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术”并重的创新学科建设
摘要:2011年4月,新修订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将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即艺术学门类。艺术学作为新兴的学科门类,其学科体系的核心内涵大体可以归结为“学”(艺术理论)与“术”(艺术创作)两个层面。长期以来,在艺术教育领域大多存在着重“术”轻“学”,“术”强“学”弱的倾向。因此,加强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创新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路径,做到“学”“术”并重,促进艺术学门类下各一级学科的齐头并进、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学”“术”并重;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路径
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肇始于19世纪末叶,一般认为形成于20世纪初期。被称为“艺术学之父”的德国美学家康拉德•费德勒(KonradFiedler,1841-1895)认为,美学和艺术学是相互交叉但又相对独立的两个学科,因此极力主张将美学和艺术学区别开来;1906年,德国心理学家和美学家、柏林大学教授马克斯•德苏瓦尔(MaxDessoir,1867-1947)出版了《美学与一般艺术学》一书,并创办了《美学与一般艺术学》杂志,标志着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
1艺术学学科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最早将艺术学学科引入中国的是被誉为“中国艺术学之父”的宗白华先生。上世纪20年代,其从德国留学归国后任教于东南大学,并于1926-1928年间撰写了《艺术学》和《艺术学(演讲)》两个体系完备的讲稿,首次在中国提出将艺术学从美学体系中分离,并以一个独立的学科存在。自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学科体系建立伊始,艺术学便归于文学门类之下。1983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艺术学便是文学门类下四个一级学科之一。1990年10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艺术学依然作为一级学科被纳入文学门类之下。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了修订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1997)》,在艺术学一级学科下增设了艺术学二级学科,形成了两个“艺术学”并存的格局,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和运用上的混乱。2011年4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全体会议通过《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将原属文学门类的艺术学科从文学门类中独立出来,成为新的第13个学科门类。艺术学门类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和设计学(1305,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艺术学学科门类的“独立”,在我国的艺术教育领域,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性变革,是我国艺术发展历史与现实的必然选择。有学者认为,艺术学从文学门类中分离,标志着艺术学已成为与自然科学学科互补共进的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我国艺术学科发展的肯定。艺术学门类的设置对我国学科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思考。厘清和完善艺术学学科的学理建构,不断加强艺术学理论等各一级学科的建设,是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之后的当务之急和首要任务。
2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属性
在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学学科体系的核心内涵可以归结为“学”(艺术理论)与“术”(艺术创作)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艺术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产生,不管原始先民们最初的艺术创作动机是什么,但无论是中国的“百兽率舞”“葛天氏之乐”,还是西方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都证明人类在远古时期就有了艺术创作的实践活动。当这种实践活动达到了一定高度的时候,就必然出现理论上的概括和总结,中国古代的《乐记》《乐论》《文心雕龙》等都是有关艺术理论的著作。所以说,理论是实践的产物,艺术理论就是关于人类艺术实践活动的概括和总结。反之,理论产生后,势必会对艺术创作实践活动起到指导作用。一般来讲,艺术学学科的框架结构由一般艺术学和门类艺术学组成。一般艺术学大体相当于《学科目录(2011)》中的艺术学理论,而门类艺术学是指音乐、美术、戏剧、设计、舞蹈等各具体的艺术学科。我国著名美学家、哲学家马采先生曾给一般艺术学以清晰的定义:“一般艺术学的研究绝不是对戏剧、音乐等特殊艺术现象的直接的探讨,也不是对宋代绘画或顾恺之等某一时代某一作家的具体作品的解剖分析,而是以艺术一般的抽象的概念作为对象作理论的考察。”艺术学理论是依托于艺术本体,以阐释艺术的原理、批评、历史,以及美学的本质为主要内容的学理性研究。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广泛的、综合的,是以艺术的整体为主的,探讨的是艺术的普遍规律,是对艺术现象及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但是,长期以来作为一般艺术学性质的艺术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薄弱,远落后于各门类艺术学的发展,甚至混淆于各门类艺术学的“学”。不可否认的是,作为一般艺术学性质的艺术学理论,与各门类艺术学的“学”有着天然的和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甚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叉融合。各门类艺术学的“学”,如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设计学、舞蹈学等是对具体各门类艺术学的史论研究,对艺术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艺术学理论绝不是各门类艺术学“学”的总和,二者不能互相替代。门类艺术学以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丰富的人才培养成果,在我国的艺术教育领域已发展十分成熟,而且由于专业艺术院校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专业艺术从业者,在客观上造成了艺术学学科“术强学弱”局面的形成。因此,如何在不断加强“术”的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加快“学”的研究能力和水平,改变“术”强“学”弱的局面,做到“学”“术”并重应该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
3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设路径
中国的艺术学学科自建立以来,在艺术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研究成果。但是,与西方艺术学100多年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国的艺术学还比较年轻,所以也就还有比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我国进入新时代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理论创新如何引领艺术实践,艺术理论研究如何呼应艺术创作的日益繁荣,是艺术理论学科建设和发展的神圣使命。加强艺术学理论研究,从根本上来讲,应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3.1明确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学科属性,完善学理建构
客观地讲,一般艺术学或者艺术学理论,由于其脱胎的母体是美学,抑或哲学,所以其学科属性必然是跨学科的、综合的、宏观的人文学科,这一点也是其与门类艺术学的核心区别。从《学科目录(2011)》中我们可以看出,艺术学门类并没有像文学、历史学等学科门类那样,设置中国史、世界史和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等中西归属十分明确的一级学科。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艺术学理论是一个“综合体”,并不适合,起码在现阶段不适合划分出中国艺术理论或外国艺术理论等层次。以艺术的起源为例,无论是劳动说、巫术说、模仿说,还是游戏说、表现说,均是与人类最原始的或行为、或情感等因素相关。换句话说,我们无法将中国艺术的起源与整个人类艺术的起源割离开来。当然,我们并不排斥艺术学理论的“中国属性”,只是由于艺术学学科的特殊属性,在艺术学理论的某些领域,如艺术理论、艺术史等在整体上还是需要我们将之放在整个人类的艺术史论的框架之中。此外,关于艺术学理论和门类艺术学的“学”,如音乐学、美术学、舞蹈学、戏剧学、设计学等的差异,虽在内涵上相当明晰,但在实际研究中,还是存在相当的混淆。长期以来在艺术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不通一艺莫谈艺”的说法固然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其也在某种程度上对艺术学理论的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艺术学抑或说一般艺术学独特的学科属性,注定了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要高于或包含各门类艺术学的“学”。艺术学理论绝不是简单的、狭义的“艺术研究”或各门类艺术学“学”的总和,而是基于整个艺术学基础之上的综合的、宏观的人文研究。
3.2坚持理论创新,将理论创新作为艺术学理论学科建设发展的首要任务
新时代催生新理论,新理论引领新实践。总书记在党的报告中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目前,我们国家正在大力推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创新、自主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重大主题,是加快我国成为科技强国的原动力。在这一大的宏观背景下,艺术学理论的创新显然是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艺术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坚持艺术学理论创新,既要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的艺术理论,也要借鉴和学习西方艺术理论的研究方法;既要注重作为一般艺术学的艺术理论与门类艺术学的音乐、美术、设计、戏剧、舞蹈、影视等内在关联,又要注重艺术学与文学、历史学、哲学、考古学、人类学等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加强艺术的跨学科研究;既要关注中国艺术发展的最前沿,又要跟踪世界艺术发展的最新动态。
3.3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培养一批有着深厚理论功底、学术视野开阔的教师队伍,乃是当务之急
由于艺术学理论学科的特殊性,要求一个人同时精通各门类艺术学,显然是无法做到的。另一方面,是不是由于艺术学理论脱胎于美学,或者哲学,是一个有着大人文背景的综合学科,而不去要求艺术专业背景呢?答案无疑也是否定的!一个完整的艺术学理论学科队伍,理想的状态应该有两部分人组成:一是要有涵盖音乐学、美术学、戏剧学、舞蹈学、设计学等门类艺术学的史论研究学者;二是要有文学、历史学、美学、文艺学等相关背景的研究人员。这样才能达到专业互补,从而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作为门类艺术学的史论研究人员,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基础上,不断拓展研究思路,从而逐渐达到从某一单一的研究领域到上升至艺术的普遍规律。只有这样,才能避免造成此“艺术学理论”非彼“艺术学理论”的混淆局面。应该说,门类艺术学的研究人员,在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时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因为门类艺术学的“特殊规律”实际上都蕴涵在一般艺术学的“一般规律”之中,他们很容易从一点突破,进而以点带面,从“特殊规律”上升到“一般规律”。同时,有其他相关人文学科背景的研究人员,由于有着深厚的大人文学科素养和开阔的学术视野,方便他们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审视艺术学科,从而在“一般规律”中发现“特殊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深入到艺术领域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做通做精。
3.4加快艺术学理论的人才培养是艺术学学科发展的基础
在艺术学上升为门类之后如何更加均衡地发展是艺术学学科面临的重要问题,艺术学理论人才培养的薄弱将严重制约整个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因此,艺术学理论的人才培养是整个艺术学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一,对现有开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进行专业评估和整合,提高艺术类专业的入学“门槛”,特别是提高文化课成绩的录取分数线,打破长期以来存在的艺术类专业学生文化课成绩偏低所带来的文化素养低下的局面。第二,加强和完善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研究生培养是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首要途径。衡量研究生培养质量高低的唯一标准无疑是学位论文的质量,而论文的选题则是重中之重。好的艺术学理论的论文选题,必须符合艺术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即一是研究艺术的一般规律,二是对艺术的宏观的、综合的、整体的跨学科的人文学科范畴。此外,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其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均要符合艺术学理论的基本要求。第三,探讨艺术学理论本硕连读模式。和一般学科先有本科,后有研究生的人才培养机制不同的是,艺术学理论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是先有研究生层次,而没有本科专业。直到2003年,北京大学在全国率先设置了艺术学本科专业,并作为试办专业获得了批准。2011年,北京大学以自主招生的形式,招收了10名艺术学专业艺术史论专业方向的本科生,这是全国首次招收艺术学理论的本科生。2012年,教育部正式设立了艺术史论本科专业。五年来,艺术史论专业“经营惨淡”,主要原因就是那些刚从高中升入大学的学生尚不具备足够的能力来从事艺术学理论的研究,而且毕业时除了考取研究生外,基本无法对口就业。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笔者认为模仿医学专业的招生办法,探讨本硕连读的招生方式不失是一种好的办法。
4结语
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后,由于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先天不足,造成了艺术学学科整体发展的不均衡。如果不下大气力加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就会进一步加剧“学”与“术”的强弱分化。只有不断强化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加快艺术学理论的人才培养,做到艺术学学科的“学”“术”并重,才能促使艺术学这一年轻的学科门类更好、更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宗白华全集(第4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757.
[2]马采.艺术学与艺术史文集[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77:7-9.
[3]邢莉.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的解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4]黄会林.关于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构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6).
[5]高永亮.论中国艺术学科体系的内涵、外延和基本构架[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2(9).
[6]于平.艺术学:独立学科门类的学域扩张与学理建构[J].中国文化报,2011(5).
[7]陈池瑜.理论创新: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根本任务[J].艺术百家,2011(4).
[8]楚小庆.艺术理论创新的文化意义[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2).
刘振华 吉林艺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