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构建
摘要:课程资源是实施课程的必要条件,创客教育正逐渐从教育边缘慢慢渗透到学校教育体系。构建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课程资源,应打破传统课程资源观,扩大课程资源的范畴,同时确立以信息化为核心的课程资源观。创客教育理念下《教育技术》课程资源建设秉承融合性、生成性和多样性原则,通过确定教学目标、筛选课程资源、课程资源试用与评价、纳入课程资源库4个步骤,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资源库,有力推动了《教育技术》课程的发展。
关键词:创客教育;课程资源;创客空间
0引言
随着创客运动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草根大众加入微创新运动,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有力推动了创新2.0模式的形成。创客运动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创客教育逐渐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自2015年起,美国新媒体联盟的高等教育地平线报告每年均会对创客教育予以重点关注,认为创客教育会为高等教育带来深刻变革[1]。美国高校通过各种形式积极推进创客教育,如举办创客教育高峰论坛、建设校园创客空间、利用跨学科平台协同推进创客项目等。国内创客教育起步较晚,较为成熟的有清华大学的i.Center创客空间、同济大学的FabLab制造实验室等。目前国内外高校推进创客教育的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开发专门的创客教育课程,如3D打印、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等;二是将创客教育理念整合于常规课程中,要求学生通过创客项目完成从创意到产品制造的过程,促进相关课程的学习。不论哪种形式,课程资源都是创客教育开展的必要条件。课程资源除了包含教材、练习、学习资料等教学内容直接来源外,还应包含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师资队伍等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其它因素[2]。以泰勒为代表的目标取向的课程资源开发模式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应该围绕课程目标进行,并以是否有利于达成目标来进行实施和评价[3]。梳理现有理论和实践研究,笔者发现目前创客课程资源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甚至是一些误区。
1创客教育理念下《教育技术》课程资源建设原则
1.1融合性
创客教育需要从现实生活劣构问题出发,通过多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完成最终的物化作品,以此培养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学习内容的融合性必然要求负责课程开发的教师团队也体现多学科融合的特点。各科教师需要根据创客学习的教学安排,协同开展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学习指导。《教育技术》课程为师范生必修的专业技能课程,教学内容以学生未来工作实践为出发点,涉及教育学、心理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等多个领域,可以很好的体现创客教育融合性的特点。
1.2生成性
创客教育学习活动主要围绕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开展,多以项目式学习为主[4]。在确定创客目标之后,需要学习的内容会随着项目的推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变动,所涉及到的工具、环境也不尽相同。这就导致创客教育的课程资源始终处于动态变化,因此不可能采用专家建设、学习者消费的传统模式。在创客课程中,学生、教师所拥有的认知资源随时都可能被整合到课程资源中,甚至他们与课程交互过程中产生的资源也能被整合到课程。《教育技术》课程可以通过设计契合主题的创客项目,在提供学习支架的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实践,不断将新想法、新技术、新作品充实到课程资源。
1.3多样性
创客教育来自创客运动,其目标是利用各种资源将创意转变为现实。因此创客教育首先就要摒弃传统课程的“小资源”观,确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开放的“大资源”观。课程资源有多种分类形式,按照资源载体的不同可分为以“物、人、活动”为载体三大类。以物为载体的资源即物化的资源,包括纸质教材、电子化以及数字化课程资源、网络信息化资源等。以人为载体的资源既可以是参与创客教育课程的教师、学生,也可以是社会创客等具有专业创客知识技能的各类人员。以活动为载体的资源主要包括创客课程中学习活动或情境中蕴含的丰富资源,这类资源具有动态性、随机性等特点,是不能完全复制的情景性资源。《教育技术》课程可通过在线课程、创客导师团队、创客活动等形式灵活拓展课程资源。
2创客教育理念下
《教育技术》课程资源建设路径《教育技术》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依照一定的流程展开,体现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延续性和生成性。虽然课程资源开发过程在时间上是延续的,但新的问题和想法会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不断涌现,教师需要不断更新原有课程资源,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开发流程。具体程序可按照图1所示步骤开展:
2.1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泰勒原理”,课程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出发点[5]。开发《教育技术》课程资源,一定是希望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有所提升,达到预定的标准。基于创客教育理念的《教育技术》课程目标的制定,既要参考教育部2014年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对师范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等方面的能力提出要求,还应体现鼓励创新、创造和实践方面的要求。总体课程目标确定后,还要根据不同的项目特点进一步细分,形成各主题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目标在设计时又可细化为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等3个维度,以便于下一步教学资源的的筛选。
2.2筛选课程资源
根据课程“大资源”观的界定,课程资源的来源非常广泛,它是蕴藏于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资源。创客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技术》课程资源选择,要根据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从“创客项目、创客空间”两个方面入手,整合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目前,高校创客教育多采用项目的形式组织学习内容,一个好的创客项目应该具备以下特质:它应该是有趣的、新颖的,能够引起学生足够的兴趣;其次它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来源于对真实问题的解决;最后它必须具备一定的复杂度,涉及多个学科领域,使学生有机会通过联想和发现形成有创意的解决方案。根据上述要求,《教育技术》课程可以将学习内容分为多个主题,如摄影摄像、数字故事、课件开发、信息化教学设计、微课制作等。通过对各个主题的项目式改造,形成适合学生学习的创客项目。例如“摄影摄像”这一主题,经过改造后形成“风采展示”项目,学习内容从原来单纯的摄影摄像技巧变化为制作趣味班级宣传品并将作品推广出去:如海报、易企秀、班级LOGO等等。该创客项目不仅要掌握摄影摄像相关技能,而且鼓励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推广。在推广过程中,学生要解决一系列未知的问题:海报需要Photoshop相关技能进行美化,易企秀要掌握基本的制作技能,班级LOGO要学习基本的标志设计规范……这些活动涉及的学习资源都是教师要考虑的范围。创客空间是学生开展创客项目的主要场所,是学习、制作、交流、分享的主要场所。目前高校创客空间基本结构主要分为线/线下、校内/校外4个相互交叉的组成部分[6]。线上部分主要投放各种学习资源、交流展示平台等;线下部分在校内主要包含实体实验室,一般会配备各种实用工具如3D打印机、小型焊台、实验室工具套装等,校外则有社会创客团体、各种创客集市等。《教育技术》课程创客空间的规划应该秉承开放、共享的原则,通过对原有教育技术实训室改造、借助校外优秀创客资源等方式,开阔学生眼界,扩大创客学习的视野。
2.3课程资源试用与评价
课程资源开发最重要的阶段就是将资源投放到教学活动中付诸实践。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合理选择课程资源,进行教学设计,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在传统《教育技术》课堂上,教师通常会采用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方式作为师生使用课程资源的主要形式。由于学习形式的限定,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需求基本相同,而创客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教育技术》课堂,基于项目的设计型学习将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设计型学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设计与工程领域,在教育领域也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为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工具,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设计型学习通过共情、问题界定、创想、原型制作、测试反馈五步循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动态的不可预知的和不确定性的学习过程。此时学生对课程资源的需求会因想法的不同而大相径庭。对课程资源的评价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行:一是使用效果评价。这种评价关注学习过程,主要观察学生使用课程资源的情况,例如资源是否使用方便,能够满足学生创造性学习的需求,是否促进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等。通过使用效果评价,教师可以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活动和资源利用方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二是教学结果评价。这种评价关注学习结果,主要通过课后反思,对课程资源与课程目标、教学过程、学生作品的匹配性进行评价,还包括学生对课程资源的兴趣高低、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满意度等。
2.4纳入课程资源库
课程资源经过试用后,即可选择试用效果好的资源正式纳入课程资源库。课程资源库中的资源既可以包括教师筛选的资源,也可以包含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生成性资源,如学生作品等。课程资源库中的资源不是某一位老师的成果,是所有开发者共享的资源。同时,资源库一旦形成,不应该是固定不变的。随着创客教育和教育技术学科的迅速发展,不断有新鲜的课程资源补充进来,落后的课程资源被淘汰,形成一个动态变化的资源库。
3结语
创客教育仍然处于教育的边缘地带,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和利用顺应创客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基于创客教育的《教育技术》课程资源设计与建构还面临诸多困难,针对该领域的研究对提升创客教育与常规课程的融合,使创客教育真正走进大众,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提高核心素养,转变学习方式都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
作者:陆霞 单位: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信息网络中心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