道德认识、道德情操。从而影响指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不断提升。运用形象化的教学为学生提供鲜明生动的道德形象,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了解世界、明辨是非,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从而起到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
(二)信息技术为发挥思品课有效性起到重要作用
初中学生开设思想品德课程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基本的道德教育,思品课的教学模式、目标、内容、评价体系等都会影响课程自身的有效性,同时又受到信息技术发展的影响。中学生作为将来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理应关心时事,未入社会而知天下,从而挑起建设国家的担子。全球化进程加快,新时期的竞争是信息技术的竞争,是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的竞争。中学生通过学习思想品德课,初步掌握国家形势,提高和增强自己的社会建设能力。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学生能够较为准确,快速的掌握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好的在今后的实践中运用,同时也使得思品课的有效性得以发挥。尽管思品课的有效性受到多方面的影响,但是来自信息技术方面的优势却是最能够展现其有效性的手段。例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影片,电影中3D技术的使用,给学生最真切的历史场景,使学生爱国之情油然而生,而不仅仅是意识中简单的对国家的喜欢。这就最直接的展现了信息多媒体的应运在思品课具体开展中的其他形式,通过形式的变化,通过多媒体的参与,思品课的有效性得以发挥。二、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运用的现状
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好的优势要发挥也有坏的现象需改进。
(一)思想品德课中信息技术的优势
首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由于思想品德课较强的理论性,学生对于思品课的学习历来都是不积极的,然而兴趣可以打开学生善于和乐于学习的大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拥有图文并茂、多姿多彩、栩栩如生的资料和场景,在教学中恰当运用、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能再现榜样形象,强化正面教育。用榜样人物来正面教育学生,可以优化学生的道德品质。正面的引导是感染学生的途径,通过将深奥的思想品德课理论和抽象的道德标准具体化、人格化。使学生在规范自身行为时按照和遵照具体形象和范例进行。信息技术直观地展示了榜样人物的模范行为和优秀品德,影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
(二)教师实际运用信息技术的现状
首先,表现为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或者从头至尾都使用和依赖多媒体,不能脱稿;或者引用大量的信息,使得信息泛滥,学生无法抓住教学重点;或者信息庞大而在教学过程中加快教学,不给学生留消化时间,学生来不及接受,造成信息飞逝现象。违背教学规律,变成了满堂灌的效果,教师被取代,学生便会对学习丧失兴趣和掌控力,不能将老师作为教学中的主导。课堂教育的形式名存实亡。其次,忽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使得教师宁愿花较长的时间来制作课件,将上课变为一个展示课件的过程。教学中,不再通过语言来为学生营造教学情境,而是通过轻点鼠标直接带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忽视学生的自主学生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没有了情感的交流,画面怎样精美,学生眼前的知识变得不再生动,思维也变得几乎停滞,对教学效果不利。参考文献:
[1]常丽芳.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04).
[2]高国华.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J]中小学电教(下),2013(01).
[3]毕丹丹.浅淡多媒体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职业,2009(36).
李晓霞 胡元顺 牡丹江师范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