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开放教育论文 > 大学教育改革思考(8篇)

大学教育改革思考(8篇) 

日期:2019-11-14 11:31:44人气:1438

第一篇:高校大学生美学教育改革问题分析

摘要:美学作为一门基础选修课程不仅在文学专业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同时也是一门艰难而深奥的社会科学。讨论如何改革美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可以使美学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人格、提升艺术素养和审美情趣,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美学;教育改革 方法

美学不仅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关键的基础课程,更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由于社会环境和形势的变化,如今社会软文化环境下价值判断、审美观念的不平衡,实用主义知识观的大力推行,用实用来衡量所学习的知识,使得美学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也为美学教学设置了难题。要想解决这种矛盾,就需要美学教育开拓眼界,用包容的胸怀,辩证的态度来面对社会形势的多元化发展,推行教学改革。

1分析当前高校美学教学的状况

1.1教材大多数注重说明原理,教师讲课偏向理性思考

即使美学拥有自己的特点,但美学是基于哲学的基础产生的事实,使美学理论的表达更加的理性与辩证,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也会更多的运用哲学方法传授知识。教材的内容,会引导老师更加倾向于美学原理的解说与分析。老师上课以教材内容为主,结合现如今的各种审美现象,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美学的积极性。经过调查问卷的研究可以发现,学生认为老师讲课更偏向原理的讲述,同时也对上课过程中的审美欣赏等环节更加感兴趣。所以,教师要因材施教,掌握学生的特点结合实践,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1.2学生自身知识积累不够

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发现,学生缺少对艺术作品基本知识的认识,不太注重积累。调查显示,75%的学生之前没有阅读过与美学有关的艺术类书籍,这表明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缺少自主学习和自我培养的积极性。审美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学生审美兴趣的培养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不光需要老师的努力,学生也要不断的完善自我。部分学生也承认可能由于自身的原因,在学习美学后审美能力并没有很大的提高。此外,美学教育的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如授课方式过于传统,师生之间的互动性较低,学生在活动环节的参与程度也不够。

1.3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过去的美学教育模式着重强调美学课程知识的思维性、系统性、逻辑性和理论性,教学方式也很简单,主要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所以教学成果并不理想,大多数学生反应在学习的过程中‘听不懂’、‘不理解’”。高等教育的对象一般是大学生,即使大学和高中在现在的教育体系之下是两个完全不相连的教育体系,可对于美学课程来讲,大多数设置在大二下学期或是大三,就不存在学生还需要适应大学教育的问题了。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不仅不会引起学生学习美学的兴趣,相反的还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一些教师和课程失去耐心,从而没有了主动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课本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美学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兴趣。

2高职院校美学教育改革的方式

高职院校的美学教学应当以始终关注学生的发展为核心,创建有特色的教学系统。

2.1坚持“以人为本”的美学教育目标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取法其下,则无得乎矣。”虽然当前社会价值观文化语境和高等教育日趋功利化,把教育的长远目标“人”变为短期目标“人材”,但是,教师应当以教育为主,时刻铭记教育的真正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美学作为一门具有特色的人文学科,集合了人们对美的研究与深思,是我们的理性去试图把握感性世界而做出努力的状态。美学除了要给学生教授艺术知识,还要带给学生关于审美的思考与启示,在学习中引导学生理解“对于人生、对于生命、于对存在、对于文化的理论思考”,这样才符合美学教育的本质。

2.2择优选材,合理取舍

择优选择满足各种专业、层次学生所需要的美学材料。如今有很多美学教材的版本,无法确定那一套适合高职院校,更无法精确到各个专业。所以,美学教师要灵活的运用,打破教材都一样的局面,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特征,有目的选择教材,不被现有的教材所束缚,敢于突破教材,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选择性的传授给学生。比如对我国当代艺术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状况,就可以引入教学过程中,运用美学的原理进行解说,使学生们认识生活中正确的美。同时,对于教学内容的安排,也需要用科学来加以论证,强化管理,减少教学过程中的随意化现象。可以组织教师共同编写教学大纲,进行小组分工,专题讨论等,来实现课程体系的科学严谨,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

2.3增加教学内容,加强学生审美能力的锻炼

现今,教学内容开展的前提就是将教材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设定。而然作为教师,不能只传授教材的内容,既要讲教材,还要讲一些相关的课外知识来丰富学生们的视野。可以以教材为基础,不断的向外拓展,尽量多的去涉及关于美学各个方面的问题,给学生带来新的思路去分析问题;使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运用科技展示艺术的多种形态,使学生陶冶情操,同时也增加了课程容量;在课程中适度的加入艺术欣赏,有利于学生提高对美学的兴趣,能够使思辨的理论讲解更加的灵活与丰富多彩;增加课堂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例如,每节课抽出十分钟专门给学生,让他们探讨与美学有关的问题或是讲述自己的美学体验,教师给予讲评――这不光能增强学生学习美学的自主性与积极性,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审美表达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转换上课的场地,从室内转到室外,在大自然中,学生更能感受艺术、人生、社会、自然等多重世界的美,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4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成果

美学教育需要结合教学对象的特征,进行各个方面的创新与改革。这要求教师必须改变古老的理论填鸭教学模式,更多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技术可以展示更多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色,给美学教育提供了更宽泛的空间,灵活的运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情景教学。生活中的城市园林、艺术体育活动、人文景观等都会对学生认识、了解和体验美有重要的作用,将美学的课堂拓展到大自然与生活中,既能丰富学生的审美知识,又嫩而过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效果,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欣赏美、学习美和创造美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师也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等形式,来解决美学教学过程中所偶遇到的问题。总而言之,美学是基于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而出现、形成、发展的学科。所以,高职院校的美学教学不仅要考虑高职学生作为审美主体的体征,也要考虑实际存在的审美客体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莫付欢.非主流文化影响下高校美学教学改革探析[J].柳州师专学报,2011

[2]黄世权.泛美学时代的美学教学思考[J].安徽文学,2008

作者:贺梦雪 单位:长沙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大学生思政教育改革分析

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展开,不仅能够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水平,而且还能够为维系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稳定的纽带作用,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网络媒体的作用也在不断的显现。本文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其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希望能够为网络媒体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提供一些切实的建议。

关键词: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网络媒体的出现,不仅改变了以往人们传播信息的方式和认识世界的方式,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行为、人际交往以及自我思维模式的深刻改变。同时,由于网络媒体具有着便捷性、应用性、多样化、大数字等等特点,因此,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教学思路。

1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1对网络媒体教学方式的忽视

从目前现有的高校教学方式来看,较多的高校对于使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频率不高。借助网络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提高思想政治的教学效果。然而,在很多学校中,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教学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要方式。另外在很多高校的教学体系中,并不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媒体教学途径,表现出对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的方式不积极,甚至忽视了网络媒体环境的存在。

1.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

在某些已经开设和使用网络媒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学校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并没有太多的创新,基本上还是沿用了传统教学中的内容,因此会显得较为枯燥,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媒体的多样化和丰富性等特征,并不能成为一个教学亮点,反而是被淹没在这种枯燥的教学内容中。

1.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有待改进

在很多高校中,即使是采用了较为先进的网络媒体教学的方式,在教学机制上,缺乏一定的引导和监管。首先,在很多通过网络媒体开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中,主要方式是通过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如果没有教师的及时监督会出现很多不自觉的行为,这样不仅不能发挥出网络媒体的教学作用,反而会让很多学生受到网络上各种各样信息的侵蚀。另外,在使用网络媒体进行教学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缺少监管,不能及时的通过传统的或者是技术的手段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思维进行引导,从而带来学生学习方向的错误。

1.4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存在不足

1.4.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认识层面存在偏差提起网络,老师就会想起网络的坏处和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而对网络的积极方面重视程度不够,而且在实践中会用一些网络的反面事例来对学生进行教育,久而久之,网络在他们心中就是不好的象征,随之慢慢排斥并且偏离网络的轨道。这种排斥心理不仅会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而且也会在无形中设置大学生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障碍。

1.4.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知识层面存在欠缺有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还没有赶上时代的步伐,对网络了解甚少,网络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欠缺,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有效利用网络的优势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以至于呈现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因此这些思想政治教育者还不能有效地利用网络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效果。

2网络媒体教学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方法分析

2.1建立并完善专门网站,净化网络信息

2.1.1开发主题教育网站教育的作用还是集中在对于人与世界的认知产生的巨大影响,因此要想切实地发挥网络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作用,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方法,目的明确、方法得当非常重要。针对这方面,可以建立相关的主题教育网站,在网站上选择丰富多样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学习,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阅读和学习习惯,而且还能够打开学生的知识面,弘扬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旋律意识。

2.1.2构建专门的交流平台首先,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交流各自的观点。这样,教师可以随时地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因材施教,学生间也可以互相影响,思想的传播力度大大加强。其次,通过建立班级留言板、班级同学录、班级QQ群等单向静态模式或在线留言双向动态模式讨论有关班级和团支部工作,从而解决大学生分散性难以集中讨论班级问题的困境。此外,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思想政治教育公众信号,每天发布一些最新的消息,这会对学生产生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影响。

2.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2.2.1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首先,通过网络媒体技术的使用,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在这种学习热情的助推下,学生学习的教学质量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其次,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配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上和网下互动配合,在网上能够了解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新学术动态和实事动态,在线下,能够通过教学的作用将这种了解内化成知识,两者之间的补充和互动,能够切实有效地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知识的吸收和传播。

2.2.2与校园文化活动相依托学校可以在网上开设一些辩论赛、论文赛,这对大学生的思想迸发有巨大作用。这样就可以形成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活动互为依托、互相支持的良性机制,在这同时,重点开展道德建设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环保节约意识教育,开展向“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学习活动,另外还要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巩固思想基础。

2.3改进教师队伍的素质建设

2.3.1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改革创新在很多学校中,由于教学编制等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在教学中往往会认为当老师只需要轻松教课就行了,对于老师在教学中素质的要求并不会很高,这些素质包括对于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意识、教师自主学习的意识、教师教学创新的意识等。针对以上情况,可以通过对教师队伍素质的改善来进行实现。通过选取高素质的、年轻的、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教师进入到教学队伍中来,加强教师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认知,提高这些教师对于网络媒体使用频率和理念的转变。

2.3.2对原有的教师进行培训除了上文说到的引进新锐的老师之外,还有一种方法能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媒体的教学起到正面作用,那就是定期地对原有的教师队伍进行网络媒体的相关课程进行学习,然后定期地举行一些讲座会,让他们联合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来尝试结合网络媒体的教学思维来进行教学,从而改变以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于网络媒体使用较少或者使用不当的现象。

2.3.3要加强考核机制建立奖惩制度,对政工队伍的思想状况、工作情况、业务能力进行定期的考核,对那些有贡献的教师进行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而对没有责任心或出现重大教学事故的教师进行批评。

3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品行进行教育的重要途径,实现对大学生正确、鲜明的政治思想培养是国家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工作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媒体的教学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融入高科技网络媒体之中,就一定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牟照英.网络环境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职业教育,2011

[2]孙其昂.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原理[M].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3]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王瑜.“网络狂欢”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解读[J].集美学报,2013,14.

[5]邢爽.试析高校辅导员如何利用网络媒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亚太教育,2016,07.

作者:贺杏妹 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辅导员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每一位社会个体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所有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理念的核心所在。本文从文化传统的视角来探讨高校的思想政教育改革,重视对学生的思政教育。积极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深化改革教育内容和形式,重视对教育方法的改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教育自信。

关键词:文化传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化改革。尤其在高等院校范围的思政教育,更是引发学术界与教育学者的深刻反思。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高校的思想政治所取得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这对于国民教育事业的建设而言影响深远。分析其原因,其中之一就是没有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文化的高度进行传播,没有彰显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实现育人的特点。在当前的新常态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应该积极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思考和探索实践。

一、积极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

当前,社会的发展已经步入了新的时代。信息化的进程加快,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重视意识形态的发展。人类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增多,从而使得自身在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时更有选择性。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模式下始终以教师为主体,由教师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整体了解后归纳整理出必要的体系结构,开始向学生展开知识灌输。课程教育的目的也仅在于能够获得对知识的多重积累,并没有针对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和发展需求来确定课程内容,也不会特别地重视学生的教育情感和学习态度。这样的模式导致学生成为了绑架式的学习,知识掌握转化为内在能力的程度较弱,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学习相当被动。事实上,个体在掌握知识时,应该以自身的价值取向和文化思维等作为自己的参考基础因素,从而根据基础因素去理解外在事物,进而完成知识接受。因此,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首先,强化学生和教师的角色定位。高校学生具有鲜明特点,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已经融入了更多的理性判断,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不光成为受教育的群体,而是应该转换角色,发挥评价教育机制并不断完善教育内容的作用。在思政教育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平等互信的基础上,教师应该摒弃传统教育模式中的灌输者和裁决者的角色定位,成为能与学生共同交流互动共生的引导者角色。其次,巩固学生的成功信念。思政教育的发展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需要在教育中尊重学生,注重引导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教师也要相应地做出不同层次的教育评价标准,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实现教育目标,体现自我价值,赢得学习阶段的成功。第三,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文化自觉性。对于服务学生的理念要清晰,要自觉审视思想政治教育,充实学生的高校文化建设。通过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自觉提高学生群体和教师自身的思想素质,增强文化情感。

二、深化改革教育内容和形式

文化传播的基础在于具备完善的文化内容,在当前时代下,文化内容必然是需要更能体现民众的日常生活,更能反映生活的实际状态,只有这样的内容在经过传播后,才能得到更多民众的认可。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是应该被积极传播的文化内容,因此要想获得足够多的受众群体,必然需要加强对内容的强化。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了众多研究者的探索成果,理论性较强,这样的内容使得高校的学生因无法准确把握变得毫无兴趣可言。人们往往只对能够与自己生活紧密相关的信息感兴趣,因此,要想重新让高校学生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学习状况提供更有价值的文化资源,从而收获学生的认同,引起共鸣,进而才会让学生在接受教育中有了一定的价值认同。首先重视生活实际。教师开讲后,需要加强理论与实际内容的结合,对书本知识要不断地加入当前的社会现象来予以佐证和分析,学生能够在这样的讲课中认清社会风气,也更有兴趣接受其中的理论内容。教师从备课阶段起,就应该不断地对社会热点新闻、民生难点等进行收集和整理,通过课程阐述,加深了学生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学生的热情高涨利于保持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例证应生动有趣。无论是中学阶段还是大学阶段,思想政治课不受学生重视的原因主要在于理论晦涩,理解费力。教师如能通过鲜活生活的感性材料加强对理论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下正确理解概念,在深厚兴趣中增强思政认知感。第三,合理利用正反案例。思政教育中的很多原理都具有一定的哲学性,教师引导学生能够通过正反两面的不同层面思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来体验和认识,获得对原理概念的直接判断。

三、重视对教育方法的改进

文化的传播不光体现在向外输出扩张的过程,而且也表现为个体对于文化的判断选择和理解吸收的过程,传播具有双向性。在文化传播过程中,有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第一是文化传播者的权威性,第二是传播后的文化是否具有感染性,第三是传播的媒介是否获得认可。因此,文化传播者要首先完善解决这些影响因素,全面掌握传播内容,保持与受众的良好沟通,区别出正确的易于让受众掌握的传播方式,才能让受众表现出足够的兴趣,获得共鸣。从这个意义上讲,传播的方式对传播力的影响起直接作用。观察现阶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仍然有很多地区采用的“满堂灌”的方式,这样学生被动接受的强制性教育并不能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不但方式单调,而且忽视学生的情感态度,无法正确遵循文化传播的客观规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然消磨。应该正确地改进教育方式,积极改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首先,重视学生群体的情感体验。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固然重视知识传授,但从课程教学目标而言更重视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确保学生能够拥有对价值与规范的认同和接受。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必然建立个人情感与理性认知的统一,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重视学生群体的情感体验,使师生之间的情感产生意识与行动上的交流融和。其次,加强多媒体教学。信息时代下教师的教学活动更应该保持先进性。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求,充分运用多媒体资源来展开教学。多媒体具有丰富理论形象、直观表现理论结构、增强感染力等特点,能够在积极营造的学习氛围中加强理论与情感的碰撞交融,实现教学目标。第三,深化教学实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于心,需要学生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外化于行,去主动了解并服务社会,增强学习的主动性。第四,拓展信息传媒手段。现阶段,教师可以使用各种交流软件建立交流群,增加师生互动的良好环境。同时利用电子邮件、QQ等网络平台获取更多资讯,积极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在娱乐中潜移默化得到思想政治教育。

四、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的教育自信

研究表明,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的自身文化素质、个人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如果自身的素质较差,则文化传播的效果等同于零。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在学生心中能够拥有正面光辉的形象对于理论学习而意义举足轻重。如果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没有自信,讲到若干社会现象时底气不足,刻意回避社会消极现象,只会让自己的权威性降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需要提高自信和自觉性刻不容缓。首先,坚持拥护党的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教师要保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坚定信仰,正确理论内涵,认真履行规范。一旦自身都存有疑虑,没有理论激情的存在,就不会以真情实感去进行知识传播,学生们只会否定和怀疑,教学效果自然较为糟糕。其次,理论与实践结合大胆创新。教师为人师表,首要的是重视言行操守。任何事情的出发点就应该是自己的身体力行,起到标杆和榜样作用。第三,积极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中很多理论学生都会拿来与自己的所学所感做对比,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师应该在这样的对比过程中,帮助解决学生深层理论困惑,帮助学生构建坚实的人生信念。

五、结束语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视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课程开发和探索,可以通过文化传播的理论加以深化改革。只有认真的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确定正常的师生关系,深化教育的内容,改进教育方法,提升教师自信和自觉,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新突破。

参考文献:

[1]张菡.浅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J].法制与社会,2010(7)

[2]齐卫平.基于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反思[J].思想理论教育(上半月综合版),2012(1)

[3]李萌.浅谈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0)

作者:韩一 单位:河南理工大学

第四篇: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初探

摘要:就业能力是学生的根本能力,大学计算机教学教师认真研究存在的问题,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改革,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就业视角;大学计算机;问题;改革

就业能力是学生的根本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立足学科和学生实际,围绕社会发展和就业发展需要,做好理论教学和实践应用能力培养,强化他们的职业素养和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就业视角下大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不能立足学生基础差异,教数学模式单一。

现在的高校大学生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学生来自不同的区域和家庭,对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应用有着不同的基础。有些学生来自偏远落后地区,只是慕名而学;有些学生来自发达地区,平时应用计算机非常多,而且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硬件和软件操作,甚至在这方面已经表现明显的优势。这就要求计算机教学不能实行一刀切的模式,不能确定统一的标准,选择同样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提出相同的要求。但是,很多时候,高校计算机教学不能兼顾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异,不能做到因材施教,不能实行分层次教学。基础较弱的学生感到学习目标不能完成,实践操作很有难度;基础较好的学生感到教学知识过于简单,没有提高价值和挑战性。

(二)教材内容缺乏创新,应试教育形式突出。

计算机发展非常迅速,硬件创新和提升速度不断加快,软件更新不断提速,创新应用发展迅猛。而高校计算机教材编写明显滞后,很多教材选编以后更新较慢,不能市场变化和技术创新,学生所学知识相对滞后,很多的内容已经不再应用,不少软件版本较为落后。教师没有能够结合积极发展和科技创新,及时更新和补充最新内容,教学实际无法与社会发展相接轨,学生应用能力与市场需要相脱节。工作以后还要重新适应,积极学习,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期,才能适合工作需要,满足岗位要求。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体制存在明显的应试教育影子,不能从市场出发,培养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教育学生更多是为了考证,而是真正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很多学生能够考计算机等级证,但不能够处理常规问题,更不能处理各种新问题,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三)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考核体系不够完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目标和设计只有在学生那里得到落实才是有效教学。计算机教学的核心是让学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能够学会各种应用操作,能够适应新时期不断发展创新的应用需求。现在很多大学计算机教学都是教师的主导,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安排亦步亦趋,教师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互动,学生不能更为主动的学习探究。对学生的考核不能结合学生的实际,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无法从过程做好引导,也就不能保证教学结果。考核与评价是对学生的最好引导。但是,高校计算机教学不能结合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无法围绕就业发展进行综合考核与评价,不能让学生更好地锻炼综合能力,也就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二、就业视角下的大学计算机教育改革创新途径分析

(一)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理念,积极改革和优化教育模式。

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应该与市场相结合,与时代同步,不断创新教育模式,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围绕就业和创业发展开展教育创新改革。大学人才培养必须从现实出发,服务社会发展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要围绕学生的就业发展需要,其根本是社会发展变化需要,是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就是满足了社会发展需求。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高校计算机教育要从学生就业发展需要出发,服务学生就业和发展,让学生能够顺利就业,能够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以此来成就他们美好的未来。为此,大学计算机教育需要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做好课程优化设置,强化实践应用能力训练。

课程设置是保障人才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学生就业竞争的关键因素。大学计算机教学以就业为目标,就要不断优化课程设置,调整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比例,让学生掌握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强化他们的应用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很多大学计算机教学一方面是缺乏实践教学,理论过多,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应用操作能力。计算机是一门应用型学科,实践能力是根本能力,工作需要的就是他们对各种应用软件的应用就、维护和开发能力,需要强化实践教学课程。另一方面,在做好校训室实践课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去实习锻炼,真正深入企业和用人单位,能够在实际应用中培养他们的最为实用的技能,缩短学校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距离,让学生能够保持与市场发展的零距离,确保学生毕业就能适应工作需要,站在工作岗位就能解决各种问题。

(三)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创新教学编写更新。

教师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外在因素,教师的人才培养理念、教学思想、指导方式、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能力。教师需要具有强烈的就业发展理念,以就业为指导,开展学科教育和人才培养实践,不断提升的实践指导能力能力,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确保他们学到真正的能力,能够胜任未来的工作,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引进高素质教师的同时,做好现有教师的综合培训,促进他们做好思想转变和观念更新,提升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指导能力。做好教材的选编工作,不断更新教材体系,选用最新适应社会发展的优质教材,并在教学中及时补充最新的教学资源,确保教学与科技发展同步,学校实践和时代接轨,以最新最为实用的教材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保障他们的就业竞争力。总之,大学教师不断更新教学思想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改革,突出学生应用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更好地就业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更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满足社会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要求,也实现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笑铭.高校计算机教育的现状与对策分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10.

[2]陈辉金.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与实践[J].科技视界,2016,21.

作者:熊必成

第五篇:大学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摘要】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主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修养、专业素养、身心素质四个层面,尤其针对当前高校重智轻德、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硬性割裂等问题为突破口,将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机结合。

【关键词】大学;素质;教育;变革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素质教育开始进入国人视野,与之相关联的素质教育也逐渐在高校推广开来。大学素质教育定位于文化素质培养基础上,并结合教育改革得到深入实施。在这一过程中,高校教育改革的力度与改革范围与素质教育建立起千丝万缕的联系,成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一、素质教育理念发生深刻变革

上世纪九零年代中期,素质教育理念地不断深入,促进了教育改革的推进速度,教育领域对于素质教育的内涵、能力培养、知识结构等内容进行探讨,逐渐形成教育共识:高素质的人才需要在知识、技能、思想道德方面实现和谐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将素质教育成果转化为实践动力。大学在传授知识、造就人才的同时,还需要懂得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干扰,这些都是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需要重视的问题。在高校素质教育中,主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修养、专业素养、身心素质四个层面,尤其针对当前高校重智轻德、人文教育与学科教育硬性割裂等问题为突破口,将教育改革与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有机结合。近来,不少大学相继建立“通识选修”科目,这是素质教育实践化的一个具体佐证。还有不少高校提出了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概念。这一变化标志着素质教育与教育改革界限进一步被模糊,两者之间的融合程度不断加深。素质教育的内涵不断被丰富,其立意更为深远。在时间路径的选择中,不但涵盖了校内外课程的交叉渗透,同时也推动了教育模式发生巨变。以往高校培养专才的育人思路已经明显改变,对于综合素质培养给予了高度重视。

二、素质教育促进了课程体系改革的深化

通识教育的开展是大学教育改革的重头戏,同时也是素质教育落地的重要体现。不少高校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已经改变了以往“以量为先”的通识教育评价标准,进而呈现“质量双优”的教育改革模式。专才教育向多领域、适用性教育模式的转变,使学生具备了更有弹性的选择空间,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需求进行课程选择,同时也能够积累更多学分。以往通识教育的开展往往注重形式,教学质量、课程结构等方面普遍存在低端化弊端,难以发挥其应用作用。近年来,不少大学着力教育改革实践,在通选课基础上遴选出“核心课程”。还有不少高校建立起专门针对素质教育成绩监督考核的委员会,从专业角度对课程设计进行量化评价,以此作为提高素质教育成果的实践途径。通过高校多方协调,通识选修课程逐渐走向精品化发展路线,学生在更加系统的学习环境下强化了自身综合素质。

三、素质教育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叶澜教授曾指出,教育系统的构建与发展以功能选择为先导,其后才结构形成。这一观点阐明了教育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只有明确教育目的,才能以此为基础调整教育内容,建立教育制度,并组织相关的教育实践。由于国内高校在人才培养中注重专业领域界限的划分,因此在高素质人才培养中,无论从课程建设还是教学目标的选择上,都与素质教育需求有一定的距离,尤其是教学模式、制度保障方面更显示出其弱势与不足。专科院系始终是大学教育的主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不具备学科归属的素质教育,难免会处于尴尬境地。针对这一问题,就需要从大学教育改革层面提升素质教育的地位,从而引发教育制度的根本性变革。事实上,大学院系不仅仅是单纯的行政级别划分,同时更是衔接专业教育、实现学科融合的重要途径。不同学科的人员通过院系这一组织建立起联系,从而使学科界壁垒进一步加剧。这就需要大学院校在教育体系上进行深入改革,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着力构建素质教育大课堂,改变以往片面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在教学模式、教学行为以及教育评价机制中逐步与素质教育接轨,从教育改革的局部层面转变为全局变革,以此促进素质教育地深入开展。

四、结语

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从表面来看主要体现在课程改革方面,但实质上是大学教育的综合改革,是对当前高校教育目标的客观审视和重新定位。素质教育推进了大学教育的实质性变革,而大学教改尤为素质教育的深入提供了良好的助力,两者之间产生的交互关系,带动了大学教育体制、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实践途径的多重变革,为未来高校人才培养拓展出更有价值的可行途径。

作者:廉岚枫 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防化学院

第六篇: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思路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而职业高校得发展则需要抓住这一机遇,开展“双创”教育。目前,我国的职业院校在“双创”教育上还存在教育理念落后、任职教师水平不高、设置课程内容单一和保障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职业高校的“双创”教育理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开展校企合作才能最终促进职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创新创业 职业高校 教育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政治经济竞争越发激烈,而竞争的背后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与转型,创新创业型的人才则成为竞争力的核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中国的发展的重要战略,并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创业创新的风潮。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民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然而,另一方面,就业形式也越来越严峻。为了缓解就业形式的紧张,需要更多的求职者成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课提。同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学生在生源综合素质、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相对薄弱,求职时学历层次上处于劣势。但是,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相对更好,在工作岗位上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同普通高校相比,职业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办学规模和办学经验相对不足。因此,在加强职业高校学生技能教育的基础上加强“双创”教育,成为职业高校的一个重要目标要求。

一、职业高校“双创”教育的重要意义

1.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通普通高校学生相比,职业高校学生在专业性和实践性上更为有优势。在整个职业高校的学生培养环节,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行社会实践,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从人才培养的角度,职业高校学生在沟通交流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他们更具备就业的社会性素质。这也为职业高校学生在毕业后进行创新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发挥职业院校的优势,加大职业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在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谋求更好的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2.开辟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路径。近年来,普通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因此,也削弱了职业高校教育的独特优势[2]。职业院校的生源和办学资金来源和普通高校不同,面对普通高校不断扩大招生的局势,职业院校的教育改革迫在眉睫。要想继续发挥职业院校的独特教育优势,培养符合社会需要人才,则应该在重视实践教学的基础上逐渐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力度。

3.缓解高校就业压力。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过去那种主要依靠劳动密集方式进行生产和管理的企业模式将很难继续维持,随之而来的就是下岗和就业问题。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个人专业知识和综合能力,在就业求职时更具有竞争力。另一方面,提高职业高校毕业生创业比例,不仅解决了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吸纳更多的毕业生进入到创业的企业中去,进一步解决就业问题。从而通过“双创”教育拓宽职业高校毕业生实现个人价值的渠道。

4.符合国家经济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全球的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高,高度集中化的企业因其自身的体制限制,不再是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而分散型的中小企业相对大型企业,其工作生产效率更高,成本更加低廉,在生存和发展中更加适应竞争越来与激烈的市场经济。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开放,中国企业面临的是全球化的竞争,产品的生命周期则会越来越短,社会经济也越来越需要灵活的中小型创新企业。

二、职业高校“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相对落后,重视程度不足。发达的欧美国家通过30多年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深入到中小学的教育体系中。中国普通高校“双创”教育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而中国职业院校的“双创”教育则刚刚起步,在就业困难的大环境下,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创业教育为目前的主流,但这种方式却容易造成学生在就业后后劲不足,企业发展缺少战略目标。“双创”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程,需要院校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职业院校在以就业为目标的“双创”教育下,通过就业培训等方式将“双创”教育功利性的变为就业教育,会直接导致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甚至是止步不前。

2.任职教师专业水平欠缺。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不仅有良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有创新创业方面的实际经历和经验。从目前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来看,主要分为三类:(1)从事企业管理学科的专任教师;(2)从事学生就业指导的教师;(3)其他专业类教师。这三类教师都具备很好的教学经验,但缺少实际的创新创业经验。在“双创”教育上会造成严重的社会敏感性和实用性的短板。

3.相关课程设置内容单一,实践性程度不高。“双创”教育课程是综合性的,涉及到创业法规、财务知识、市场营销、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知识,这些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更要要进行实践应用训练。而对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则需要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多方面的实践活动。而目前职业高校的“双创”教育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在实践方面较为欠缺。

4.保障体系不完善。高质量的“双创”教育需要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践应用活动,而活动的顺利进则需要完善的保障体系。而目前职业高校的“双创”教育不管是在学校层面、实习企业层面、政府层面上的保障体系都不够完善。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只有在各个层面上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双创”教育的硬件和软件方面得到良好的保障,才能最终使职业高校的“双创”教育顺利的展开和发展。

三、职业高校“双创”教育改革思路

1.进行“双创”教育体系改革,转变“双创”教育的理念。对“双创”教育体系进行优化和整合,突出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1]。适当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性教学的环节。提高“双创”教育在职业高校教育的地位,将“双创”教育引入常规课程。通过将“双创”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结合,针对性的培养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同时,职业高校也要树立“双创”教育是一项长期教育、全面教育的观念。“双创”教育作为一个新兴的教育方向,在发展和推广过程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但是,随着国家加大对职业高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国家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政策,职业高校应当适当的抓住机遇,发挥自身的职业教育优势,更好地发展。

2.加强校内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校内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校内教师参加创新创业教育的继续教育,选送优秀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和企业进行挂职锻炼,鼓励教师到企业或机关进行社会实践。对有条件的教师允许其进行创业实践;另一方面,要引进社会优秀师资力量,聘请社会上有企业管理经验或创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到校任职,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3.开拓校企合作新模式。建立职业高校和企业的长期合作,让学生参加到真实企业的运行过程中去,切身的体验一个企业的生产、管理等各个环节。学生将校内学到理论知识,到企业的生产一线进行锻炼。一方面,增加对学生行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强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

参考文献:

[1]赵兰杰,吕晓鑫.高职院校“双创型”人才培养策略.《教育与职业》:2010(30):89-90

[2]王燕.高职高专“双创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分析.《边疆经济与文化》:2016(2):91-93

[3]朱晓东,朱亚宾.我国大学生“双创”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思路.《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2,25(3):55-57

[4]王晓冬.职业院校学生创业素质培养策略研究.《苏州大学》:2009

[5]蒋本立.高职双创型人才培养方案.《文学教育:下》:2016(6)

[6]李宁宁,曹於亮.“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的追因与反思――基于苏南地区4所高职院校的调查数据.《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

作者:赵珊珊 郄旭 单位: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第七篇:双语教学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摘要:高校双语教学对高校教育带来了直接影响,是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是推动教育的重要措施。本文以双语教学在高校的英语学习中应用为基础,论述了双语教学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就如何进一步开展双语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双语教学;高校教育;教育改革;作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日益频繁的对外交流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发现,我国高等院校的学生对英语的实际应用能力不足。学生在高校教育中,受到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很难得到提高。双语教学通过在基础和专业课中的实施,能让学生通过课上教学练习,提高学生参与国际交流的综合应用能力,对促进我国教育接轨世界有着重要作用。

1双语教学在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1.1双语教学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高效实施双语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更加国际化的教育环境,突破了传统教育水平,有利于学生接触最先进的科技知识。通过学校采用的最新的优秀原文教材和双语教学,能让最新的研究成果进入到课堂,增进学生对领先研究成果和前沿课题的了解与认知,同时,选用教材的多样性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领会发达国家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双语教学会给学生提供更加真实与具体的英语学习体验,对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有着极大的帮助。

1.2双语教学对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具有推进作用

秉承“科教兴国”的办学理念,在我国进行教育改革的过程中,为减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借鉴西方优秀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我国一直对中、西教育进行对照研究。但我国教育工作者对国外教育情况接触不深,缺少对外国教育的理解与认知,在进行教育改革过程中难以避免盲目性与空洞性。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的教学工作者,难免会受到倾向性思维定式的误导,双语教学的开展会对这一现状产生积极影响。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自己首先要深入理解教材内容与教学思想,能够把握西方先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手段,减少盲目性与空洞性。双语教学是中西方教育的交汇,深入理解西方教学手段与内容,为我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了解国际教育发展水平的机会,让他们能适应国际教育的变化形式,从而进一步体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推进高校教育改革的进程。

1.3双语教学为学生提升外语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机会

双语教育的主体与对象是学生,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生都有着被动学、交流困难、应用能力差的缺点,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然的英语交流平台,尽可能的模拟一个类似母语学习的语言学习环境[3]。高校中的双语教学就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在双语教学环境中,通过规范的英语语言与风格以及相应的多媒体材料,为学生在读、写、用各个层面都得到了更加宽广的练习空间,极大的提高了学生基础学科和专业英语的应用能力,对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有着重要影响。

2高校开展双语教学的方法措施

2.1提高对双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完善课程设置

在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双语教学的产生与发展符合我国高校的实际情况,在推进双语教学时,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双语教学在培养复合型高校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从发展的角度看待双语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教学模式特点,做好长远规划,实现双语教学模式的持续发展[4]。对不同的类型与教学层次的高校,双语教学不能只在规划设计层面,还要加大教材的引进、课程的建设、教学的研究等方面的资金与精力的投入;尽快建立一个完整的双语教学体系,在完善的理论体系上搭建一个适合本校学生交流学习英语的平台。在课程设置上,要加强与专业课的结合,让学生多层次的学习应用英语,起到真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

2.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目前双语教学推进的中面临对的最大问题是缺少兼具较高英语水平和熟练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师。高校双语教学的教师们,不仅在数量上有着较大的不足,在教学水平上也有所欠缺,如:授课艺术、专业精神、专业课水平等。高校要结合现有的教师数量与专业水平,采取适当措施,如:出国参观交流、邀请专业水平较高的别校教学专家进行讲座等,同时,应该在培训过程中选拔外语水平较高或有长期出国经历的教师组成骨干小组,加大对师资的培训力度,设立专项学习经费,为老师们提供充足的学习机会。在课堂建设上,老师应尽量多的使用流利标准的英语进行授课,确保参课的学生能够参与理解,学校应为学生开展各种丰富的相关英语活动,如英语演讲、英文歌曲比赛等;还可以通过邀请校内留学生参与英语沙龙等活动,让学生能尽可能近距离的体验英语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关注度,自发的提升自身英语水平和应用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双语教学对我国教学模式和学生英语水平都有着重要作用,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应重视双语教学的应用与探究,通过现有教育情况作出更加适合中国高校的双语教学模式,推动我国教育改革进程,发挥双语教学的最佳教学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卓利.试论双语教学在我国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成功(教育),2015(34)

[2]张秀娟.内蒙古农业大学双语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3]殷彦.N大学双语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作者:张淼 单位:大连财经学院

第八篇:大学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考

摘要:在社会需求提升、信息更迭迅速、行业竞争激烈的新形势下,分析了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突出问题,以“科学、实干、竞争、交流”为理念,从专业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设置等方面提出了园林专业教育改革的思路及建议。

关键词:新形势下;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教育改革;思考

园林专业是21世纪的朝阳专业,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美丽中国和中国梦的重要路径。[1]当前的园林早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范围,而是包含设计学(含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市政工程学等)、工程技术、生态学、地理学、植物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学、艺术、美学、文学等人文科学两大类为一体的多领域交叉融合,对社会和时代发展十分敏感的学科,学科教育一直面临着各种变革和挑战。[2]园林学科具有突出的时代性、新潮性和引领性,新形势下的园林学科会随着当代社会科技、信息、文化、审美以及人们的需求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新疆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文化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社会对高素质的园林建设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塔里木大学是新疆南疆唯一开设园林专业的高等学府,专业从2002年开始招生,现有在校本科生154名。专业秉承“扎根南疆,服务新疆”的办学宗旨,以及“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留得住”的能力培养目标,目前在生源、就业和社会声誉方面都得到了社会较好的认可。为了进一步提高园林专业的教育质量,通过问卷和电子邮件方式对塔里木大学往、应届园林毕业生37人就专业培养体系、课程体系设置等内容展开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3.8%同学反映专业教育体系及内容需要改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确定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和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存在一定的错位,课程内容没能根据新形势下社会的需求及时调整,导致学生毕业后不能快速胜任工作,而用人单位的急迫要求,许多人不得不参加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来弥补学校教学的不足。因此,相对于愈发激烈的专业竞争形势来看,需要我们冷静的思考,有的放矢地进行专业教育的调整和改革。

1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从目前园林行业的分布来看,可分为政府园林管理部门、园林教育机构、园林设计咨询公司、园林施工建设(管护)企业、园林苗木生产企业、园林专用商品生产企业和供应商7个层面。不同的园林行业层面对应所需的园林专业人才可分为以下几个类型:政府相关行业行政管理人才、学科教育及研究人才、规划设计人才、工程施工管理人才、专业维护技术人才、苗木花卉生产技术人才、专业园林产品生产销售技术人才等。[3]现实中,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人才的能力培养目标主要集中在中小型园林项目的设计及园林植物培育管理能力的掌握上,与社会现实对专业能力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1.2师资力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园林专业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对园林专业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学质量的好坏,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低。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教师共有6名园林专业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即到学校里来工作,在书本理论知识上较扎实,但缺乏真正的实践能力,因此,在教授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时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更不可能把课程上得生动精彩。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因为师资不足,一名教师往往要教授多门专业课,而遇到疑难学术问题时又缺乏明确深入的指导,繁重的教学任务使得专业教师在自身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提高上的时间和精力大大减少,这不利于园林专业的与时俱进。

1.3课程体系设置不能适应现代园林学科的发展

科学的课程体系是园林专业发展的基石,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多以传统园林学为重点。与之相对应的课程有园林美术、园林植物、园林建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等,占了绝大部分的学时数。这些课程主要研究园林的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关系与作用,是学科基础内容,但缺乏开放性,以研究内部问题为主,容易陷入就园林论园林的小圈圈,造成知识面狭窄及设计观念和手法的落后。现代园林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都已经大为扩展,现已包括传统园林学、城市园林绿化和大地景观规划3个层面,所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呈现越来越全面与综合的特点[4]。要实现教学内容如此规模的扩展,要培养具有整体、综合、全面的知识背景的创新园林人才,就必须根据现代园林特点,构建适合塔里木大学园林专业的课程体系。而目前的课程设置仍以传统园林学为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相对较窄,难以适应新形势社会发展的新变化。从总体课程设置来看,开设的通史课、学科基础课课时过多,专业基础及专业课课时相对较少,且开设时间晚,结果导致了学生专业课不过硬。与其他院校相比,塔里木大学偏向于植物和设计方面的课程,而在艺术表现、工程技术、生态学、土壤学,特别是历史、旅游、环境心理、经济管理、草坪学等方面的课程相对欠缺。从教学计划安排上看,各门专业课到了大三以后几乎同时开设,使得学生难以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深入学习各门专业课。塔里木大学招收理科生,没有相关艺术基础,绝大部分上大学以后才开始接触素描、色彩表现等美术课程,而且开设这方面的课程学时较少,很多学生刚有点入门的感觉和兴趣时,课程就突然结束了,这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们进一步提升绘画表现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