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教学探究论文 > “互联网+”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究

“互联网+”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探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1-06-25 00:24:00人气:432
【摘要】互联网的发展,其自身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互联网思维模式在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传统的建筑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应积极的渗入“互联网+”理念,确保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的稳定发展。鉴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基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关键词】基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教学 基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不只是通过计算机来进行一些简单的演示,其是将网络技术与课程教学有效额融合在一起。在互联网理念与体系下,完善教学机制,改善教学方式,更新教学手段,链接社会资源的新平台。1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内容滞后 当前部分高校的传统理念根深蒂固,对教学材料没有进行创新,一般还按照建筑物的六大构造组成部分(基础、墙、楼地层、楼梯、屋顶、门窗)来划分和组织课程内容的。降低了课堂的效率,无法让学生及时学习到重点知识,另外,强调教师在选择教学建筑设计材料时,在难易度的设置上要把握好度,如果难度较高,学生不太容易吸收,结合教学的实际,来设置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材料,除了在教学材料的设置上,可以针对性的为学生来研究设计相应的问题,并将其放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之间积极的讨论与交流,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拓展能力,确保学生可以积极的接收到新学的知识内容,在丰富教学资料的基础上,提高了学生课堂的效率[1]。 1.2教学方式不完善 基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相比与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有很大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老师为主导,没有响应新课改体制政策的要求,没有落实到位,没有向现代教学改变,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不强,没有建立起师生之间的情感纽带,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老师也没有完全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指导较少。在教学方式上教师的理念就无法跟得上新时代的发展,没有做到与时俱进,教学方式缺乏创新,无法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阻碍了学生的发展[2]。 1.3缺乏实践 建筑设计教学要求实践性较强一些,部分高校在研究建筑设计教学这一块时,将其划分到了理论知识中,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以理论知识为主,讲授实践内容较少,实践的课程都进行了理论知识教授,无法为学生提供现场生产实践的教学和现场参观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建筑设计的详细步骤、施工图中的设计图实现”等内容无法形成直观认识[3]。 1.4缺乏高素质的建筑设计师资团队 目前高素质的建筑设计教育教学人才较少,其在校的教师的学历性与专业性偏低,专业理论知识与互联网技能都有待提高,对互联网思维理念认识不到位,限制了“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开展,很多教师还依旧存在着传统的思维,不了解互联网知识以及传播的特点,无法有效的更好的为学生创建互联网建筑设计教育环境,不能以互联网的方式与同学进行互动交流,高校对教室人才的投入力度不够好,无法合理的利用人才资源,不利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的有序进行[4]。2基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策略 2.1教学链接社会 “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了教学模式,明确了课程的主要内容,将“互联网+”与城市需求、环境需求、建筑需求以及人群需求快速的进行相连,链接社会资源,教学课题逐渐明确。改变传统的设计模式,应积极的通过建筑、规划、景观等,对学生进行共同指导。专业老师应该随时沟通交流,共同研究与完成教学课题,能够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学生可以完成课程设计图纸向从场地需求出发的转变。教师还应实时的督导学生进行自主或者小组的形式进行调查,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演技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所出现的问题,使得学生对当前建筑与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以及形态等有重新的认识,利于学生学习[5]。 2.2平台与连接 传统的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式存在片面性与盲目性,老师与同学只是单线沟通,通过观察图纸或模型的角度来检测学生的设计能力与图纸表达能力。基于互联网思维下,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为学生创建平台,然后根据学生个人的选题方向采取相应的教学资源链接,并且应不断的完善教学资源,积极的引导学生合理的运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积极的培养学生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用互联网思维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6]。 2.3把握社会需求 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中的空间是社会需求的重要领域,空间功能可以反映出社会需求的动向。当前,大部分建筑设计、城乡规划设计都是通过对社会的研究与人们的需求开展的。在“互联网+”思维下,建筑设计教学的目标是锻炼学生能力可以满足社会需求,熟练掌握专业,并且能够有效的运用在实践中。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支出,教师与学生应明确教学课程目标、教学要求以及教学方法等,将学生进行分组,合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纵观当前社会的空间、环境以及人们生活需求等,去选择与研究课题,并进行师生之间交流,并以学生的图纸、讲解多媒体的形式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讨论。 2.4创新教学理念 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理念,基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室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教学情况,来深入研究与有效教学,不断的创新教学理念,响应新课改政策的要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并不是全程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而是由教师进行引导进行的。教学是灵活的,不是一成不变,学生根据兴趣与需求以及学习程度来选择课题。教学模式中需要注重学生的设计专业水平,必须加强学生的基础性的实践技能,在专业教学课程中,应积极开展专业的建筑设计教学、由专业的教师讲授,而不只是普通的老师来授课,最大化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 2.5提高建筑教学老师的专业素质 基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备教学经验,而且应具备互联网思维,理论性与实践性能力都应达到要求,从某一种程度上来说,教师扮演着双重角色,因此学校需要增强师资力量,更好的完成基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的目标。目前,建筑设计课程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师资队伍建设力不够,需要对老师加强培训,或者积极的引进高素质的教师,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教师人才,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应用能力,更好的使得“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有序开展。 2.6设计服务社会 教师必须具备设计服务社会这一理念,才能够更好的进行教学,为学生贯彻这一思想,才能够更好的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来服务社会,提高学生对社会需求的提取能力,确保建筑设计能够满足社会需求将需求与建筑设计有效的结合起来,并不断的优化建筑设计,最大限度的提高社会需求的满意度,完善社会服务职能。学生通过不断的研究,拓展自身的视角来更好的进行设计,从而创造出有价值的建筑设计作品。比如,有研究城市游戏竞技空间的,有研究校园交通空间的组成的,有研究互联网停车流动性功能的,有研究流浪动物收容站的等等。在互联网思维下,建筑设计是以服务社会为目标的。3结语 互联网技术渗透于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之中,基于“互联网+”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顺应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培养了学生专业技能,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为培养高素质的建筑设计人才做好准备工作,促进建筑设计课程的教学可持续发展。课题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互联网+’视域下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与研究”(ZD18119)。参考文献 [1]梅清,孙维,邓贵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应用―――以“建筑平法结构识图”为例[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86~88. [2]毛惠.基于微信平台的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差异化研究[J].门窗,2017(9):137. [3]裴元生.互联网家装背景下的建筑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美术大观,2017(9):134~135. [4]崔晓明.高职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微课的设计策略[J].中国科技投资,2018(3):362. [5]丁沃沃,张雷,曹颖.计算机与互联网在建筑设计教学中的运用[J].建筑学报,2000(2):38~39. [6]王宇平.微课在高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建筑设计软件教学为例[J].江西建材,2015(18):249. 孙佳 孙t 1.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 2.龙翔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