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实现途径研究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等,对我国北方高校冰雪文化建设实现途径进行研究,提出校园冰雪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要求,需要向更高层面发展;以文化为底蕴,积极培养大学生冰雪文化素养和能力;校园应加强与校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冰雪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学校应该积极走向社会,在交流实践中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园冰雪文化等,旨在提升校园文化层次,促进学生多渠道全面发展,更好地实现全民健身、终身体育这一目标。
[关键词]高校体育;冰雪体育文化;冰雪运动
1校园冰雪体育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高校冰雪体育文化是以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以冰雪项目教学、冰雪运动竞赛、冰雪社团活动、冰雪文化学习与交流等为主要形式,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刘滨、李博等研究认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高校冰雪体育文化可以理解为大学冰雪体育存在方式的总和[3]。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过程中,向学生传授的并非单一的体育文化,而是诸多具有内在关联的冰雪体育文化各要素[4]。校园冰雪文化主要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大类,其构成要素由七个层面的内容组成,且各有表现形式和特点。校园冰雪文化自身的完整性和体系性。其中,物质文化是基础保障,非物质文化是基础保障下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1.1突出地域文化的独特性
符合地域及民俗特点,突出地方特色,才是真正的文化建设。以往我们多犯盲目引进的错误,片面追求“高、全、新”,不仅使外来的运动形式扎不下根,甚至连传统的东西也丢掉了,这是得不偿失的。冰雪文化建设水平不仅仅由物质水平决定,非物质层面的因素也起重要作用。只有坚持冰雪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才能丰富体育文化内涵,从而更广泛地促进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1.2突破运行模式的局限性
以往人们往往称大学为“象牙塔”,认为其与外界有着明显的隔离。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校园运作模式已不适应现实。体育活动有自身独特的感染力和号召力,是人们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不难想象,以体育活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校园冰雪文化如果关闭了交流的大门,会是一种什么情形。学校虽然有场地、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但对于新兴的体育产业来说,高校校园是一块极大的蛋糕,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校园文化商业化运作是西方发达国家积累下来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就政策层面来讲,国家也在逐渐加大支持力度。当前我们要做的是,在保持校园文化完整性的同时,适当进行商业化运作。不要过度商业化,以免迷失自身,这才是明智的选择。
1.3拓宽建设渠道,实现资源共享,突破物质的局限性
资源主要表现在场地、设备、课程及师资等方面。以黑龙江省为例,由于受资金限制,目前许多高校在冰雪课程资源上表现出不足。为了保证校园冰雪文化顺利建设,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为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资源共享主要内容是以网络为载体,几所学校共建、共享课程教学内容,同时根据自身条件,共享场地及设备,提高场地、设备的利用率。
1.4尊重传统,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继承性和长期性
在冰雪文化建设的同时,要处理好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文化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在重视传统文化继承的同时,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学习和引进新形式、新内容,进而推动文化发展。事实上,我国北方有很多传统冬季运动形式得到了很好的保持和开展,如:冰钓、冰球、雪上爬犁、冰尜、冰雕、雪雕等;后来引入的速滑、花样滑冰、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等,也在我国扎了根,并且多数项目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冰雪文化建设的成功范例。
2校园冰雪文化实现途径构建与前瞻
2.1教学活动实现课程共建共享
教学是实现校园冰雪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学者对高校冰雪课程情况进行了专门的研究[5],结果显示,无论黑龙江还是吉林,其高校冰雪教学活动还是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主要表现为场地资源不足、课程内容单一和师资力量不够。多数学校仅仅能开设滑冰教学内容,只有屈指可数的几所学校(包括体育院校)拥有自己的滑雪场地,滑雪运动普及尚需时日。就冰雪课时计划而言,普通高校每班每年仅有8学时上课时间(包括考核),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加上期末、寒假、冰期等因素的影响,现有的课时资源成了稀缺品,远远不能满足需要。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通讯技术,组织和鼓励高水平教师进行网课建设,进而实现教材共享、师资共享、课程共享。在场地资源方面,可以采取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在普及滑冰的同时根据学生需要进行滑雪教学。在场地资源利用方面,可采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与校相结合、个人与学校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解决资金瓶颈,实现资源共享,达到冰雪文化共建的目的。
2.2训练与竞赛活动
“体育强国”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冰雪运动又是“体育强国”的重要组成内容。建设冰雪运动强国的前提和保障,是要拥有足够质量和数量的冰雪人口,这显然是冰雪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较高水平的训练与较高活跃程度的竞赛,能促进冰雪文化的普及和发展,需要得到重视及足够的支持。训练是竞赛的基础,竞赛是文化展示的一个重要窗口。基于起步晚、重视程度不足等原因,北方高校尚未形成一个较为活跃、成熟的竞赛交流体制。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这个目标的实现显然是可以预期的。
2.3文化知识与技能交流
知识交流和技能交流是冰雪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之一。交流的形式不应局限在校内和课内,还应该扩展到校外和课外中,尤其要善于运用网络进行沟通和交流。其中,主动性是交流的驱动力,可以从培养学生的冰雪兴趣入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意识,进而完成个人的知识积累,提升运动技能水平。
2.4课外体育活动与社团活动
课外体育活动是教学活动的补充,社团活动则是课外体育活动的一种集中表现形式。二者均体现出一定程度上的自主化和自由化,并且都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相比而言,社团活动在制度保障方面更具灵活性。社团活动并不局限在校内,校与校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均存在着不同形式的社团活动,活动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活力。校园冰雪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使之更好地融入社会。因此,学生参加社团组织,是一种提前的锻炼和体验。所以,积极、健康的课外体育活动和社团活动,是实现校园冰雪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2.5冰雪艺术
冰雪体育主要展示的是历史文化、运动能力、人文精神和健康水平,艺术也是冰雪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以哈尔滨为例,经过多年的积淀,如今哈尔滨已经建设成为我国著名的冰雪之城,其冰雪节已成为该市冰雪文化的一张靓丽的名片和品牌。艺术来自民间、扎根基层,高校将冰雪艺术纳入冰雪文化建设范畴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学校可以组织“冰雪文化月”等类似活动,以体育竞赛为主,以冰雪艺术为辅,能丰富活动内容,为学生带来独特的冰雪作品享受,进而达到陶冶情操、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目的。
3结语
进行丰富多彩的校园冰雪文化建设,是我们的生活需要,也是时代的要求。我们要解除思想禁锢,善于利用新技术、新形式,革新理念,抓住历史机遇,使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走向一个新的台阶。校园冰雪文化建设符合时代发展需要,需要向更高层面积极发展。以文化为底蕴,积极培养大学生冰雪文化素养和能力,是改善我国冰雪人口质量的重要途径。高校不能关门发展,应主动加强与校外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冰雪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冰雪文化建设要求校园积极走向社会,在不断的交流实践中丰富建设内涵和拓宽建设形式,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强.城市体育文化之我见[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57-60.
[2]孙宏伟.高校冰雪运动教学模式的理性思考[J].冰雪运动,2007(2):68-69,86.
[3]刘滨.高校冰雪体育文化的建设[J].冰雪运动,2011(3):80-83.
[4]李博.冰雪体育文化在北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特点与作用[J].冰雪运动,2009(6):62-65.
[5]白翠瑾.我国普通高校冰雪体育课程开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16(1):35-38,46.
作者:周祖旭 赵萌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
旅游文化论文 公共文化论文 人文素养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茶文化论文 校园文化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体育文化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动漫产业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寝室文化论文 宿舍文化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书籍设计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价值取向论文 民族音乐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 核心价值观 工匠精神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