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过去的应试教育基本已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与改进。当前我国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在积极倡导着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注重的是学生做人成才的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当前的教育中,基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研究与课程改革是一个热门的研究方向。但是在倡导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当前的教学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必须注重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中的教学的有效性。介于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导向,给出了一些提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有效教学的建议。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针对过去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在进行不断的探究与改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等相关理念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过去只看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已经得到全面的舍弃,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的本质作用和实质效果。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并具备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核心能力。总而言之,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也慢慢与社会、世界开始有了初步深入的接触。这一年纪的学生,一方面对自尊、自我实现有了新认识和要求,一方面初步接触纷繁复杂社会,对人生和未来有着深深的迷茫与无措。因此这种矛盾的状态下的初中生是亟需人生和个人价值观的指引的。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为核心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必须上好这一课,促进学生的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建立。
2.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2.1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真正学好一门学科后形成和掌握的关于此学科的核心收获,是这门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其教学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其核心素养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生活等方面。道德品质方面,学生应该具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爱国、传承中华文明,要遵守公共秩序、助人为乐、与人向善,要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健康生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正确对待自我和群体。法治观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尊法、守法、善于用法。
2.2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意义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这一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本,引导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英语、数学的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相比于智育,此课程更重视德育。而注重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有效践行道德与品质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个人品质体系和道德价值观,为其后续人生的发展奠定最为关键的核心。此外,培育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助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注重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意义重大。
3.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效教学的问题现状
3.1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过去受到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落后,无法有效实现学科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教学理念落后。部分教师无法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对课程及其教学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佳,多数仍采用老师单方面讲,学生被动听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单方向的教学模式,过分的强度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是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有很好的参与感,接受难度大,也就慢慢产生畏难心理,渐渐排斥、抵触道德与法治课程。
3.2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空洞
除了教学模式的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空洞的问题。多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教师都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一味的强制性说教,内容空洞枯燥,学生无法引起共鸣和共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等教学核心目标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范围。
4.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教学的建议
4.1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
首先,教师、学生乃至家长要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全面建立起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应该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各自的角色与职责。教师应该是主要的教学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加利用当前各种先进高效的教学工具,比如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4.2教学要联系实际,注重对于学生的实际困惑的引导
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做到以教材为基础,积极向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将教学理论和学生的实际体验联系起来。这样一来,教学不再是空洞的说教,学生能够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联合自己的实际生活体验来多方位的理解所学的内容,更容易引起共鸣,更容易接受。此外,由于现代社会获取信息渠道很多,也十分便捷。学生难免会接收到社会上各种各样的负面信息、情绪的影响,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困惑和压抑。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以及课后的生活中,教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回应和引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和思想。如此,通过正面的学科知识和内容的教授,负面情绪和感受的引导,能够立体的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培育,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5.总结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关系到学生道德品质、健康理念以及法治观念的培养与形成,意义重大。当前的教育教学,十分注重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发展。面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所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应该以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改进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并时刻做好学生负面信息和情绪的引导。如此方能切实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成效,积极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积极的价值观和正确的法治观念的培养和形成。
参考文献:
[1]孙瑞彦.浅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核心素养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9(23):215.
[2]苏慧.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有效教学探究[J].名师在线,2019(24):63-64.
作者:程树平 单位:安徽省铜陵市郊区花园初级中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