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公众急救培训的运用
我国现行的急救医疗服务体系中,院前急救强调的是医护人员的救护活动[1],但是在现实实践中,单靠有限的急救医护人员是不够的,想要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伤残率和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现场“第一目击者”的救护至关重要[2]。但我国尚无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对公众实施培训,公众急救知识培训多为公益性培训[3],缺乏常态化、规范化及系统化。公众现场急救意识低,急救知识不足或缺失[4]。近几年,移动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2017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指出,全球互联网用户数已超34亿人,同比增长10%,互联网全球渗透率达到46%[5],数字化学习亦称网络化学习,即ElectronicLearning,迎来了创新与变革,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中,这也让急救知识培训更广泛普及、更深刻、更便捷成为可能[6]。数字化学习成功实施的关键就是数字化学习资源,包括数字视频、数字音频、多媒体软件、网站、电子邮件、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讨论、数据文件以及数据库等。本研究旨在对数字化学习资源在公众急救培训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效果与意义进行综述,为公众急救培训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1急救培训中常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及其应用现状
1.1网站平台。互联网技术日趋成熟,使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3D技术都可以通过网站呈现,网站是最早应用于公众急救培训的数字化学习资源之一。包括:①视频网站,如国外的YouTube(国内的优酷等,有大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急救知识和技能的视频,其中不乏优质、新颖的资源;②搜索引擎,如百度、必应和谷歌亦可以搜索海量的急救知识相关资源;③三是在线问答或讨论,如丁香园、百度知道和知乎等,为公众解答相关疾病的急救知识。此外,部分医院、行业机构[7]和专业协会[8⁃9]的官方网站或也有开展急救知识和技能的宣传项目。1.2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在线学习管理系统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理论基础,基于互联网的技术,用来计划、实施和估计一个具体学习进程,通过该平台学员能够学习电子化课程、参加线上考试、交流与分享学习心得等。近几年,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OOC)和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掀起了网络学习的热潮,高等院校通过设立在线学习管理平台,通过互联网向公众提供免费、专业性强的急救培训课程,如国外的Coursera、Udacity和edX,我国教育机构亦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中国大学MOOCMOOC学院(mooc.guokr.com)和学堂在线等平台,不但具备专业的视频、音频和文本资料,亦提供了测验和在线讨论区,使群众进一步深入学习急救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急救培训的知识水平。1.3手机应用程序。移动互联网蓬勃发展,手机应用程序层出不穷,其多样性、多功能性,深受公众喜爱,也为公众急救培训带来一种全新和实用的途径。包括:①教育类软件,如上述部分学习管理平台提供了手机应用程序,公众可以随时随地登录平台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②指导类软件,是当前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创新的产物,以文字、语音和动画的形式为公众实施心肺复苏提供实时指导,旨在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如国外的iRCP和iCPR等[10⁃11],而目前国内亦有开发者开发类似的应用程序[12⁃13];③社交软件,如脸书(Facebook)、推特(Twitter)、微信及其公众号平台和微博等[14⁃16],在非正式学习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促进急救知识可以在社群中的传播。1.4严肃游戏。严肃游戏是指以教授知识技巧、提供专业训练和模拟为主要内容的游戏。严肃游戏自20世纪80年代诞生以来,已经广泛应用于军事、医学、工业、教育、科研、培训等诸多领域[17]。严肃游戏在医疗卫生行业的运用主要是利用游戏来治疗各种心理障碍。信息技术的发展,如近两年出现的三维数字化(3D)、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使其也逐步被应用在公众急救培训中,如南京市急救中心在全国率先使用VR让民众体验急救技能培训[18]。由于严肃游戏可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积极性,且容易被年轻群体所接受,进一步扩大了急救培训的年龄层次。
2数字化学习资源在急救培训中的应用效果
2.1网站平台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互联网打破了信息的固有边界,网站平台对传统数字化学习资源(视频、音频和文本)进行整合,在视频辅助教学和急救知识来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价值。许加宾等[7]利用ASP.NET动态网站开发技术构建汕头市“120”急救知识网上培训平台,整合各类急救培训资源向公众普及知识,但其研究并未体现其实际效果。Murugiah等[19]对YouTube上的心肺复苏的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最后选出52个适合学习的视频,并对视频从分类、内容、结构方面进行评估,只有69%的视频显示正确的按压通气比例,而按压位置、频率和深度正确率分别为63.5%、34.6%和40.4%。但是,要提高急救培训的实际效果,仍需要线下面授培训才可提高急救培训的效果。苏运辉等[20]通过研发动画网络互动平台与面授培训相结合的形式向社区居民进行急救培训,显示网络平台能增强培训效果,缩短面授培训的学时。美国的红十字会网站接受公众报名,采用面授和网上学习课程,学员完成培训并通过考核才可获得有效期为2年的急救证书[9],而澳大利亚急救组织亦是如此[21]。因此,尽管网站平台能广泛宣传及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仍需要专业人员提供培训内容、技术支持、营运及管理,并鼓励公众积极参加线下急救面授培训,方可提高公众急救培训的实际效果。2.2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在线学习管理系统提供了一种主动的、协作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尤其广泛开放性亦成了推动急救培训改革的动力。截至2018年3月,中国大学MOOC共有6门急救相关课程,学员达35085人[22]。Moreira等[23]通过Moo⁃dle平台开展标准化急救远程培训,有组织和系统的培训可以为心搏骤停的病人提供更好的生存结果。丛小玲等[24]通过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开展急救技术共享课程的教学,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并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实际上,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开展急救相关培训或教学大部分都局限在高校教育中,开设课程的均为医学院校,具有系统化、标准化和规范化的优点,而且目前的在线学习管理系统都支持移动教学,学生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随时随地通过移动端访问课程,深受学员的喜爱和认同。但是,尽管课程面向社会大众开放,但其在公众宣传力度方面并不理想,并未深入人心。若医学院校能向公众加大推广在线课程的力度,充分发挥其社会教育和服务功能,鼓励公众参与在线课程,并能提供线下实践课程,其优势和价值显而易见、不可估量。2.3手机应用程序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由于智能手机在公众迅速普及,应用程序在急救培训和实践中的作用受到急救培训者的重视[25⁃26]。而最具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是实时指导性程序,通过语音和图片方式指导用户实施心肺复苏,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尤其是按压正确率[10⁃11,27⁃28]。Sakai等[29]比较分析了手机APP指导模式和传统电话指导模式(即实际中急救调度员指导)下心肺复苏实施的成功率,指出手机APP指导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有助于改善院外心搏骤停病人的生存率。王晓巍等[12]也开展了相关研究,指出在提高目击者胸外按压质量方面,智能手机APP能起到和调度员电话指导相同的作用,能够提升目击者实施心肺复苏的效果。2.4严肃游戏开展急救培训的效果。教育游戏近年来逐步被引入公众急救培训中,国内亦有相关严肃游戏的研究。周静[30]设计3D动漫心肺复苏教育游戏在初中生中开展急救培训,认为游戏能提高初中生对心肺复苏的兴趣,也可提高初中生心肺复苏知识与技能水平。但是,Creutzfeldt等[31]设计的一款针对心肺复苏培训的游戏,与传统培训模式进行对照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仅在自我效能感方面优于对照组。Dankbaar等[32]亦认为严肃游戏在急救培训中的应用的效果仍需考量,教育游戏的长期保留效果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严肃游戏在推广急救培训方面起到一定作用,但其实际效果仍待验证。
3急救培训应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意义与不足
把急救培训内容制作成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意义显而易见,一是将有助于急救知识在群众中更广泛、更深入地传播,让公众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急救常识和技能,进一步提高院外急救病人的生存率;二是成本效益较高且可提供更高品质的急救培训,急救培训者设计与开发急救培训学习资源,尽管前期工作量大,但是其广泛的开放性、规范性和系统性,不受区域限制进行共享,而且后期只需要进行更新和维护,一定程度上促进公众全面学习、终身学习急救知识和技能;三是提高急救培训的互动性和弹性,传统面授培训时间和地点受限,公众没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培训,而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让公众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参与急救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面授培训的不足;四是数字化学习资源有助于提高群众的急救技能实操水平,科技创新带来了变革,如指导性手机程序,可以在现实场景中提供指导性建议,直接提高了实际处理应急问题能力。当然,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急救培训中也存在局限之处,如资源审核制度、资金投入、技术支持与管理、资源开发与设计,仍是急救培训者需克服的困难。提高公众急救素养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数字化学习资源建设是推广全民参与自救互救的理念和鼓励更多人参加急救培训可行实践模式,值得广大急救培训者参考和实践。
蔡少莲 王志稳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