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护理员培训体系的研究进展
【摘要】随着近年来慢性病发病率的增高、全面二胎政策的推行及家庭照顾功能的弱化,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弱群体对辅助护理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医疗护理员(简称护理员)这个新兴职业的发展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护理员的培训体系,分析总结我国护理员培训体系的研究进展,同时借鉴国外系统、规范、完整的培训体系对我国护理员的培训提供指导。
【关键词】医疗护理员;培训体系;研究进展
1国内外医疗护理员培训体系
1.1国外护理员培训体系
(1)日本。作为世界上老年人寿命较长的国家之一,照护在日本最早兴起并逐渐被重视,目前已形成系统规范的体系。日本介护士即我国护理员,介护的对象与国内的延续护理服务对象类似,主要针对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儿童及残疾人士,介护职责涵盖生理、心理及社会需求等各方面。介护士的来源较广,包括全日制学校介护专业的毕业生、非介护专业但经过正规培训的其他专业的大学生。截至目前,日本专门的介护培训学校已发展至500所,学校配备有专职的老师、统一的教材[4],一名合格的介护士需要修习的课程不仅包括针对介护对象开展的障碍者福利论、老人福利论、社会福利援助技术、形态别介护技术娱乐活动元素法等,还包括必备的基础课程例如伦理学、法学、心理学等课程。培训时间为2~3年,修习理论、实践在内的总计1650学时,完成培训后须通过理论与操作考试并取得国家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5-6]。已经获得认证的介护士在修习完相关课程后还可以继续申请更高级别的认证。根据患者失能程度及病情严重程度分级,给予不同侧重点的照护服务,不同级别的介护士培训学时也不同[7]。(2)德国。在德国的5级护士制度中,后2级是经过短期培训后即可参加工作的护士,相当于我国的护理员。德国与日本相比,培训课程重在一般的护理操作技能,如翻身、拍背、床单位的整理等,其次是对护理员基本素养的培训,强调一些沟通技巧的掌握、仪容仪表的要求及职业道德。培训学制为1年,总学时为1600,实践课占较大的比例为1100学时,理论500学时。培训结束后由各州组织笔试、口试和操作考试[8]。(3)美国。美国的护士辅助人员(certifiednurseassistant,CNA)相当于我国的护理员,工作内容主要涉及患者的生活起居与个人卫生,主要集中在清洁照护及简单的生命体征测量。美国对护士辅助人员的准入要求较低,一般只需要4年级以上的阅读能力,修习实践100学时、理论50学时的课程,最后通过红十字会组织的相对较简单的操作考试取得证书,即可上岗工作,但是上岗后机构还需对护士辅助人员进行至少每隔12个月1次的评估,评估内容主要是实践技能及患者满意度,针对不合格者在后期会加强其薄弱环节的培训[9]。针对护理员的培训美国还开发出了独具特色的STAR体系[10],该体系主要针对学历较低、年龄偏大的护理员,展开注重实践操作技能、沟通交流和社会适应等具有普适性特点的内容,强调培训内容的实用性及与后期工作内容的有效衔接。(4)英国。作为最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政府就已经将卫生保健助理引入了卫生工作中,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即为护理辅助人员。这部分工作人员主要从事一些低级别的工作,以便注册护士有更多时间来满足患者相对高级别的需要。2016年,英国起草过关于助理护士的实习培训框架,明确指出助理护士能做和应该理解的工作内容,包括从事护理照顾、照护主要职责、沟通交流能力等8个领域[10]。英国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NVQ)对此职业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包括1~5级的课程,但没有具体时间限制,可以在数年内完成,不同级别的护理员需要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不同,拥有的责任和权利亦与层级对应,“能级对应的原则”使得英国的护理员对自身的照护权限与职责有着更明确的认知[11]。
1.2国内护理员培训体系
1.2.1培训体系
台湾的护理助手上岗前必须完成由公立或私立照护机构组织的或者劳动局规定的培训内容,一般包括50学时的理论课程及40学时的实践课程[12],上岗后主要从事技能较低及一些非临床任务导向的工作。一般由护士对上岗后的护理助手进行工作督导,主要从护理助手的技能操作、沟通能力、社会关怀等方面进行评价。然而,由于准入标准、实践机会及统一的岗前培训标准的缺乏,培训质量也大打折扣[13]。同时,由于护理员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等未进行明确的界定,使其在工作中对自己所拥有的权限和责任无明确的认知。因此,长期照护所需的护理员与完成培训后待上岗的护理员无法进行高效匹配。有学者[14]通过对149篇我国护理员培训和管理的文献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关于护理员的研究大多为与护理员相关的院内感染及职业暴露等方面,而关于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教师资质及培训考核认证的研究甚少。汪亚琼等[15]基于养老护理员核心胜任力要求构建适合养老机构的培训课程中提到,养老护理员培训知识体系包括职业态度和法律法规、老年人安全知识、生活照顾、基本救护技能、常见疾病护理、心理护理、临终护理7大培训项目,48项培训内容,基本涵盖了1名合格养老护理员产生优秀绩效的胜任力总和。我国学者朱红燕[16]在相关文献中提到建立以岗前培训、实习培训、继续教育系统培训及定期考核为主要内容的护理员教育培训体系。其中,岗前培训的内容主要包括职业素质教育、职业安全教育、护理员岗位知识教育、护理员技能基础培训、护理记录单书写5个部分。实习培训期间,经过“看”“学”“跟着干”“自己干”“顶岗”5个过渡时期。理论和实习培训结束后均需参加考试,考核合格者颁发护理员资质证书并予以留用。留用后的护理员采取边上岗边继续教育的持续培养教学模式,通过6个月的系统培训。张玲等[17]对临床护理员应对突发事件专业知识培训的方法及应用效果评价中提到应该将突发事件应对加入对护理员的培训及管理中,不断完善培训计划。石金武[18]指出,能力本位课程模式应贯穿于整个培训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效糅合淡化两者界限。周锦萍等[19]对培训护理员的效果分析中建议在护理员培训过程中采用护理员管理机构和科室联合针对薄弱点进行侧重点培训方式,将护理员技能操作培训内容与临床患者实际生活护理相结合,达到护理员生活照护技能专业化。王涌等[20]的研究中也涉及到护理员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岗前培训、上岗考核、专科再培训、教师及培训形式以及培训内容,但其岗前培训也只持续2周的时间。代敏等[21]的研究中提到,采用多媒体授课、情景模拟、动态病例模拟等培训方法后,护理员的合格率有了明显的提升。张允荷等[22]认为首先应该制定护理员工作质量标准、护理员职责、护理员服务项目等制度,并逐步编写了《护理员培训内容手册》,护理员的培训也按其内容进行。方水芹等[23]曾组织各个领域的护理专家对居家护理员管理模式进行深入探讨,借鉴企业先进培训模式,构建了家庭医生制度下居家护理员的IMPACT管理模式,即组建管理团队-界定管理对象-实施IMPACT培训。IMPACT培训模式包括6个步骤,即I(identify),确定能力培养、培训需求;M(map),定义培训目标和培训项目;P(produce),产生培训工具库;A(apply),采用先进培训技术;C(calculate),计算可衡量的结果;T(track),跟踪培训效果,找出并分析影响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对策,不断修订并持续改进培训计划。
1.2.2现状分析
宋继苏[24]的研究中提到,培训不规范已经成为这支队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他们调查发现近一半的护理员在上岗前未接受过培训教育,或者只进行过一些规章制度、一般流程的培训,间断且不规范。就连护理员管理较为规范的上海也不例外,其护理员的培训工作主要由护理员中介公司负责,由上海市护理学会委派专家使用上海市护理学会编制的《护理员上岗培训手册》展开为期2周的培训,存在着培训效率低下、培训时间不足等问题。赵军兰等[25]关于护工从业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及对策中提到应当扩大并规范有能力培训护理员的培训基地,建立强大的培训阵容,统一培训标准,明确责任,落实培训经费,确保培训工作正常进行,合理下达培训任务,督导检查培训基地工作,及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切实提高护工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引领护工培训工作健康发展。王涌等[20,26]以天津市、江苏省南京市、湖南省长沙市和重庆市作为现场调查地区,共调查三级甲等医院8家(494名护理员),二级甲等医院2家(44名护理员),合计538名护理员。其中参加过职业资格培训的护理员占31.4%,未参加过职业资格培训的护理员占68.6%。王燕等[27-28]的研究中也建议尽快制定统一的培训教材与培训大纲,明确界定护理员准入条件、工作内容与职责、考核标准等内容,同时加强专职师资队伍的培养,逐步优化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模式,开展和完善护理员职业培训和考核体系等工作。宋文娟等[29]建议建立定期复训制度,可以参照教师或护士继续教育培训制度,结合护理员日常表现,对其进行定期评价并针对薄弱环节参加专业复训,不断提升其照护能力。同时发挥行业内部协调与激励机制,加强对培训学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规划教育,组织相关讲座,并为其提供心理疏导、权益保障,激发其学习和就业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其荣誉感和职业归属感。
2发展与展望
尽管我国对护理员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都有过相关研究,但都是浅谈了一些培训内容的大纲规划,无具体实施状况,对护理员培训的时间普遍较短,且主要集中在岗前培训阶段,后期无持续的继续培训教育,此外对护理员培训体系中的培训目标、培训要素(讲师、学员、教材)都缺乏明确的界定。在培训课程体系方面,截至目前,全国尚无统一的护理员培训教材,对在岗、转岗、晋升等资格的培训及根据本岗位工作发展需要而进行的各种适应性培训远未涉及;培训讲师管理制度方面,也无明确的准入制度、资质认证及具体管理制度;关于培训效果评估体系,各培训中心都只是在培训结束后进行简单理论、操作考核,后期的相关培训效果评估体系都有待完善。日后对护理员的培训可以借鉴日本、美国等国家的经验,明确规范护理员工作的准入条件、服务内容、收费与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同时,应加快对护理员培训学校、培训教师的资质认证,规范组织培训机制,将培训课程内容进行学时制划分,完成理论和实践培训内容后进行考核,颁发职业证书。对于持证上岗后的护理员,可以安排临床督导人员对其进行工作督导与评价,针对薄弱环节进行专业复训,还可通过划分护理员等级将其工资与职业鉴定等级挂钩,激励其接受继续教育,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与照护水平。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适应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人事薪酬制度。护理员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缓解护理人力资源不足、践行优质护理服务、开展无陪病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相关部门各环节的共同努力,建立与完善护理员培训体系,以使护理员行业逐步向国家规定的行业标准靠拢,从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作者:吕丽芳 石美霞 单位: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