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下的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改革
摘要:混合学习是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趋势之一,可以支持学生的有效学习,提升教学质量,因此得到国内诸多高校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师范类专业的专业公共课,对提升师范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有重要作用。对混合学习理念指导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从前期准备、实验课前的混合学习、实验课中的混合学习以及实验课后的混合学习四个阶段进行了阐述,实现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学习、课内课外的混合学习,有效提升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质量。
关键词:混合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
《现代教育技术》是国内师范类本科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在当前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育技术作为现代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一直是师范类专业学生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对培养符合时展需求的教师素质和知识结构的获取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当前国内很多高校,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很有必要对现代教育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改革做出探究。2015年地平线报告指出,混合学习将在未来1-2年内成为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趋势[1]。所以本文将对混合学习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1混合学习的概念
在教育领域,混合学习的本质思想是通过对信息传递通道的研究,根据不同问题、需求,采用不同方式解决问题,实现付出代价最小化、取得收益最大化[2]。对于混合学习本质概念的把握是合理运用混合学习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的首要前提。在国内,相较于慕课、翻转课堂来讲,混合学习并非一个新名词。国内最早提出混合学习概念的是北京师范大学的何克抗教授,此后国内多个学者对混合学习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见解,较有代表性的有:何克抗教授将“混合学习”定义为:把传统学习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黄荣怀教授则认为:混合学习可以视为基于网络环境发展起来的“新兴”教学策略。即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中需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达到深层学习的目的[3]。
2混合学习理念下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改革
2.1前期准备
2.1.1学情分析
在开展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之前,首先要对学情进行分析。主要是针对学习者特征、实验内容以及实验环境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实验教学的教学目标。教育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将担任中小学校的教师,担负着对于未来人才培养的重要责任。除了掌握本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之外,还应该具有灵活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技能,因此,《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程的开展非常必要。在开设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原理》《普通心理学》等相关课程,它们与本课程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与实践体系。
2.1.2学习内容分析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大纲中设计了五项实验内容。①传统与多媒体的实验;实验项目的任务是熟悉幻灯机、投影仪、刻录机、视频展台、扫描仪、打印机等常规教学媒体的使用以及电子白板等现代媒体的使用。;②多媒体教室与微格教学系统。该实验项目的任务是掌握多媒体教学系统、微格教学系统的使用以及怎样辅助于教学;③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像机实验。该实验项目的任务是掌握数码相机和数码摄像机的使用;④多媒体课件制作实验。该实验项目的任务是掌握课堂演示型多媒体课件设计,学会评价多媒体课件。⑤教学设计实验。该实验项目的任务是熟悉信息化教学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通过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训把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学生设计作业并参与讨论的方式进行教学。
2.1.3学习资源
混合学习的顺利开展不能缺少优质学习资源的支持。在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改革过程中,主要引入了如下优质学习资源类型:①慕课。慕课即大规模开发在线课程,是近几年在国内受到极大关注的一种优质在线课程资源。国内外均有许多知名慕课平台,国外如Coursera,edX,Udacity等,国内如中国大学MOOC、MOOC学院、学堂在线等。本课程改革主要使用的是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的慕课课程。该课程由陕西师范大学的国家级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傅钢善教授主持,课程团队由6名教授、3名副教授和6名博士组成,是学校多年来重点支持建设的一门信息化课程,集新颖内容、实用技能、先进技术和丰富资源为一体的MOOC课程;②借助校内的超星学习平台。教师除了把上课所用到的课件、教案、素材等基本的课程资源上传到课程平台,还需要把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相关的优质学习资源,无论是文本、音频、动画,还是视频、图片等类型,都可以条理地传送到超星学习平台,以供学生进行学习。另外,教师借助其他学习平台可以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开展讨论、测验、作业、抢答等互动形式。
2.2实验前混合学习
课前混合学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更顺利地开展实验教学做好铺垫。与此同时,也是学生能从实验过程中获得迁移能力的保障。教师应该做的是在课堂上对要进行的实验教学内容进行理论讲解,并且要做好评价诊断工作,判断学生在课堂上的掌握情况,并针对学生的学习现状,把相关的学习资源到学习平台上。理论课之后,学生结合教师所给出教学诊断清单,通过慕课和学习平台上的学习资源查漏补缺,并且借助混合学习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深入理解,为下一步在实验过程中的应用做好基础工作。这些理论知识对于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包括实验设备的正确使用以及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都有重要价值。例如,不要用手及坚硬物触摸投影仪的光学部件,在投影仪使用过程中,不得阻挡投影仪的进、出风口。许多学生在关闭投影机时,并没有按照操作关机,而是采用直接关闭断开电源的暴力关机。这样很容易造成投影机内部残存的热量不能及时排出,从而损害投影机的关键部件。通过课前的混合学习能最大程度地避免这类事件的发生。
2.3实验课中混合学习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中混合学习环节的指导思想是在“做中学”。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学生对传统媒体的使用、通过对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通过教学设计以及试讲的实践来习得相应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实践技能。在“做”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问题和困惑。混合学习理念指导下,解决问题和困惑的方式有3种:①借助于慕课资源。慕课中不仅有测试,而且有讨论等环节,借助慕课平台学生可以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进行讨论交流;②教师在实验课中的面授答疑,与此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学习平台上参与教师布置的任务,有问题到超星学习平台上与教师或者同学共享讨论;③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中进行小组讨论。混合学习理念指导下的实验课堂与传统实验课堂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课堂互动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做中学”理念的贯彻实施。
2.4实验课后混合学习
实验课后的混合学习最大的特征就是“开放”。教师为学生布置的任务也是尽量开放,目的是完成问题的深化探究和知识的应用迁移。知识的学习最终还是需要学生自我内化和意义建构来完成。自我反思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和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例如,在数码相机与数码摄像机实验之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开放的任务:拍摄一张校园主题照片并对自己拍摄的作品进行评价。在实验课中掌握了相机的使用只是一个前提条件。要想拍摄一张优秀的照片,这个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这就驱使学生借助混合学习方式,继续学习如何发现相机镜头中的美。拍摄到作品之后,还需要对拍摄作品进行评价,这就需要学生继续补充提升鉴赏能力方面的知识。例如在思想上应该有作者的主张和情绪,在艺术性上应该构图合理、画面简洁等。由于课时的原因,这些知识是教师在实验课上所不能细腻地讲授到的。毫无疑问,通过实验课后的混合学习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优化了实验教学效果,更加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3-8.
[2]黄荣怀,马丁,郑兰琴,等.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晏沭潍 谢永朋 齐钦 杨英歌 徐州工程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