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的实战化培训
[摘要]目的回顾分析灾害医学救援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探索构建适应卫勤分队应对灾害的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方法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访谈、比较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对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内容进行筛选和研究。结果初步构建一套集专题理论培训模块、模拟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评估模块三位一体的灾害医学救援实战化培训模块。结论该培训模块基于某院野战医疗所实践救援经验进行构建完善,对军队卫勤分队进行普及培训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关键词]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
灾害是指对于人员及经济的损害超出地方资源范畴危机应对的危险性事件[1]。随着工业化程度的快速提升、全球气候变暖、社会矛盾加剧,各种自然与人为灾害发生日益频繁[2],灾害救援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忽视的议题。灾害医学救援既不同于单纯的院前急救,也不同于院内急诊和ICU,灾害现场必须采取切实可行、及时高效的应对行动,科学有序地开展批量伤员的检伤分类,进行紧急救治和早期处理,才能防止和减少灾害带来的影响,为患者后续的专科治疗和康复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内外的灾害医学救援体系中,发生重大灾害事件时,可利用军队医疗单位和特种救灾队的医疗资源积极投入救援[3]。和平时期,我军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任务明显增多,而卫勤分队具有医疗、防疫和心理干预等职能,参加各种灾害医学救援是检验卫勤分队保障能力的重要途径[4]。作为灾害医学救援的突击队伍,卫勤分队掌握院外现代医学救援的知识与技能至关重要。然而,我国绝大多数医务人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灾害医学教育,缺乏必要的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训练,特别是急救技能专项培训的数量和质量尤显不足[5],这必然会影响救援效果。另外,我国灾害医学虽然进入院校教育,针对在职医务人员的继续教育也在普遍开展,但大多注重灾害危急重症救治理论讲授,缺乏救援组织和救援能力系统训练的专业规范以及实战化的培训课程体系。本研究拟构建突出灾害医学救援特点的、注重卫勤分队灾害救援个人能力和团队协作的培训模块,以提高应对迫切救援任务时的救援质量。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课题组根据研究目的,遵循结构合理、优势互补以及知情同意、自愿参与的原则,选取20名专家进行访谈和咨询。专家基本情况:①年龄:<40岁3人(15.0%),40~50岁11人(55.0%),>50岁6人(30.0%);②学历:博士13人(65.0%),硕士5人(25.0%),本科2人(10.0%);③职称:正高级11人(55.0%),副高级7人(35.0%),中级2人(10.0%);④工作年限:10~20年5人(25.0%),21~30年15人(75.0%);⑤专业领域:临床医学8人(40.0%),军事学5人(25.0%),医学教育4人(20.0%),管理学3人(15.0%)。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内容的筛选
运用文献回顾、专家访谈、比较研究等方法,初步拟定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草案。①文献回顾:通过数据库检索10余年来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发展现状,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总结。②专家访谈:选择关注灾害医学救援研究并参加过汶川地震医学救援、抗击西非埃博拉疫情等任务的专家,就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构建进行访谈;③比较研究:通过前期收集整理的资料,对各院校、培训机构的灾害救援培训内容进行分析、比较。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课题组通过讨论,拟定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训模块草案,包括培训形式、专题设置、具体内容三大板块,同时对各项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1.2.2培训模块的确定
在前期形成的培训模块草案基础上,结合本院野战医疗所现行灾害救援能力培训教学计划形成咨询问卷。通过邮寄、E-mail、亲自发放问卷等方式邀请上述20位专家对模块设置进行评价及建议,并设有修改意见栏和需补充项目栏,专家可对各条目指标进行修改、补充和删减。采用Excle2010、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三大培训模块。
2研究结果
通过系统研究,课题组构建完善包括专题理论培训模块、仿真技能训练模块、综合实践评估模块三位一体的卫勤分队灾害医学救援实战化培训体系。
2.1专题理论培训模块
包括灾害医学救援组织与管理、国际灾害医学救援的启示、灾害医学救援中批量伤员救治、个人防护、灾害现场急救基本技术、批量伤员伤情评估与检伤分类、各部位创伤早期规范化救治、多发伤的救治、烧(创)伤患者早期规范化救治、中毒急救这10个培训项目。
2.2仿真技能训练模块
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现场救援技能模拟培训,包括现场搜救、自救、互救模拟培训,伤员分类救治模拟仿真培训、多场景仿真模拟转运培训;二是后方综合救治,包括烧(创)伤手术救治虚拟仿真培训、重症监护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
2.2.1灾害医学现场救援模拟培训
2.2.1.1现场搜救、自救、互救模拟培训
在灾难现场或战场背景条件下,伤员进行快速有效的搜寻、急救、后送是训练中必须解决的问题[6]。结合本院参与的“5•12”汶川地震、“4•20”芦山地震、贵州冰冻雪灾、西非抗击埃博拉等实战灾害现场作为背景模拟灾害救援现场环节,现场搜救、自救、互救培训通过声、光、电等营造弱光、狭窄空间等真实救援氛围,同时大量使用医学模型,并通过伤情化妆技巧等专业技术,模拟伤员的特殊体位和不同伤情等,通过对灾难现场仿真“伤员”的救治,突出实景化现场[7]。
2.2.1.2伤员分类救治模拟仿真培训
通过环境设定、模拟人等,并根据不同实验项目进行预编程,建立伤情数据库,或训练时临时改变高端模拟人“病理生理”指标参数。通过伤情多样性来创设伤员群流,分类“真实”场景,包括模拟信息不全、演示伤员到达分类场混乱等,仿真模拟突发伤情如气道梗阻、心跳聚停、药物中毒、生化毒剂和遭遇核事故(如核辐射、热灼伤)的医疗小组现场急救等案例,以角色扮演情境模拟实践,团队成员轮流扮演指挥者、实施者、记录者等角色对“伤者”进行救治。
2.2.1.3多场景仿真模拟转运
在常规的灾害医学救援中,伤员转运尽可能通过水、陆、空等多种交通工具实施立体后送[8]。培训时采取环形三维立体屏幕动态模拟海、陆、空自然环境的变换,采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六自由度救治舱的颠簸、晃动[7]等动态环境,高度模拟实现海、陆、空不同转运救治平台的搭建,可训练参训队员在动态环境下的烧(创)伤实战技能,并能有效提高参训人员应急反应和心理素质。
2.2.2灾害医学后方综合救治
2.2.2.1创伤手术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训
围绕灾害现场挤压伤、外伤合并感染、胸腹联合伤、骨折伤等手术救治,建立虚拟仿真创伤手术训练模块。主要应用能够模拟20多种人体生命参数的SIMMAN高端综合模拟人,结合相应伤情的软件编程和自主研发的创伤手术组件,通过时间参数、执行项目正确率、错误次数等参数,全面考查外科救治小组的创伤救治手术决策、手术技能、手术并发症处置、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
2.2.2.2重症监护救治技能虚拟仿真实验
课程设置主要针对野战状态下的后方救护医院的创伤高级生命支持(ATLS)救治技能的训练,通过应用SIMMAN综合模拟人技术,模拟20种人体生命体征变化,并且具有多种医学救援操作的感应反应,可供队员以小组形式开展心肺复苏、电除颤、气管插管等100余项高级生命支持操作技能训练。
2.3综合实践评估模块
构建理论量化考核和技能复盘式考核体系。培训后,采用通用的试题库管理软件,通过建立涵盖气道与呼吸、心脏骤停、核武器伤、化学武器伤、生物武器伤等病例的题库进行理论培训效果评估。实践评估通过计算机虚拟场景的变化,及学员采用综合处置的方式评估学习效果。如对转运培训成效的评估,通过网络化随机指令并以出题的方式,建立“魔方”式转运救治训练场景,能够仿真模拟不同工具进行转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多种情况,高度模拟灾难“现场”的多样性和伤情的复杂性,评估受训者的应变处置能力。在重症救治方面,在高端模拟人的标准化伤情软件库中建立40余种常见烧(创)伤急重症案例,通过改变模拟人的生命参数设置,仿真模拟常见非典型情况,实现灾难急救医学训练的多元素、多要素的环境和伤情变化,评估参训人员处置各种突发状况的应急反应能力。除了虚拟仿真,还通过卫勤演练,形成灾害救援完整救治链,建立技能考核体系,在实践中检验评估培训效果。
3讨论
3.1遵循“人类健康”这一明确的救援核心
世界卫生组织负责应急事务的助理总干事BruceAylward博士提出:“近期和持续的灾害―――从菲律宾的台风海燕到西非的埃博拉危机,突出表明人类健康是我们通过各部门减少灾害风险方面共同目标的核心。”培训模块的设置结合人类健康这个核心,突出国际化的救援理念、科学的救援流程,注重专业的救援技能、科学的自我防护等知识,同时提倡有效管理,提高自救、互救能力。在灾害来临时,救援人员能够提供更加切实有效的现场紧急救助,伤者在“白金10分钟”“黄金1小时”得到有效救治,从而挽救更多生命,降低伤残率和死亡率[9]。例如院前心脏骤停后,重要脏器对缺氧缺血的耐受时间极其有限(大脑4~6分钟),因此有效的现场急救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得到恰当有效的处置,则大多数患者可以抢救成功[10]。
3.2依托灾害医学救援平台确保培训实战化
本院紧跟当今医学教育发展前沿,以高质量的规范化培训课程为核心,建立整合高仿真急救模拟培训的实战化研训中心。依托实战化研训中心这一平台,通过仿真模拟突出灾害大规模伤害特点,参训的卫勤队员能够在灾害现场的模拟环境下,了解和掌握救援基本技能,利于参训队员从多方位熟练掌握救治技能,并能极大地增强心理适应性,同时也可提高队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在卫勤演练中,体现三个重要环节:灾害一线的伤员分类和早期处理、医疗后送及持续的医疗保障、后方的接诊与处置,这三个环节必须紧密衔接,互相联系[8]。这不仅培养和训练综合性专业救援人员,而且也检验设备装备标准化以及药品和物资的供应保障效能,同时增进救治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理解和配合,训练抢救小组的技术技能和团队决策、实时管理、监测、沟通与交接等非技术技能。
4展望
无论是“9•11”恐怖袭击还是“5•12”汶川大地震,都以血的教训告诉民众:人类社会正不断遭受各种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磨难[2],世界正面临着一个更为宽泛的灾害谱。本院野战医疗所作为承担国家和军队机动卫勤任务的一支重要救援力量,多次经受灾害或应急医疗救援等重大任务的历练,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本院从重大灾害抢险实战出发,设计建设并获批国家级灾害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施救环境完全按灾害现场设计,同时“超现实”地将非战争军事行动、抢险救灾等多种战术需求融会贯通,以任务牵引、问题倒逼的形式最大力度地激发受训者的想象力和应变力[11],突出以规范化的课程为核心、以骨干师资培训为重点、以课程的环节质控及评估为持续改进的依据,在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卫勤分队的功能模块组成、人员分工、信息化建设等基础上,逐步评估和改进灾害医学培训课程体系,推动我国灾害医学教育开展,培训军队卫勤分队专业化的灾害医学救援能力,培养提高灾害医学研究的优秀人才,使得灾害医学的学科建设和基础性研究工作逐步适应我国应对灾害事件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侯保龙.公民参与重大自然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问题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24-25.
[2]董谢平,沈录峰.国内外灾害医学救援现状分析[J].临床急诊杂志,2010,11(4):207-209.
[3]杨国忠,贺晶.关于我国灾害医疗救援体系的几点思考[J].医学研究杂志,2009,38(10):9-12,133.
[4]张刚,曾艳,李开荣.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建设新型机动卫勤分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9,7(5):318-319.
[5]张勘.上海全科医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前瞻[J].实用全科医学,2008,6(5):441-442.
[6]张雁灵.地震灾害批量伤员医学救援的组织与实施[J].解放军医学杂志,2012,37(1):1-5.
[7]彭雪,王丽华,马炬.“三位一体”卫勤组训室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1):1050,1087.
[8]姬军生.地震批量伤员空运后送体系的构建[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8,15(10):906-907.
[9]黄辉权.重大车祸伤院前急救的研究进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4):5-6,8.
[10]王娟,郭海涛,刘刚,等.社区医师急救技能培训工作的分析与思考[J].重庆医学,2014,43(29):3980-3981.
[11]孙东,张泽华,许建中,等.基于模拟人系统的室内人工合成训练环境在机动卫勤分队训练中的应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22(8):770-772.
[12]迟源,李俊,李红玉.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引导的灾害医学教育特色化研究[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3,33(2):191-192.
罗跃全 吴昊 罗旭 黄河清 郭继卫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医教部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