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法教学设计实践
[摘要]议题式教学法的实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以恰当的议题为核心的强调双主体的教学方法,对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创新传统思想政治课教学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程中设计的议题为例,探索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法创设、立体式思想政治课堂的构建。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法;设计
一、思政课堂教学中运用议题式教学法的意义
1.符合新时代活化思想政治课堂的需求。
当前职业院校的学生是成长在新时代环境之下的一代人,信息化技术、设备的普及拓宽了学生信息来源,碎片化知识、东西方价值观碰撞、各种思潮交织激荡,冲击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思想政治课面临着更加复杂的挑战,而与此同时,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的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教学难度大,容易按部就班,“抬头率”低,要讲“回头率”,激发思考更具难度。议题式教学法,将教学知识点和难点转变为更贴近现实的案例、更热门的话题,从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互动模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自觉学习,提升课堂参与度和实效性,学生的获得感更强。
2.有利于营造“双主体”思政课堂生态。
“双主体”同时强调教师和学生二者的主体性,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其承担的职责是课堂的设计者和引导者,要对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内容的整合、教学目标的确立等方面进行把控;而学生的主体性则集中表现在其学习全过程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学生的过程性思考、参与讨论分享、观点创新碰撞等形式表现出来。议题式教学法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形成双方相互信赖、互动提升的良好生态。
3.有助于构建类型化课程设计。
思政课程一般而言课程内容的核心一致,课程目标的指向一致,具有较为一致的整体性课程框架。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认为,议题式教学法,议题是骨,“生成”则是灵魂。“生成”的是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实现,也是育人目标的实现。议题式课堂更强调“互动生成”的过程和形式,强调在议题探讨的过程中课堂的“生成”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够引发学生自我探究、独立思维、创新发现的能力,用自身的视角、经验、能力将新知内化为自身的知识。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议题式教学法的创设
1.议题的内容选择。
首先,议题要符合三贴近原则,即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高职院校思政课堂要依据教学目标和“三贴近”原则,提出议题,将议题生活化、具体化、事实化。其次,议题具有开放性、矛盾性、互动性。学生能够该议题开放性的发表观点,在思辨过程中,能够相互探讨形成共识,课堂氛围浓烈,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提升。第三,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议题的选择除了能够吸引学生之外,要特别强调兼具理论性和思想性。学生应当了解和掌握教学目标所要达到的知识体系,并在知识性目标的基础上,探求思维的突破,思想的形成。第四,跨学科知识能力的运用。可以通过融入和渗透历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议题,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形成整体性思维框架。
2.议题的过程设计。
(1)探讨合作化。目前的一些文献研究中存在两种声音,一种是议题式教学法注重个人思维,一种是议题式教学法需要团队协作。笔者倾向于后者。团队合作开展议题讨论实质是借鉴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协作性,议题的讨论由团队成员共同努力所取得,这样避免了单个学生自己思考时思维僵化的弊端,培养既独立思考又能在合作讨论中形成多元审视问题的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中,鉴于所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际,一个班级基本分成5-6组,每组6-8人,形成团队,尚能起到较为良好的教学效果。(2)议题表达可视化。可视化“是指人通过视觉观察并在头脑中形成客观事物的影响的过程”。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认为,“人的知觉系统对图像信息的感知、把握能力远胜于对简单的文字符号的处理”[1],简单来说,就是人们通过图表能更快、更好的记忆。团队成员形成议题观点,借助思维导图、图表、绘画等方式表达议题观点。(3)分享生动化。议题式教学法强调学生的自主思维和表达,同时注重学生的分享过程,因此,要创新信息分享形式,其创新需要教师在实践中发挥创意和想象能力,也需要教师多一份观察和思考能力。例如在上述美丽中国,共建共享的话题中,笔者采用了画廊式分享法。各团队选派一名代表站在思维导图旁,负责解说本组思维导图,其他成员按动向图自由交流学习,并在相应的思维导图旁写评价语,打星评级。这个过程中,各个团队成员不仅分享了自己团队的观点,也学习了其他团队的成果,学生们穿梭在课堂之中,氛围活跃。(3)过程可控化。议题式教学法强调过程可控,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议题的情境进行规划,需要贯彻“低起点、缓坡度、高标准、重落地”的原则[2],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理论知识逐步深化、思维能力要求逐步提升。其次,过程要有时间限定。笔者在实践过程中,以各小组讨论8-10分钟,各小组分享3分钟居多,整体能够保障学生具有较充分的时间完成议题的讨论生成。最后,每个话题的议题不宜过多。一般围绕1个核心议题开展教学。
三、构建“议题式教学法+X”立体式思政课堂
1.“X”是多种教学模式的集合。
议题式课堂并非单纯的辩论式课堂或小组合作式课堂,高质量的议题式课堂应当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以“议题式”为核心+X,形成多元教学模式,构建立体式思政课堂。X既包括微课、慕课等网络课堂形式,同时也包括社会实践、专业实践等多种实践教学模式。例如在探讨《劳动与人生价值》的话题时,笔者通过设置课前手工制作活动,布置各团队收集身边的可回收垃圾,制作一件可以出售的作品。通过现场作品展示、竞拍,回归议题,引发学生对在劳动奉献中寻找人生价值的思考。
2.“X”中的信息化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借助手机的普及应用,泛雅平台、“蓝墨云班课”“雨课堂”等各种智能教学平台被广泛开发和运用。这些信息化平台能够帮助学生实现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研讨分享、课后巩固学习,延伸了思政课堂之外的学习空间。例如:在探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话题时,设计议题:当前垃圾分类推广工作成为难点,某居民委员会为了推进这一工作进行了大量工作,可是仍有居民持反对意见,假如你是居委会主任,你如何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具有“低起点”特征的开放式议题,教师运用蓝墨云班课实现全过程的信息化控制。课前:教师将上海某小区垃圾分类实施经验视频上传到蓝墨云班课,观测学生视频观看完成度,同时在该平台完整议题情境背景和任务,学生按小组团队划分,完成《**小区牢记分类实施方案》,上传至平台;课中,学生展示方案,讨论成果在蓝墨云班课的讨论区,并完成现场网络投票评价;课后,教师在平台量化评价表,考察学生知识点习得,学生完成学习、活动记录[3]。
3.“X”中的评价方法。
议题式教学法如何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学习所得非常关键。首先应当明确教学评价是针对课程的整体效果,应当凸显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的结合。过程性评价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可以是针对议题式教学法本身,终结性评价注重对课程总体达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其次,评价方式多样化。标准化考试体系评价、量化表体系评价、信息化可视化报告系统评价等都可以成为议题式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评价方式。教师要选择合理的、合适的、合情的方式,避免评价形式大于内容。第三,评价的核心在于指向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提升教师运用议题式教学法的质量。因此,评价应体现出平等尊重、教学相长,实现师生合力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绍成,毕强.信息可视化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研究领域[J].情报科学,2004(1):13-18.
[2]李勤.议题设计的“六原则”[J]教学研究,2018(10):38―41.
[3]沈雪春.议题式教学简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2.
作者:王海燕 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