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素养下高中化学教学设计
摘要:高中化学教学设计中要注意以下三点:情境教学、实验教学、建模教学。创设真实的、接地气的情境背景,创设环环紧扣的问题境脉。教学设计中,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内容创新化,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建立模型的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新授课也适用于复习课,通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素养的思想和方法。
关键词:学科素养;情境;创新;实验;建模;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中情境教学的创设
(一)创设真实的接地气的情境背景
利用实物模型、化学史,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感知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去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A组课题“铁及其化合物”中,老师们分别创设绿萝缺铁生病、鹅卵石中的铁元素、月饼包装盒里的脱氧剂成分的研究、激光打印机墨粉中的铁元素等真实的情境背景,通过不同的情境学习相同的知识点。老师在教学设计中把握情境问题的切入点,要难度适当,起点高,落点低,深入浅出,有层次感,要有现实意义,要学生感兴趣。如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环境污染、自然灾害、前言科技、航天航空等方面,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开发的重要性,让绿色化学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根植于脑海中,深刻认识到化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化学对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性,强化社会责任感,通过这些情境问题映射出学习化学的更高层次的价值追求。
(二)创设环环紧扣的问题境脉
利用创设的情境素材设计一条问题主线,串联起各个知识点,情境问题是载体,通过问题的层层递进,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印象深刻的是李增坤老师的优课,他围绕家里一盆黄化病的绿萝讲授了“铁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他设计以下问题展开讨论:①为什么家里的绿萝叶子变黄了?上网查阅原因,知道因为缺铁引起的黄化病;②到网上购花肥治疗黄化病,研究化肥的成分是什么?学习了Fe2+、Fe3+的鉴定方法;③为什么施化肥效果不明显?通过找原因,学习了Fe2+的还原性,容易被氧化成Fe3+;④如何处理变质的化肥?学习Fe3+转化成Fe2+的方法,知道Fe3+的氧化性。他设计的一个个问题过渡自然,无缝衔接,老师娓娓道来,学生学的津津有味。依托情境问题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成为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从问题和假设出发,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情境教学紧扣教学主题,贯穿一节课的教学始终,体现正面的价值导向,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二、教学设计中实验教学的优化
(一)实验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
1.教学设计中根据实验内容的难易程度,分为以下四类:①老师独立完成的演示实验;②老师演示实验中邀请学生共同完成(老师为主,学生为副);③学生的演示实验(老师扮演好打下手的角色);④学生的分组实验活动。教学设计中写好基于学科素养下的高中化学教学设计陆瑾瑾(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江苏启东226200)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预测好实验可能的突发状况和应急措施,做好预备实验。指导学生实验时既要事无巨细,又要注意不能代替包办,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来,能对观察记录的实验信息进行加工,并获得结论。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更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2.教学设计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实验分不同时间段呈现。通常有以下四种:①课的开始,通过实验情境引入课题,设置悬念,增强学生探究物质组成、性质、变化的兴趣;②课的中途,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能依据探究目的设计并优化实验方案,发现并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③课的尾声,它能巩固化学知识,让学生懂得尊重客观事实和证据,反对伪科学;④课后实验,它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思维,强化探索研究科学的精神,养成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的精神,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敢于创新化
1.实验仪器、方法的创新设计
实验仪器不拘泥于常规仪器,可以用医用注射器、塑料瓶、吸管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来代替滴管、集气瓶、导管、锥形瓶等常见的化学仪器,拉近了学生与化学的距离,更容易理解实验原理。例如:氨气的喷泉实验,如果烧瓶中氨气不干燥,装置漏气,很容易失败,我们可以将盛放水的胶头滴管换成医用注射器注水,细长的针尖穿过橡皮塞不易漏气且能较长时间保证氨气干燥,操作简单,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还有氨气的性质实验,用两根玻璃棒分别蘸取浓盐酸、浓氨水,靠近玻璃棒,观察中间的白烟。两种物质挥发出的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污染了空气,我们不妨用直玻璃管代替玻璃棒,在玻璃管两端分别塞上蘸有浓氨水和浓盐酸的棉花球,再在两端塞上橡皮塞,可以很明显地观察到玻璃管中间的白烟,又解决了污染问题。
2.合理利用现代教学装备
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紧跟时代的步伐。一些定量实验、无法直观体现出来的数据可以借助于现代教学装备,如PH传感器(酸碱度的测定)、压强传感器(溶解气体的测定)、数据采集器、手持技术的合理使用。大数据使上课节奏紧凑、高效,帮助学生从元素和原子,分子水平认识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能从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与解决问题。创新能推动发展,通过设计、改进实验方案,对实验方案的评价预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核心素养,从实践层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为将来积极参与有关化学问题的社会决策打下基础。
三、教学设计中认知模型的建立
(一)建模在新授课中的设计
通过分析、推理等方法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建立认知模型,并能应用模型解释化学现象,揭示本质规律。在去年江苏省高中化学优质课评比中B组课题“元素周期律”中,老师们大部分通过建立认知模型进行教学。尤其突出的是瞿洋老师的优课,她的教学设计分三个层次:①数据分析初建模型。通过数据分析与推理,发现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元素主要化合价、原子半径的周期性变化规律,认识其发生周期性变化的本质原因,形成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②科学探究建立模型。通过建立模型和科学探究,了解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培养证据推断的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③运用模型深化认识。通过模型推测和解释化学现象,体会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指导意义。
(二)建模在复习课中的设计
这种建立模型的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新授课,也适用于复习课。如化学高考中常考的图形题,占分比例较重,但得分率不高,要想突破这个重难点,教师不妨在平时的教学设计中多采用建模的方法。在高三复习课上,先通过对高考题目中图形的观察,获取有关感性知识和印象,再运用分析、比较、概括、归纳、推理、建模等方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的加工和应用。通过建立认知模型,学生对陌生题目不再害怕,能够进行知识迁移,举一反三,对复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可通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学科素养的思想和方法,认识化学现象和模型之间的关系,运用多种认知模型来描述和解释物质的结构、性质和变化,预测物质及其变化的可能结果,依据物质及其变化的信息建构模型,建立解决复杂化学问题的思维框架。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除了以上几点,还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融于教学设计中,帮助学生形成未来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能力。
作者:陆瑾瑾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汇龙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