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学生能力作用
摘要:影响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包括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社会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影响。高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原则包括循序渐进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终身体育原则。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措施有:转变高校体育培养观念,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修订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加强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学习,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与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体育能力;大学生
传统高校体育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按照体育课程和课外活动的大纲要求,结合本学校的实际情况,教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如今国家大力倡导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并且根据要求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保障实现。高校体育教育是一个互动活动的过程,是需要学生与老师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应更加重视学生的体育能力的培养,在教授学生正确的运动技能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科学正确的身体锻炼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身体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科学锻炼的好习惯。体育能力是指在完成活动时所体现出来的身心统一、协调配合的能力,体育能力是一种特殊的才能,表现在身体活动过程中,是由知识、技能、技术和智力等所构成。就是指能够成功顺利地完成一系列身体活动的实践。
1影响体育能力形成的因素
1.1高校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
1.1.1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与设置的影响
传统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中,由于大部分的教师受到了教学课程目标和设置的制约,欠缺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方法和手段。虽然学校已推行选项课模式,但在课堂中还是强调整体性,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学生在其他方面的体育能力。强调体育教育的“育体”功能,忽视体育的“育心”功能,重视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参与身体锻炼,养成终身科学锻炼意识的培养。
1.1.2体育课程评价存在问题
现代教学是一个有目标有内容有方法有组织的知识传承系统,评价则是整个教学系统的闭合环节。自高校体育教育各项纲领颁布以来,,虽然体育课程评价改革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教师对评价改革理论的理解尚存在一定认识上的模糊,为评价而评价的情况普遍存在,因而在体育学习上对于大学生体育能力高低的评价不够客观,对于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缺乏针对性。
1.1.3高校体育教师综合素质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校体育工作的核心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贯彻体育教育教学大纲、培养和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核心要素。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体育教师的能力素质已经发生了变化,现代的体育教师应该是不仅仅拥有体育专项能力的人才,还是知识能力与创新的综合型人才。体育教师不再只是体育技能和技术的传授,更应该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指导他们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2社会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形成的影响
1.2.1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存在问题
社会教育对高校体育的认识存在着一些问题。理论上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现实中重智轻体现象一直在社会中存在,在社会固有的观念中体育没有处于理论上应当处于的重要地位。在高校中很多学生并不重视体育,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只是将体育成绩达标作为自己学习的目的,并没有将体育锻炼看成是提高自己身体素质的必要手段。从而制约了学生体育能力的发展,导致学生的体育能力没有充分的展现出来。
1.2.2体育活动的普及化不足
社会体育活动也可称为大众体育、国民体育和业余体育,一些发达国家把社会体育活动的普及度作为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但是,在我国社会体育活动的普及性还比较低。有关资料表明:从年龄特征上来比较,美国青少年群体参与体育锻炼的普及率为90%,而我国的普及率仅为41.1%。社会体育活动普及性的差距与国家的经济水平、公民的文化素养以及社会不完善的体育体系都有着一定的关系。1.2.3体育场地器材设施存在不足良好的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完成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培养大学生体育能力发展的必要物质保证。在有一些学校,由于缺乏锻炼的场地,很多学生就失去了提高自己体育能力的机会,只能通过每周1-2次的体育课来进行锻炼。因此,场地因素也对学生的体育能力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需要国家加大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在加强学校体育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大众体育建设。
1.2.3家庭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父母有责任让学生接受体育教育,为学生创造体育锻炼的机会。虽然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很多学生的体育能力存在明显不足。要想明显提高公民的体育能力,家庭体育锻炼观念是必不可少的。
2高校体育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原则
2.1循序渐进的原则
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需要结合学校的体育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各方面的情况,有步骤、有目的的采取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来提高和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2.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教师不仅在要教授学生体育理论知识,还要根据日常教学中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理论,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目的。
2.3终身体育原则
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进行身体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念行为方式都发生着变化。面对人们日益提高的体育需求,科学锻炼、终身受益已经成为社会体育的新潮流。高校体育更应该以终身体育为原则,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让学生把终身受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培养学生体育知识和技能,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
3提高学生体育能力的措施
3.1转变高校体育培养观念,提高学生体育意识
新时期的高校体育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教育,是培养学生如何适应未来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强调了学校教育要由应试教育模式更改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模式上来。高校体育应该在教学实践中贯彻文件要求,主动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弘扬学生主体地位,向学生教授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良好的锻炼习惯,使学生主动学习体育和锻炼身体,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3.2修订教学大纲内容与要求,加强学生体育基本知识学习
在高校体育教育和实践中,体育教学大纲的内容与要求与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学大纲的修订要充分考虑到现代大学生对于体育的兴趣和习惯,改变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以项目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新教学大纲的改革和修订应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多选择一些难度较小且容易开展并受学生喜爱的内容,这样可以增加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以满足学生提高体育能力的需要。在加强学生体育实践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大学生是成年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思维,是获取外界信息的最佳时期,体育基本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提高体育能力,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在修订教学大纲时,高校体育应当安排一定的体育理论学习时间,以保证学生理论水平不断提高。
3.3增加高校体育教育与锻炼时间,增强学生体育锻炼的多样性
增加学生体育课时时长与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时间,增加学生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从时间上保证学生将体育课中所学到的内容理解并加以练习,提高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在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增加的基础上,扩大学生体育锻炼的领域,做到多种渠道培养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在课外体育时间,学校让学生担当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参加何种体育运动,这样可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课外体育时间学生担当了组织者与参与者,在提高体育能力的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创新能力、管理能力等,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3.4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国家制定了很多的纲领来要求与激励学生体育锻炼,有《体育课考试标准》、《锻炼标准》以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等。这些标准在高校中由于实际应用难度大、结构复杂等问题所以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很多高校实际实施的教学评价都低于国家公布的评价标准,大部分的学生都可以得到及格的成绩,其中也包括了很多体育能力并不是很好的学生。这样的标准并不能很好的来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也就不能落实新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所以,高校需要在国家制定的评价体系上,建立符合素质教育并且可以贴合自己学校学生特点的评价体系,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提高自己的体育能力,充分的展现出自己的体育能力。所以,优化体育评价标准体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对于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绍伟,于可红主编.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涛.试论高校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培养[J].群文天地,2011,20:155.
[3]武东晓.高师体育教学对师范生组织能力培养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4]韩新君.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浙江体育科学,2006(1):52-54.
[5]虞荣娟.体育教学考核评价与学生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80-83+87.
[6]吴洪革.关于大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J].体育学刊,1999(6):41-42.
[7]师富春,周月红.浅谈大学生体育兴趣和体育能力的培养[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S1:184-186.
[8]宋振镇.论篮球运动对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的促进作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85-86.
[9]刘卫红.培养学生合作运动能力的探究[J].成才之路,2015(29):34.
[10]王寿秋.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技信息,2011(24):163.
高尚 济宁医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