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质量论文 > KOLB体验式循环理论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KOLB体验式循环理论教学设计能力培养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12-14 03:54:00人气:430

摘要:在智慧教学环境下,以地方性本科课程“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案例,进行KOLB体验式循环模式设想建构,以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为中心,关注学生知识内在建构与能力的多维发展,打造实践性课程,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智慧教学;体验式循环;教学设计能力

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计划要求在“十三五”期间“采取切实措施建强做优教师教育,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升教师素质能力,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1]为此高等学校特别是师范类专业要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培养高素质专业化,肩负时代重任的卓越教师。然而,文件出台的背后映射正是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师范人才培养的难处,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痛处。本研究旨在发展KOL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以地方性本科课程“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案例,在智慧教学环境下,以互动式、启发式以及探究式为核心,进行循环模式设想,以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为中心,打造实践课程,实现师范课程的实践性取向,为新时代教师教育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一、KOIB体验式学习循环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Kolb全面审视了勒温、杜威以及皮亚杰等人研究,以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多种不同学科为视角,在体验式学习模式、行为研究模式和认知发展模式等研究成果基础上,在其理论著作《体验学习--让体验成为学习和发展的源泉》一书中,提出体验学习循环理论。Kolb认为,学习是在特定的物理空间中,学生以动态的认知体验与挖掘知识的内在逻辑形式,建立主体与客体的自我概念,理解所承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最深层次的循环延续过程。Kolb依据体验学习过程建立体验式学习循环模型(图1)KOIB体验式学习模型是由四个阶段构成的循环系统,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括、行动应用。该模型的关键在于适应世界的双重辩证对立之间矛盾。具有两种不同获取体验方式:感知(具体体验),领悟(抽象概括),感知与领悟之间的辩证统一需要学习者通过体验的转换才可完成。体验转化涉及到两种不同的加工方式:内涵转换(反思观察)与外延转换(行动应用)。两种不同的体验转换方式之间也存在着辩证对立的关系。[2]Kolb体验式学习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不仅有助于课堂教学模式的建构,而且指向学生人格的和谐发展。教育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心投入到外在的交往之中,在反思与实践中,触及到传统教育与网络学习所无法涉及的人格及社会性的发展领域。该循环理论不是简单的止步于学生的体验活动,而是通过学生对体验进行领悟、体察、反思,从而实现理性的升华,同时突破了个体学习的牢笼,以活动交往为方式,进行意义化的挖掘,深刻剖析问题,在思维碰撞中,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中体验循环理论模型建构

“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是一门针对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开设的教师教育必修课。该课程是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特点,目的是增强学生教育教学专业化的思维意识以及语文教学设计意识,提高学生教学设计能力。因此,本文以“语文学科教学设计”课程为应用案例,基于KOLB体验循环理论进行教学设想,在智慧教学背景下,改善学生学习体验,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如图2所示:体验式教学活动流程图将教学内容分为案例讲授、研读分享、团队设计、成果展示四个阶段的外循环,每一个阶段都引导学生经历相应的内循环,即具体体验、反思观察、抽象概念、主动实验。第一阶段教师进行案例讲授,通过启发提问、类比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具体的体验中引导学生明确任务、界定问题。第二阶段教师提供辅助支架,学生在观察、反思的过程之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内化设计结构。第三阶段学生组建团队进行教学设计建构,通过头脑风暴、分配任务、模型建构等过程,优选认知策略,设计教学方案。第四阶段学生以团队为单位进行微课制作、展示,并以线上投票、线下点评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学设计进行一轮又一轮的迭代优化。以上的阶段中,将教师讲解、学生探索、团队合作贯穿于其中,通过内外循环、层层递进,迁移性、系统化地促进学生教学设计能力提高。以下将结合课程内容对KOLB学习循环四个阶段进行阐述:

(一)具体体验具体体验是通过把感觉、思维和情绪融入到真实的环境之中,并与之相互作用进行体验,该课程中教师内容的准备应基于学生的起点以及潜在发展点,创设情境,通过学生对知识的符号认知重组,加深其意义化、社会化的认知,打破学生常规思维,勾起学生进行意义化的情绪。具体教学如下:首先教师通过对优秀语文案例分解以及类比不同文体的案例的形式,让学生了解其语文教学设计内部结构与功能,形成对相关概念宏观的初步认知。其次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优秀案例与问题案例的拆分,在互动中探究问题的根源,明确语文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基础,界定语文教学设计要素的微观问题。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拉近教材或案例与学生的距离,充分关注学生的动机、兴趣、情绪及其感受,促进学生具体体验能力的提高。

(二)观察反思观察反思是体验式循环理论最为关键的部分,也是学生建构新认知的突破点,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体验阶段形成的初步认知进行观察与反思,寻找新旧经验的交叉点,探寻其相关性。观察反思阶段作为一种突破性阶段,不仅要让学习者感知书面上的显性知识,而且更多的挖掘留存于深层、内在的缄默知识,从而更好地深化问题理解、提取问题关键、建构问题新认知。教师作为引导者辅助提供支架,学生作为主体者一方面反思教师提供案例,一方面内化教学设计结构认知。课堂上,在教师案例分解、小组拆分研讨的基础上,教师提供问题支架,在学生障碍点处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反思。例如:学情分析上如何做到不空泛、随意?教材分析上如何把握好文本的主线,不做无边的个性化解读?如何做到教学设计面向学习者?如何做到以课程观来统领教学设计?这些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显性到缄默,让学生反思问题根源,内化设计内涵,挖掘自身不足,促使学生对语文教学设计有更深层次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发展,以及反思观察能力的提高。

(三)抽象概括在抽象概括阶段中,学生不在是简单的停留于知觉层面,而是思维与理性层面的觉醒。学生在具体体验、观察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抽象,将内在的缄默性知识内化,外在的无法言传的软性技能深入。教师应遵循学生已有经验的差异性,运用头脑风暴、策略认知等方式促进学生经验的分享,然而经验分享不在是简单的1+1=2的经验积累,而是1+1≥2的经验整合、概括。[3]具体教学如下:①团队组建:以4-6人为一个团队,通过活动与交流的方式,在思想碰撞中激发个体潜能,完善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促进人际关系的改善以及沟通能力的发展。②分享经验:首先教师发挥其主导作用,以如何设计“语文教学目标”为案例,向学习者阐释设计语文教学目标的依据,以及有效语文教学目标的构成及表述,给予学生明确的目标导向。其次教师发挥其辅助作用,提供问题案例支架,让学生在多个问题案例的对比剖析中,集思广益,进行头脑风暴,共同讨论,挖掘问题要点,进行抽象概括,在“剖析-讨论-概括”中,提升自我的认知、概括能力。③模型建构:团队结合教师提供的设计模型以及核心概念、特点等,从学情、教材分析出发,联结深度归纳与概括的经验,建构教学设计模型。通过模型建构直接经验,进一步明确抽象概括的成果,并在这个过程中促使学习者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四)主动实验在智慧教学环境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不断进行深度融合,以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基础,结合人工智能设备在教育教学中具体应用。针对此课程,选取线上线下互动实验学习,检验前一阶段抽象概括成果是否合理。线上主要以微课制作为主,教师可根据学生需要、课程需要、教学需要设置可行性课程项目选题,每一位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喜好选择其一的课程项目团队。课程项目团队进行课程分析、目标确定、活动设计等形成最终的教学设计方案,并进行微课PPT制作以及录制工作。每一个课程项目团队将微课视频上传至平台,教师、学生进行线上互动投票、评价。线下主要以智慧教室应用为主,智慧教室作为一种新型智慧学习环境,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具有有形的物理空间和无形的数字空间,能够较好的满足教学过程中多元化、复杂化、人性化的需求,更适用于具有探索性、互动性、实践性的教学。在智慧教室中,课程项目汇报人将团队修改过的微课进行展示、说明,教师则利用大数据进行信息采集、数据挖掘,对学生进行跟踪、分析与诊断,并实时的调整教学进程,检验抽象概括成果是否合理。在主动实验阶段中,线上线下互动实验学习使得教学过程灵活,学生学习自主,扩展了学生学习的物理空间和数学空间,同时也促使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度学习。学生通过深度学习,促使形成主动的、积极的态度,并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与高水平认知加工的方式,将新知识与旧知识进行理解与迁移,促进知识的批判性建构,复杂问题的解决以及人际协作沟通能力的发展,同时进行深度学习将有助于师范生适应未来教师职业发展的诸多要求。[4]综上,Kolb体验式循环理论在经历了多次螺旋式上升的持续过程中,教师分解、类比案例并引导学生挖掘、理解知识所承载的意义化,剖析知识内在的本质,帮助学生将静态知识、学习状态转化成动态的意义化、挖掘知识本质化、全面逻辑联系化。Kolb体验循环理论超越纯粹符号认知,透过符号表征与逻辑形式,促使学生建构知识模型,将学生主体与客体进行意义化、批判化的深度学习,实现学生思维能力、建构能力、设计能力、团队能力的不断发展。Kolb体验式循环理论关注的是过程性评价,以学生学习的全面性、发展性、过程性作为中心,关注学生知识内在建构与能力的多维发展。在智慧教学的背景下,Kolb体验式循环理论的应用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营造适合师生、生生互交的课堂气氛,并依据大数据空间的支持,教师可选择适当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对学生进行跟踪,将跟踪的静态数据与动态数据进行结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综合考虑学生的差异性与个性化,并在学生具有相应自主能力时及时撤离。同时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深入分析,灵活整合,为展现某类案例内部结构或案例之间关联性做充分的准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建立学习共同体,积极营造学习气氛,灵活掌握智慧教室的应用与大数据的分析。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及时查看学生学习数据报告,注重评价的时效性,继续进行活动后的补救性教学。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EB/OL].(2018-02-11)[2021-03-01]

[2][石雷山,王灿明,大卫•库伯的体验学习[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10),49-50

[3]张旭东,夏薇.基于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模式构建[J].教学研究,2013:36(01),71-76

[4]汪明,“体验学习圈”理论视角下的物理概念深度学习[J].江苏教育研究,2020:9A,3-8

作者:赵天琪 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