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技术应用
摘要:近年来,教育技术已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之一,而众多关于教育技术的课题研究也获得了相应的成果。本文主要是探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技术,其内容主要包括教育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与教育技术应用两个方面。
关键词:互联网;大数据;教育技术
一、我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
我国教育技术萌芽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发展至今已有八十多年历史,而其中主要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即视听教育阶段与信息化教育阶段。视听教育阶段又分为前期阶段和后期阶段,前期阶段主要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到七十年代,该阶段主要以幻灯、广播、投影、电影为标志;而后期阶段则为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初,这一阶段主要以卫星系统、电视录像、计算机辅助教学为标志。随着时展,校园网和计算机等新媒体的介入,教育技术则开始由视听教育过渡到信息化教育阶段,由此信息化教育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起步,并且在二十一世纪得到迅速发展。在这一阶段中,网络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等成为热点,并在2010年“互联网+”的概念开始出现,随后人工智能、区域链、移动互联技术被更广泛地应用于教育教学之中,而由此形成的教育大数据在被经过挖掘分析后的再次利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可靠的决策支持。同时,在这一阶段中有着众多教育学者或是教育实践者投入到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中去,如张京鱼等人以英语教学为例,从大数据的4V特征出发,分析了大数据对教育对象、资源、评价的影响;史宝虹则以“互联网+”为构架设计了在授课中具有远程呼叫、实时报修等功能的智慧教室。虽然目前关于教育技术及其应用的研究趋于白热化,但是仍然也存在着研究技术单一、缺乏系统系等问题,因而深入研究教育技术还很是必要。2015年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计划,由此各行各业在互联网的催化作用下发展迅猛,而教育也在顺应时展潮流,经历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教育改革,随着体感交互、虚拟现实、移动应用等先进技术与教育教学的结合,使得网易公开课、虚拟化学实验室等教育技术相继产生并应用。与此同时,教育数据也在不断积累并已达到EB量级,可见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中国教育真正迈入了大数据时代。
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技术应用
(一)应用原理
根据教育技术进入主流应用的时间,可将其分为普通教育技术应用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技术应用。普通教育技术应用主要指现已成熟且被广泛接受的应用,它主要以为学习技术、智能设备、社交网络为技术支持,其组成部分主要为录制好的视频、作业、测试、讨论等,但是普通教育技术应用的灵活性和生产性相对欠缺,且难以取代面对面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技术应用则主要指在未来1-5年可能被广泛接受使用的中长期应用。它结合了面对面教学模式与普通教育技术应用的优点,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实时监控,并在这一过程中搜集学习的学习数据,由此教育者可根据数据反馈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需求,并对接下来的教学作出适当调整。一般说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技术应用的实现步骤主要包括:(1)获取学习过程数据;(2)利用教育技术对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3)适当调整教学计划。
(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技术分类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教育技术主要可分为五类:其一,自适应技术。该技术主要用于监控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并通过利用监控所收集到的数据信息,对学习者个人的学习能力、知识掌握情况进行分析,再自动干预或提醒教师的课程内容安排,以便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其二,增强现实以及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主要是将音频、图像等信息融入物理世界,使学习者可以于物理对象进行交互。而虚拟现实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模拟的世界,在虚拟世界中,学习者会有身临其境的感官体验,如当下正热的VR技术。通过利用增强现实和虚拟现实技术,能够有效改变知识的传递方式,丰富学习者的情感、感官体验,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其三,机器人技术。主要是通过开发利用机器人自主完成指定的任务,如状态演示或是实际操作。当前主要在医学专业中应用较多;其四,自然用户界面。主要是指触摸、视觉、声控的界面,通过手臂振动、身体运动或是面部表情与计算机进行交互,它有效替代了传统的鼠标和键盘,能够给以学生新的学习体验;其五,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应用于教育主要是通过计算机接受、存储、分析学习者的相关数据,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教师并作用于教学设计、测评等过程,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庞振鹏,杨坤.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资源的制作与利用[J].基础教育论坛,2017(23):51-52.
[2]秦志永,卢文青.省(市)级基础教育生态圈――应用互联网+大数据实现信息技术与基础教育深度融合的途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8):15-17.
[3]崔翔.“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环境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探析[J].学园,2017(3):120-122.
[4]姜永忠.如何助推“互联网+教育”时代打造数字化校园[J].中小学电教,2017(Z1):36-37.
[5]魏忠,何立友.大数据:开启面向未来的教育革命[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10):15-17.
作者:于涵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新闻与播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