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道甫的教育思想与实践
郭道甫,本名墨尔森泰,简称墨尔色,汉名浚黄(F黄),字道甫,蒙古族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民族革命的先驱,他通过创办学校、兴办学校、著书立说,宣传和致力于蒙古的民族独立,对蒙古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尤其是在此过程中,通过教育振兴蒙古民族,一直是郭道甫不断摸索和实践的道路,本文通过厘清郭道甫教育思想的发展进程梳理郭道甫教育实践之路的重要成果。
一、郭道甫的成长背景
郭道甫出生于呼伦贝尔地区,与整个蒙古地区的命运一样,呼伦贝尔也经历了二十世纪初的社会动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清政府实行新政,对蒙古地区实行了开垦蒙地和移民实边政策,这样的政策对于拥有传统土地所有权的蒙古民族来说,具有明显的掠夺性和民族压迫性,尤其是危及了蒙古上层王公的利益;而在外蒙古地方,此时在俄国的积极策动下也与清政府之间的的离心力越来越大。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在俄国的支持下,哲布丹尊巴呼图克图宣布外蒙古独立,呼伦贝尔地区也响应了外蒙古的独立,自此,呼伦贝尔地区基本受到外蒙古局势变迁的影响,先后经历了1915年恰克图会议后进入的“高度自治”时代,巴布扎布叛乱后的呼伦贝尔失守阶段,俄国援助实现二次独立后的蒙旗半自治时代,1928年的呼伦贝尔事变时期。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思考民族与国家的命运,而出身于呼伦贝尔索伦左翼镶黄旗官宦世家的郭道甫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其祖父成善曾为呼伦贝尔左翼镶黄旗副都统公署左厅正堂,辅助胜福处理政务,父亲荣禄也曾任左翼镶黄旗副总管。郭道甫成长于一个与呼伦贝尔局势变动密切相关的家族之中,再加上个人的才华与抱负,这些都推动他登上了蒙古的政治舞台,投身于振兴民族、改革社会的终身事业之中。
二、郭道甫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的发展历程
郭道甫在长期寻求民族自救与民族解放的道路中上,不断著书立说,先后写作或出版《为蒙古代祷文》《蒙古问题》《新蒙古》《蒙古问题讲演录》《呼伦贝尔问题》等著作,这些著作中基本上反映了郭道甫思想认识的不断发展变化以及对教育和民族解放事业的思想认识。而在他整个活动中显著的一点是,与他的政治活动并重的重视教育及启蒙活动。他正是从创办学校走教育振兴民族之路开始的。
(一)早期教育思想的形成与教育实践
1920年郭道甫发表《为蒙古代祷文》,指出蒙古现在所需和救济之路有三:基督教-布道,教育-学校,卫生-医院,对教育方面认为“凡欲人类之良知良能完全发达,以尽天赋之用,必先以教育开其端而促其成。今日蒙古民族之愚弱衰微可怜万状,实因教育未兴学校未立。”在书中郭道甫主张以基督教就蒙救,但是从主张上看已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启发民智,尤其是希望改变蒙古青年的思想意识,鼓励他们投身民族解放。这一时期郭道甫正在呼伦贝尔地区竭力提倡教育,1918年郭道甫以自家房产作为校舍,个人出资创立呼伦贝尔蒙旗小学校,后因瘟疫停办,1920年春为重兴教育,郭道甫巡回北京天津招募教育资金。到1920年秋,呼伦贝尔副都统公署将学校改名为公立呼伦贝尔蒙旗学校,分为小学部与中学部。郭道甫为校长兼任中学部修身科教员,讲授民族自决、民族自治,乃至于民族独立及国内、国外的形势。
(二)郭道甫思想的转变及对教育思想的影响
1921年,外蒙古第二次宣布独立,郭道甫在1922年访问外蒙古后出版《蒙古问题》一书,明确提出以教育为根本途径,建设蒙汉大学以解决蒙古问题,认为“非从教育文化着手必不能收效”,“以建设蒙汉大学,恢复两族间之情谊”。并对于建设蒙汉大学提出了具体的规划,用一章的内容向政府、各省、先觉新闻界、学界、商界、教会以及民众提出倡议,以期获得资助,并制定建设蒙汉大学大纲,对学校的校址、学制、分科、管理机制以及运营方式进行了具体规划。《蒙古问题》可以说是郭道甫先生“兴教育以救蒙古”思想的进一步发展。《蒙古问题》出版不久,郭道甫再次出访外蒙古,并可能与外蒙古的政治领袖有了深入交流。访问结束回国后,郭道甫出版《新蒙古》一书,坦言此书的写作意图:一面披露外蒙国民政府改造蒙古之成绩,一面打破外人从中离间之黑幕而促成中蒙接洽之机会。这一时期郭道甫思想上更倾向于通过革命实现蒙古的民族独立,因此投入大量的精力在革命实践上。他通过在北京蒙藏学校任职和领导呼伦贝尔青年会,积极参与当时的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发展,后经历了党内纷争和呼伦贝尔问题,认识到以政治革命手段尚无法改变蒙古民族的现状,又重新思考以教育兴蒙古之路。1928年,为了在太平洋问题调查会上与日本就“满蒙问题”论战,郭道甫在1929年出版《蒙古问题讲演录》,郭道甫指出,外蒙古并未建成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国家。蒙古民族如果与经济文化发达的民族联合,必然被同化和灭亡,因而要联合同样处于弱势的汉族。内蒙古现在“贫、病、愚三者相互交错”,并且“贫、病的根源在于愚昧”。基于此认识,郭道甫先生解去戎衣回归于振兴教育之路。并在1931年出版的《呼伦贝尔问题》中,重提教育的必要性:“用教育上的振兴,以谋文化上的沟通,而教汉蒙两族间的隔阂,完全打破,并且谅解了互相扶助的必要。”自此郭道甫开始了他对教育兴蒙的最重要的实践。
(三)硕果-东北蒙旗师范学校
呼伦贝尔事件后,郭道甫在张学良邀请下来到沈阳,为呼伦贝尔事件善后,同时也决定利用沈阳的环境继续发展民族文化教育事业。1928年郭道甫在沈阳倡导建立“蒙古文化促进会”,同年10月正式成立,该会的宗旨是:促进文化,兴办教育,摆脱愚昧无知状态。1928年末郭道甫以蒙古文化促进会名义向东北政务委员会提出建立东北蒙旗师范学校的提案,在多方的促成和努力下,东北盟旗师范学校于1929年7月在沈阳正式成立,这是一所正规化的民族学校,以造就蒙旗师资,促进蒙旗文化为办学宗旨,为蒙古近代民族解放培养了大量人才,它有着如下特点:
1.学校生源广泛,民族成分众多,并重视蒙旗女子教育。到1930年为止,学校共招收蒙旗(蒙古、达斡尔、鄂温克)学生400人,汉(包含满族)、朝鲜族学生100人○11。同年经郭道甫向东北政务委员会提案批准设立女子讲习科、女子家事讲习科,以促进蒙旗女性教育的发展。
2.教师资质和教学水平极高。该校的校长、理事长、副理事长等均为社会名人,并招聘了许多著名学者及名人为教员。如:训育主任金鹤年为呼伦贝尔事件东北政务委员会的代表;蒙古语教员克兴额为著名蒙古语研究者;教务主任黄成光精通蒙古语,曾为西北筹边使徐树铮的幕僚;数学教员王树屏为东北大学教师;国语教员李东白为汉语专家,等等○12。
3.课程设置多元现代化,语言方面着力提高蒙语和汉语。课程包括数学、历史、地理、理科、图画、音乐、体育、法律、经济等现代学科,还设有师范类教育需要的教育学、心理学、论理学,语言方面着重提高蒙古语和汉语,两门课程的授时远高于其他课程,这应是郭道甫先生蒙汉联合的努力。
4.学校运营自由经费充足。学校的教学计划和行政都不受官方的审查和约束,经费十分充足,不经教育厅财政厅,由长官公署直接支取,学校的教员和职工工资到要高于其他学校。郭道甫的一生都在为蒙古的民族解放事业而不断探索,他兴办教育,培养民族人才,走教育兴蒙之路,从呼伦贝尔盟旗学校到东北蒙旗师范学校,是郭道甫先生教育思想不断深入的努力实践,也是民国蒙古族近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作者:杨雨微 单位:内蒙古大学蒙古历史学系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