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家庭教育思想论文
一、为人父母的教育之道
《温公家范》认为为人父母必须要懂得教育之道,才能教育和培养自己的子女。为人父者要教子有方,父慈子孝,不可过分溺爱子女,防止儿女走上骄奢淫逸的道路,这是教育的根本,即“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逸,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但是自古爱子而不知教,养不教、父之过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孝不慈,其罪均也”。所以如果父母爱自己的子女,“当教之使成人”,如果“爱之而使陷于危辱乱忘”,那就不是爱自己的子女。书中用一些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教子经典来阐述古代家长制教育的传统思想,如用孔子教育儿子的“过庭礼训”事例,说明儒家教育的根本之道。一日,孔子的学生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说:“子亦有异闻乎?”孔鲤回答说:“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曾子的解释是:君子疼爱自己的孩子不能表现出来,也不能随随便便使唤孩子或者强迫命令他们,要教育他们懂得“遵之以道”,即“心虽爱之不形于外。常以严庄莅之,不以辞色悦之也。不遵之以道,是弃之也。然强之,或伤恩,故以日月渐摩之也。”书中又列举了曾子教子的典故,一日,曾子的妻子要外出,她的儿子哭闹起来,妻子就哄儿子说“勿啼,吾归,为尔杀豚”,曾子回家听说后,立刻给他儿子杀了猪,曾子这么做的原因是要从小教育儿子诚信,遵之以道,讲求礼仪,不可撒谎欺骗他人。为人母者教育子女必须做到严格、教子有方。古人有言:“慈母多败子。”《温公家范》中认为做母亲的“不患不慈,患于知爱而不知教也”。母亲过于慈爱、过分溺爱孩子会导致“爱而不教,使沦于不肖,陷于大恶,入于刑辟,归于乱”,这些并非“他人败之也,母败之也”。身为一个母亲要“训导有母仪法度、秉性仁爱”,所以母仪和法度是为人母者必须具备的品行。书中列举了历史上经典的母亲教育孩子的事例,如孟母三迁、汉丞相瞿方之母织履资方游学、李景让之母鞭挞其子等等。笔者认为书中提到的隋朝大理寺卿陈善果的母亲,在教育儿子方面是最有母仪法度和仁爱之心的。例如每次陈善果处理政事,善果之母都会在屏风后面德胡床上观察善果处理事务的能力,如果善果处理事务不公平,随意发怒,他的母亲就会回到堂中“蒙袂而泣,终日不食”,直到善果伏于床前不敢起身,善果的母亲才起身教训他说:“我不是对你发脾气,而是感到惭愧,你的父亲是忠勤之士,为官清廉,没有私心,以身殉国,我希望你能够继承你父亲的遗愿。但是你从小丧父,我又守寡,有慈无威,让你不懂得礼训教诲,怎么能继承你父亲的忠臣之业呢,你现在世袭了土地和官位,是你自己得来的吗?你不好好反思此事而妄加嗔怒,心缘骄乐,堕于公政,对内损坏家风,或失去官爵,对外愧对天子的法律,以取辜戾,我即使死了,又有何面目到地下见家里的祖先。”这个事例说明了陈善果之母以母性的威严、礼训的教导以及要遵守社会法度和道德的教诲让作为儿子的陈善果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真正体现了“训导有母仪法度”,教育子女“遵之以道”。而且这位母亲秉性纯良,勤俭持家,虽然儿子已经封侯开国,位居三品,仍然每日都纺纱织布到很晚,表现了传统中国妇女的美德。当善果劝说母亲不必如此辛苦时,母亲的回答是:“丝纺绩,妇人之务,上自王后,下及大夫士妻,各有所制,若堕业者,是为骄逸。吾虽不知礼,其可自败名乎?”她认为纺纱织布是作为女人应守的本分,不可因为富贵先达而丢弃。这是中国古代妇女对传统道德最基本的理解,说明这位母亲“秉性仁爱”。此外,在母性教育中,还强调为人母者应对儿女进行“孝义”教育。书中写道:“然则为人母者,非徒鞠育其身使不罹水火,又当养其德使不入于邪恶,乃可谓之慈矣。”也就是说所谓慈母的真正意义是当面对生死大义关头,要教育子女孝义当先,大义凛然,舍生取义。书中举例,唐相李义府专横,侍御史王义方欲奏弹之,先白其母曰:“义方为御史,视奸臣不纠则不忠,纠之则身危而忧及于亲,为不孝;二者不能自决,奈何?”母曰:“昔王陵之母杀身以成子之名,汝能尽忠以事君,吾死不恨。”司马光做出的解释是:“此非不爱其子,惟恐其子为善之不终也。忠孝不能两全,既有令名,复求寿考,可兼得乎”。又如王经追随魏高贵乡公将讨司马文王,失败被捕,王经辞母,母颜色不变,笑而应曰:“人谁不死,但恐不得死所,以此并命,何恨之有?”这些母亲用行为告诉她们的儿子什么才是真正的孝道,为了正义、为了公道,只有舍生取义才是真正的敬孝父母。
二、为人子女的孝敬之道
为人子女者应遵守“孝道”,以“孝”作为子女道德评判的标准,这是《温公家范》的又一主要家庭教育思想。书中引用《孝经》中的:“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正所谓百善孝为先,《温公家范》对孝的理解和解释是深刻的,孝不仅仅是简单的对父母供养,它有着更深层的含义。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书中用曾子养父亲曾皙的故事,很好地阐释了什么是孝道。曾子是著名的儒学思想家,也是《孝经》一书的作者。儒学经典《孟子》一书记载:“曾子养曾皙,必有酒肉。将彻,必请所与。问有余,必曰有。曾皙死后,曾子的儿子曾元养曾子,必有酒肉。将彻,不表所与,问有余,曰亡也。将以复进也。此所谓养口体者也。若曾子,则可谓养志也。”这说明事亲者当学曾子,因为曾子才是真正的敬孝父母,履行孝道,而曾子的儿子只是单单地供养父母。书中还列举了《二十四孝》中的许多故事来说明遵守孝道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说明孝的意义时,用了《孝经》的作者曾子的对孝的解释,公明仪问于曾子曰:“夫子可以为孝乎?”曾子曰:“是何言欤?是何言欤?君子所为孝者,先意承志,谕父母于道。参直养者也,安能为孝乎。”曾子又曰:“身也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战陈无勇非孝也。五者不备,灾及其亲,敢不敬乎。”从居处、事君、为官、朋友、战斗这五方面将孝的含义扩展和深化。作为子女要对父母尽孝,平时要爱惜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随意伤害父母赐予我们的身体。“一举足不敢忘父母,是故道而不径、舟而不游,不敢以先父母之遗体行殆。一出言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其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但是到了舍身为仁、杀身取义的时候,即便是赴汤蹈火也在所不辞。当父母有危难之时,更要挺身而出,以死来报效父母。“孝子奉父母之遗体,平居一毫不敢伤也;及其徇仁蹈义,虽赴汤火无所辞,况救亲于危难乎!古以死徇其亲者多矣”。另外,《温公家范》还要求做女儿的要守礼。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是身为女子要遵守的礼仪德行。书中引用曹大家《女戒》中的解释:“今之君子徒知训其男,检其书传,殊不知夫主之不可不事,礼义之不可不存。但教男而不教女,不亦蔽于彼此之教乎?”“凡人,不学则不知礼义。不知礼义,则善恶是非之所在皆莫之识也。于是乎有身为暴乱而不自知其非也,祸辱将及而不知其危也。然则为人,皆不可以不学,岂男女之有异哉?是故女子在家,不可以不读《孝经》、《论语》及《诗》、《礼》,略通大义。其女功,则不过桑麻织绩、制衣裳、为酒食而已。至于刺绣华巧,管弦歌诗,皆非女子所宜习也。古之贤女无不好学,左图右史,以自儆戒。”即做女儿的必须要守妇道,做女工,讲求礼仪,熟读经书,才符合中国对女子传统道德的要求。而所谓的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是《女戒》中说的:“夫云妇德,不必才明绝异也;妇言,不必辩口利辞也;妇容,不必颜色美丽也;妇功,不必工巧过人也。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已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斋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之大德,而不可乏者也。然为之甚易,唯在存心耳。”
三、结语
《温公家范》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思想,本文从中国传统家庭的传统治家之道、为人父母的教育之道、为人子女的孝敬之道等方面对书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和道德伦理纲常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重点论述了传统家庭教育和家庭关系中讲求的礼义、孝忠、贞顺等观点。这些观点代表了儒家教育的传统和精华,对研究古代传统的家庭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冯佼敏 单位:新余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