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探究论文 > 设计类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设计类专业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0-10-31 12:04:00人气:399
摘要:课题组从新时期设计类本科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出发,重新认知设计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体系,通过发挥图形设计课程的串联作用,对设计类本科专业的能力培养目标形成规律性认知,并逐步构建设计类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关键词:设计;本科;培养;图形;教学 结合设计类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而言,设计学不同于艺术学,前者介入社会、推动产业发展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更为明显,创新驱动区域经济的现实意义也在逐渐凸显。因此,如何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实现“科技+人文”或“技术+内容”的有机结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重点。而设计类专业中的“图形设计”课程,在技术上与软件操作联系紧密,在内容上与民族文化、图像符号等密不可分,具有“科技+人文”的中介性质。因此,借助“图形设计”课程的改革试验,探索在专业教学上的内容连贯性和技术递增性,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一、能力目标设定 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消除专业界限和打破课堂壁垒,有利于拓宽人才培养的口径。在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设计类专业课堂教学正走向开放性、互动性、多样性、情境性与地方性。而“图形设计”教学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正好以此形成对能力培养目标的规律性认知。可以认为,学术视野宏阔等4种能力目标在设计类专业本科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 (一)学术视野宏阔 具有宏阔的学术视野是一个专业人才应有的知识储备,也是将来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基础。设计学基于现代受众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提出“艺术与科学”“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泛设计理念,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拓展为“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远景规划。由此可见,设计人才不能局限在一个非常狭隘的专业范畴或者设计应用方向里培养,否则,将来容易在跨专业、跨界的设计需求面前手足无措。 社会的发展趋势不仅仅受到全球化的经济影响,也受到基于科技迅猛发展的技术、文化思潮的影响、制约。现代社会受众的生活方式、沟通方式、工作方式与过去有极大的改变,甚至是断崖式的改变。基于网络、基于大数据、基于信息接收终端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极大地改变着设计界的技术、业态和发展趋势,同时也对设计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全面、跨界和具备跨时空协作能力的专业要求,而不是简单的、局部的和静止的传统工作导向。不难看出,社会对设计创意概念的提取、对多维设计目标的表达呈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宏阔的学术视野和跨界的专业知识储备,这种要求是难以满足的。“图形设计”课程正好可以利用基于网络技术的“云端”海量数字化图像资源,以及基于网络训练而来的数字化、虚拟现实的设计观念,通过图形从一维(点、图标)到多维(动态图像)的递增逻辑,逐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为创新性复合型的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二)思维方法科学 从掌握造型规律和探究设计方法,到形成理论认知,以理论指导专业实践,是形成设计方法论的常规培养过程,也是专业人才可持续发展和自我成长、完善的一般模式。同时,系统地学习设计方法、原理,以设计学中“解决问题”为能力培养的核心理念,转换设计思维和创意实现的方式,才能使得学生从技能学习转变为观念更新、方法系统的掌握,转为对设计原理等方法的学习,从而达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人才培养要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传统的设计类本科人才培养,主要划分、框定在专业应用方向(如服装、动画)里,进行细化的、精细的专业技能教学,不利于培养符合未来发展所需求的,具有设计方法论认知、宏阔专业视野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也就难以满足新时代对跨界、融合和自我生长型的高层次学科人才的社会需求。只有强调设计方法、原理的掌握,实现设计学中的核心能力培养目标,才能使设计方法原理在设计学这一应用设计特色较强的学科中发挥核心指导作用,形成正确认知。虽然设计任务、设计要求和设计现象随着时展而不断变化,但设计是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学科本质不会改变,基本原理方法的真理性、指导意义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作用不会改变。因此,掌握了设计的基本方法、原理,就具备了从设计基础进入各个具体设计门类(例如服装设计、动画设计)的继续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操作技能全面 设计课题的完成,涉及概念生成、元素提炼、应用推广等多个环节。其中,除了概念是虚拟、无形的之外,有形、物化的环节都离不开图形、图像这个设计语言的参与。完全排斥图形图像语言的设计表达并不多见。因此,在设计类的基础课“图形设计”教学中,应通过元素提炼、单元重复和复现推演等关键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对设计实现中的单元提炼和重复推演两大核心表现手法进行反复操练,使他们基本掌握应对不同设计任务、课题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尤为重要的是,经过系列训练之后,学生对在什么阶段进行借鉴原型的创新,什么阶段进行原型目标的嬗变,以及朝什么方向转换、变化等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知。 如此一来,围绕设计学操作技能的培养目标,利用“图形设计”课程组织软件操作技能的学习与强化,很有必要。因此,应以“图形设计”课程学习为契机,进行图形图像处理、矢量排版、书籍设计等不同计算机软件的学习,围绕专业所需要的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对其中最具有支撑作用的核心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梳理学科逻辑和构建学科的能力体系。 (四)管理营销务实 设计学人才目标的培养不应仅仅局限在设计能力上,设计管理和相关营销也是不容忽略的内容。因为除了对设计目标的精准定位和具备设计能力的有力支撑之外,设计过程中的科学、高效和专业化管理,也是设计项目得以高质量完成的根本保证。特别是在网络化生存语境下,与时俱进的设计理念、管理和方法,以及基于5G通讯时代的营销、沟通方式、技术等,都是设计新技术、新业态下的保障条件。二、目标实现途径 在完成了对能力培养目标的认知与设定之后,就应该对相关资源进行整合,积极探索目标实现的各种方法、途径,探索设计类本科人才的创新培养模式。例如,以现有教学资源为保障条件,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以能力培养为教学目标,以具体设计项目为抓手,将设计研究、设计实践与设计教育紧密结合在一起,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逐步实现培养学生宏阔学术视野等目标。 (一)依托依托“图形设计”课程,开展通识教育实验 以具备宏阔学术视野为培养目标,从设计学人才的创新、创造特性出发,选择中外设计历史、设计美学、传统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核心课程,从设计学视角进行解读、阐述。特别是要形成对中外设计发展脉络的清晰勾画,对关键时期的人物、事件和风格流派进行细致讲解,避免学生碎片化知识的产生,力求体系化、模型化的知识架构,提高教师学科理论化阐释和趋势化判断的学术水平。 此能力目标的训练,首先要在史论内容的讲授中强调图腾形象和地方文化符号的设计支撑作用与传播价值,对广西大石铲、花山岩画元素在文化主题设计和文化产业中应用模式进行深入剖析,强调思维方法和设计元素对项目创意表现的主导作用。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史论能力板块的通识课程,形成设计类本科中的服装、动画、产品、史论等教学资源、平台相互镶嵌、共同支撑的局面,磨合设计类专业最需要和最核心的能力培养课程模块,并逐渐构建能支撑设计类教学的跨专业、跨平台的通识课程体系。 由此可见,继续加大设计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舆论宣传力度,开展以通识教育为主题的学术推广研讨活动,分层次、分批次地逐步提高教学团队的理论认知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教育技术能力,进行基于网络技术和内容需求的通识教育,开展不同范围、不同专业的协作尝试,持续推动设计通识教育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发展。同时,经常性地组织“图形设计”教学的研讨活动,推进各项改革向纵深发展。另外,还要强化高校设计教师的通识教学意识,继续深入探讨设计类本科教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强化通识教育意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剖析图形设计过程剖析图形设计过程,掌握设计方法原理 如果说内容是设计主题在意蕴表达上的保证,那么,设计思维方法就是在设计主题上的技术支撑和呈现方式。相对于绘画图像,设计图像更需要以设计的语言来表达。经过提炼的图像元素更有利于主题的表达和受众的接收,而提炼的方式方法就涉及设计基本方法、原理的运用。除了提炼与推演外,格式塔心理学、表现与抽象、同构、简约与繁缛、节奏与韵律、认知与审美等一系列的设计方法、原理,都为设计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支持。 因此,应以创新性复合型的专业能力培养为导向,以设计类本科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为中心,重新认定设计学大类专业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构建全新的学科逻辑和课程体系,明确“设计史论”模块(理论认知部分,如中外设计史)、“设计思维方法”模块(方法论部分,如创意+设计美学、心理学)、“表现技能”模块(软件操作部分,如AdobePhotoshop为主的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方案呈现”模块(作品部分,如静态摄影、动态视频,虚拟交互+实物3D/服装生产工艺等)之间的递进关系,构建设计学专业从“概念生成”到“方案呈现”环节中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体系,并围绕能力培养要求架构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例如,在1~2年级完成上述核心模块学习,具备设计学应有的创意思维方法和方案呈现技能之后,学生再细分进入视觉传达、服装、动画、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等设计专业方向深造,结合各专业方向特殊表现技能进行项目实践和概念设计,继续贴合细化专业方向要求,提升专业能力,并顺势攀升为能力全面、方向技能突出的创新性复合型专业人才。 (三)细分阶段目标细分阶段目标,提高软件操作能力 软件操作是设计从业人员把设计方案直观表现的能力,是设计人员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因为再好的设计创意,也必须最终落实到直观的设计方案、图纸之上,以便于与委托客户进行汇报、沟通。与此同时,设计方案也是项目后期执行的主要依据和标准。基于以上设计实际,培养设计学专业学生具备设计元素、一定版面、三维空间和时空氛围等4方面的方案表现能力和软件操作技能。 设计元素的提炼,是设计方案后续得以保质保量进行的核心部分。设计元素的优化和提纯,相当于酿酒中的基酒,为勾兑成不同度数、不同口味的酒的产品,提供了非常可靠的保证。作为视觉形象和推广应用的设计元素,LOGO和象征图形是视觉识别系统设计中的基础设计要素,是其他应用得以推演、生发的“元”要素。首先,把基础元素进行提纯和完善主要是通过AdobePho⁃toshop和CorelDraw两个软件实现。其次,满足在一定版面内插画、进行元素编排需求的,是Illustrator等矢量软件。再次,三维空间塑造的任务,主要由3D建模类和“犀牛”等物品渲染软件组合来完成。最后,多个场景、时空因素糅杂的设计表现,主要由视频编辑软件AdobePremiere形成虚拟仿真类设计,由AdobeInDesign完成物化的、直观的书籍设计部分。以上述软件操作能力为核心,增减其他相关软件学习内容,就能形成适合不同设计方向所需要的操作能力培养方案。 (四)打造教研平台打造教研平台,增强网络营销意识 当下,人们已经形成了基于网络、基于信息接收终端(手机)的生活、工作方式。因此,“图形设计”课程应该着眼于现实和应用需求的实际,结合网络营销的发展趋势,在教学中穿插网络营销的案例,以增强设计类专业学生的网络沟通和推介意识、能力。 通过核心通识课程的专业教学,强化“设计思维方法、设计美学素质、多维表现技能和项目创新实践”的设计能力培养,弱化应用学科方向,激发学生不断自我生长的潜能和不断探究、不断完善的学习能力,逐渐完善以跨界、融合和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无界”课堂教学模式。围绕教学主体,强化教学科研对专业教学的支撑作用,以“图形设计”课程教学为探索样本,不断完善,将“无界”课堂教学平台拓展到社会服务领域,以社会服务能力、要求来检验、倒逼教学目标的修正、完善。 有鉴于此,在能力培养目标的指引下,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专业开展了专项教学探究。例如,搭建了面向东盟的服务平台,将社会实践项目与设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相结合,师生团队相继完成了“中国-东盟国家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中国-东盟国际电影节”等国内外重大文化艺术或交流活动的视觉形象设计。我们将通过社会服务项目提升团队创作实践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将项目实操与人才培养相结合,协同创新,凸显了设计专业通识教育发展的示范效应,并通过微信推送的网络传播方式,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三、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设计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必须与时俱进。我们强调以一些核心课程为抓手,剖析案例,总结规律,转换思路,探索新的人才路径,力争在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等多方面取得良好成绩。只有抓住设计学专业细分、知识交叉、涉及面广和技术性强等专业特点,探索“无界”课堂的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才能以能力培养为目标,以目标配置资源,以资源定制教学方式,构建以现代教学技术为支撑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当然,培养学生掌握设计方法、认知设计规律、注重设计创新和探索设计思维的综合能力,是专业教学不应忽略的。参考文献: [1]林有能,叶金宝.审美文化:从形而上研究到范畴拓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1. [2]周博.现代设计伦理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9. [3]翁剑青.形式与意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4]王辉.建筑美学形与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8. 作者:谭有进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