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水墨创作教学思考

成人教育水墨创作教学思考 

日期:2020-01-31 02:21:10人气:704

【内容摘要】基于当前中国画的发展现状,文章对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成人教育的概况和成人学生的类型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结合个人教学实践,探讨成人教育的水墨创作教学。文章认为,成人教育的水墨创作课应在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的基础上,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寻找创作素材、立意;进行构图研究,锻炼学生将生活中的创作主题进行提炼、纯化的能力;进一步深入水墨语言实践研究,找到最贴切主题的创作表现形式;全面综合考虑作品最终的展示效果。同时,教师应采取开放、多元的教学方式,加大对创作构思、造型、笔墨、构图、审美元素等规律性知识的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回归生活、表现自我。

【关键词】成人教育 水墨创作 立意 构图

20世纪以来,由于西方文化、艺术观念的冲击,中国画开始出现各种变革。关于水墨画的现实主义写实性、守旧与创新之争、“笔墨”之争、水墨画的边界之争等,众说纷纭。作为中国古老画种的水墨画近几年非常“热”,甚至一跃成为国际、国内当代艺术舞台的主角,各种融合派、折中派、分离派、抽象派、前卫派纷纷涌现出来。水墨创作是美术学院中国画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面对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文化背景、社会生活的改变,以及书写方式的改变,各种水墨现象及关于水墨的问题不断产生。高校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学院的水墨创作教学成为重要问题。对于基础较薄弱的成人学生来讲,教师应该如何在短时间内使学生知晓水墨创作的内涵、意义及面临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升创作教学质量,推进教学发展,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水墨画是中国美术史的独特产物。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墨绘,到战国时期的帛画线描,再到晋唐宋元异彩纷呈的屏扇卷轴,可以看到水墨画发生、发展和成熟的清晰轨迹。”①五代后梁画家荆浩云:水墨晕章,兴吾唐代。明代书画家董其昌称唐王维:“始用渲淡,一变勾斫之法”,将王维列为南宗之祖。水墨画历经唐宋元明清的发展,直至当代,其概念和边界已经变得非常模糊。笔者姑且简单阐述一下关于水墨画的概念:从传统意义来讲,水墨画可视为写意画的同义词;当下也可以指借西方写实观念改造后的写实水墨;或是指在吸收民间艺术等养分后融合改造的新水墨;或是指引入西方理念改造后的观念水墨、抽象水墨等。可见,随着外来文化思潮的碰撞,水墨画的涵义逐渐多元化,它的边界一直在不断延展中。水墨创作作为中国画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课,其教学的基本宗旨应是由传统基础上的包容并蓄,走向多元。教师应使学生认识到创作的核心是表现自我之观念、情感。一方面,水墨创作需继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遗产,深入研究笔墨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教师要鼓励学生开放视野,吸收西方艺术观念或其他画种艺术观念形式,融合变通,以满足主体表现当下生活多样复杂性的内在需要。在谈到成人教育的水墨创作教学之前,有必要先了解一下成人教育,尤其是笔者所在学院成人教育的概况以及学生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成人教育的教学有别于普通艺术高校的本科学习。由此,形成了成人教育教学方式的特殊性。

一、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的成人教育概况

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统称为教育部核准的国民教育系列高等学历教育,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以下简称“学院”)是广州美术学院的二级学院,其前身是创办于1994年的广州美术学院成教部,2015年更名为城市学院。学院成人教育以培养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美术与设计人才为目的,即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美术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不断变化,成人教育的教学模式也随之不断调整。学院成人高等教育现设绘画、设计等其他多个专业方向。绘画专业培养的是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实用型美术与设计人才。学生应具备系统的油画、国画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创作及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具备独立从事教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基本能力,能够适应企事业单位的绘画、教学、科研、创作、设计等方面工作。成人高考分为专科起点升本科、高中起点升专科和高中起点升本科三个层次。录取入学后的学习形式包括函授、业余和脱产三种学习形式,以前两种形式为主,脱产学习只有极少数成人高校有。学院成人高等学历教育主要有三个层次:专科起点升本科(专升本业余晚上班3年)、高中起点升本科(高升本业余白天班5年)、高中起点升高职(高升专业余白天班3年);学习形式以业余白天、晚上为主。业余高升本普通白天班与美院大学本科专业教学的教学时间一致,即每周16课时的专业课。2016年起,学院增设高升专、高升本2016级业余白天实训教学班,实行全日制学习,每学期17周全日制集中教学。本文所讨论的水墨创作教学专指书画班的业余高升本白天普通班和实训班。

二、广州美术学院城市学院的学生类型特点

概括来讲,学院成人教育学生类型主要有三种:第一,各类从事与艺术相关职业的在职人员。此类学生多半工半读,大多从事与艺术有关的职业,如各类设计公司职员、中小学美术教师、地方级画院画家或职员、艺术教育机构职员等。学生大多自感基础较弱,希望得到全面、深入的学习,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历和技能,从而创造更好的职业优势。第二,美术类普通高考的应届、往届落榜生。此类学生多为应届高中生或职中毕业生,因各大美术院校招生名额有限、录取门槛较高,无法被高等美术学院录取,转而选择报读成人高招。此类学生希望在美术学科获得扎实的学业知识和技巧,将来从事美术或设计工作。第三,社会上的艺术爱好者。此类学生年龄差距较大,多为30至50岁的爱好者,他们热爱绘画,希望入校后得到专业的培养与深造,能够掌握较为实用的美术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生活带来实际的经济价值。当然,也有一些人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美术梦想而入学进行深造。

三、成人教育水墨创作教学

2013年,学院绘画教研室的教学方式改革成为工作室制度,将原有的综合绘画教学改为油画、书画工作室教学。学生入校后一年级的课程为绘画基础课,目的是锻炼学生的造型能力,奠定较为坚实的造型基础。到了二年级,学生按个人志向选择进入油画或书画工作室。书画专业学生开始接受中国画书法、篆刻、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课程学习。相较以往的教学规划,加大了国画基础临摹课,更加重视国画传统技法的临摹学习,水墨创作只在高年级毕业创作、毕业论文阶段进行。与普通艺术高校的本科生相比,成人教育的学生入学前的总体艺术素养和美术基础大部分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学的难度。如何在短时间内提升成人教育学生的水墨创作能力,保证教学质量,是摆在任课教师面前的一项艰巨任务。经过多年的毕业创作教学,尤其是水墨创作教学,笔者对成人教育水墨创作课有如下思考: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应用型美术人才是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学院成人教育的特点。鉴于成人学生入学前的基础较弱,课程设置应注重课程之间的针对性和衔接关系,即基础课、专业课、创作课之间的衔接关系。以水墨创作课为例,按照中国画教学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的教学规范,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应阶段性地安排意笔(山水、花鸟、人物)临摹、意笔人物或山水写生、构图课等。同时,在课外应加强学生对中西方美术史和美学理论的学习,了解当代艺术发展动向,关注美术馆、博物馆展览,从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开阔艺术思维角度。这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的造型能力,培养学生对传统笔墨的认识、实践把握。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开阔艺术视野,提升审美修养,打开创作思路,最终获得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水墨创作做好准备。具体来说,在临摹课中以意笔经典作品为范本,教师要提示学生临摹的目的是为了揣摩作品的内在精神,分析构图、笔墨语言,从而掌握传统笔墨表现的技法、形式规律,为水墨写生和创作课做铺垫。大写意水墨作品是作者主观情感和笔墨抽象形式的完美结合,画面的布局,用笔的顺逆、藏露、方圆、尖秃、横斜、软硬所形成的线条意味,墨色的浓淡干湿,用色的铺陈组合,形成画面或孤寂或绚烂、或狂放或平淡等不同的笔墨境界,恰切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对传统笔墨的审美认识不应停留在感性模糊的阶段,应强化学生对作品内在精神和视觉审美要素进行理性分析,以获得主观能动的把握。清石涛曾在题画诗跋中云:“古人写树叶苔点,有淡墨浓墨,成分字、个字、介字、品字、△字。……吾则不然,有反正阴阳衬贴点,有夹水夹墨一气混杂点,有含苞藻丝、璎珞、连牵点,有空空阔阔干燥没味点。”②山水画中小到一个点法,就有如此多不同的形态寓意,笔墨的内涵由此可见一斑。意笔人物写生课则强调造型研究、造型与笔墨之间的关系研究(形神关系实际也是造型与笔墨的关系),应避免对临摹阶段掌握的笔墨技法进行概念性地僵硬复制。应在“师造化”中,锻炼造型能力,找到自然物象和笔墨语言的转换,从更深层次理解笔墨的涵义。古人云,法由心生也。一幅经过作者高度意象处理的写生作品也可视为创作。构图课一般会专门安排学时来上,也可以安排在临摹课的课外作业中完成,教学以传统国画经典作品和西方现当代经典绘画为范本进行构图分析。教师在以传统国画经典作品为范本进行临摹分析时,应在对作品的精神分析、作者的个案分析之上,加强对画面的点线面、黑白灰、笔墨、皴法、空白、虚实、疏密等构成关系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用主观、抽象的眼睛来组织画面,回归到视觉语言的本质。同样的,在面对西方现当代绘画作品时,应对视觉审美要素点线面之间的构成关系从心理、数理构成、文化,甚至科学角度去进行感知认识,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画面的内在主题、表现形式,培养主观能动的创造力。到了创作课阶段,应综合前阶段的学习体会,启发学生从自我的内心世界出发寻找主题,打开创作思路,大胆进行水墨语言创作实践。所谓“法无定法,有法至无法”,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实验和探索。注重基础课――专业课――创作课的衔接,有助于课程之间循序渐进地平稳过渡,能够增强学生的理解力和创造能力。但毕竟艺术教育无法机械地一概而论,教育过程也不可能完全套路化、模式化。因此,课程之间的界限不能绝对地生硬划分,它们之间应该是融会贯通的关系。实际上,每一门课程的学习都包含着对创作要素的认识,如果能将创作课的创作各要素渗透在各个课程中去,这将有助于帮助学生较早形成主观的审美判断和创作意识。

(二)立意――从生活出发寻找创作素材

创作来源于生活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然而从个体个性出发,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生活,大家未必能够真正认识到,也未必能抓住自己内心对生活的真实感受并且表现出来。在信息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冲击下,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加快,过于追求快餐文化和最快捷的实际效应,使得内心越来越浮躁、空虚。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创作方式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带有强烈的模仿烙印,显得空洞、简单。正如画家卢沉所言:“没有幼稚的模仿,就没有成功的创造,但是必须警惕以模仿冲动代替创造冲动。”③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模仿出一张像样的作品已非不易,但这种创作并不是真正来源于自己对生活的感悟。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学生模式化地照抄现成品,从而失去对生活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另外,科技的发达使得现代人足不出户或短时间内就可以获得丰富的资讯信息,学生不一定非要像老一辈画家一样长期下乡,深入到一个地方去体验生活、寻找素材、创造自己的绘画图式。学生完全可以关注当下、关注自身,去表现活生生的现实问题。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例如网络搜集相关创作资料、信息、照片等。当下,主题选择的自由度使得水墨创作展现出比以往更加活跃的生命力。意,简单来讲,指的是主体内心对外在世界的主观感悟或观念。意既包含客体的内在本质,也包含主体的主观情感,两者密不可分。立意也就是主体要确定表达对事物的何种情感或思想。通常创作课一开始,大多学生不知道要画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分析中外大师的作品并与学生进行交谈沟通,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日常生活,引导学生回归自我挖掘创作题材。成人学生大部分有过工作经历,生活阅历比普通大学生更为丰富。教师只要引导得当,他们的艺术触角往往比普通本科生更加敏锐,同时也拥有更为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有时自身知识储备的单薄反而使得成人学生没有太多“合情合理”的套路限制,其情感想象力比较大胆、自由,缺点反而成了优点。况且,当下社会生活本身就已经非常丰富,只要找到创作兴趣点,着手搜集素材就会非常顺利地展开。例如,学生方壮荣曾经是汕头市一名中学老师,其水墨创作《昔》等系列作品的创作构思源于每次当他回到儿时生活的故乡汕头市,都会发现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建设,一些古建筑正在逐渐消失,这些古街旧巷中屹立的古建筑承载了许多他的儿时记忆。为了留下城市的历史痕迹,也为了给自己留下一份纪念,他多次往返老家汕头搜集素材,创作了旧建筑系列组画《逝》《迹•痕》等。学生郭楚开的水墨创作《8:50》描绘了带有未来主义般运动感的画面,暗含了作者面对时代高速发展的不安与躁动。学生陈冠儒的水墨创作关注生活中的角落,聚焦于大学四年伴随同学学习、成长的教室中各个有趣、生动的角落。以上三人是同班同学,但其创作理念和手法却各不相同。这一阶段教师应帮助学生回归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避免创作主题的庸俗化。同时要激发学生的活力,构建敏锐的艺术视角和思维。

(三)构图(布局)研究――锻炼学生将生活中的创作主题提炼、纯化的能力

有了创作构思和立意,如何将作品构思呈现在画面上?这就需要将素材经营成画面。构图即经营位置、章法。中国画叫布局,西方称构图。顾恺之称为“置陈布势”,谢赫谓之“经营位置”,唐代张彦远认为经营位置为画之总要,这些观点都体现了构图的重要性。构图,不是对素材简单的复制和罗列,需要学生摆脱过于真实的具象束缚,从照抄自然到表现自然,从自然空间到画面空间,从外在到内在再到外在,这是一个提炼的过程,也是对画面元素进行全面思考、抽象审美布局的过程。周积寅在《中国画论辑要》中总结构图关乎宾主、呼应、开合、虚实、藏露、繁简、疏密纵横、参差、动静、奇正等。教师应借用中、西方绘画要素形式分析,引导学生理性地对画面点线面、黑白灰、形、色、笔触等构成关系进行有意味地安排。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到画面元素之间是统一的整体,每一元素不是孤立的,元素之间应建立起均衡、变化、节奏、张力、韵律关系,否则构图关系就不成立。教师要鼓励学生有选择地深入借鉴东西方绘画大师的构图理念,而不是去简单地抄袭。学生要进行大量的构图草稿练习,推敲最佳的构图形式。作品最终要以最能充分体现作者创作精神的画面形式为佳。例如,学生蒋志勇的水墨创作《佛塔》,画面并非常规的自然景象写实再现,而是采用长镜头拉远物象,将画中唯一主体――塔的比例缩小,背景放空、放大,并将整幅画面的墨色控制在灰色度内,以体现出苍茫寂寥的虚境意味。右上角一束灰亮光束斜斜地照射在塔身上,含蓄的暗喻了作者内心深处的光明期盼,表现作者对过往经典及信仰之追思与现时生活之困顿的无奈思绪。

(四)表现技法――深入水墨语言形式研究,寻找最贴切主题的创作语言

在构图确定后,要将构图转换为水墨语言,才能最终完成情感和观念的释放。卢沉在艺术随感中曾提到:“在现代的基础上发展,靠反向思维来突破。一千多年的水墨画发展到今天,该用新的审美趣味来代替旧的审美趣味了。太讲方法、太讲笔墨的反面是不择手段,不讲一般的笔墨趣味,以无法代替有法。为突出画面结构,有必要进一步打破‘诗书画印’各自为政、个体鲜明的现状。变形的同时要从造型的角度去变诗、变书、变印,使之成为一体化的艺术语言。不仅是挪移、大小轻重的选择,关键是要改变原来的形态,使之符合整体结构的需要。”④艺术没有唯一的标准,只有相对的标准。传统与当代并不对立,中国画与西方现当代艺术创作规律并不矛盾。教师要允许学生在尊重笔墨规律的前提下吸收、借鉴其他画种的养分,如油画、民间艺术、壁画等,逐渐走向多元。以学生杨静的水墨创作《女人体――重奏》为例,其画面造型、色彩表现摈弃写实手法,作者主观意象地处理人物造型与空间关系。这里的画面空间已远非写实意义的空间再现,人物造型和背景物象皆进行了夸张变形处理,意、型、色、墨、境都有别于传统笔墨,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作品用蓝色调统一色墨关系,在线条勾勒物象的基础上,水、色、墨交融,水气淋漓,营造出关于画室奇幻梦境般的想象空间。学生蒋志勇的水墨创作《佛塔》为了突显苍茫寂寥的虚境意味,整幅画不见一根线条。作者借鉴画家范宽的雨点皴、龚贤的积墨法,同时参考了法国新印象派画家修拉的点彩派,用各种浓淡的墨点积墨法完成画面,其画面语言单纯,营造出肃穆、宁静的精神世界。齐白石曾说过:“学我者生,似我者死。”教师要鼓励学生对东西方艺术精粹进行融汇变通的研究,不拒绝任何有意义的学习。毕竟人类表达自我的内在情感是如此的相似,任何真诚、独特的艺术表现都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五)作品最终的展示效果

以往一旦创作作品完成,作者只需把画交给裱画师傅装框就大功告成了。实际上,作品最终采取何种展示形式、作品与展示空间的关系,对作品暗含的主题呈现来讲尤为重要。笔者曾考察过欧洲的专业美术机构,发现国外的美术馆、博物馆或当代艺术展览的作品展示形式非常考究。仅架上绘画而言,早已非装框、悬挂这么简单地进行布展了。重视作品与展示空间的关系,思考什么才是切合主题的展示效果应是作者关于创作的最后一步。例如,学生黄懿慧的水墨创作《文房四宝》是画在团扇上的四张小品,作品尺寸如宋人小品般尺幅较小。为了体现和还原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典气息、境界,她特地定制了一个古典风格的原木屏风,将四幅作品模仿宋人小品装裱在屏风中,空间效果极具中国古典韵味。试想,如果是仅将作品装框悬挂于墙面,这样的展示效果很难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古典情思。学生陈冠儒的水墨创作《角落》为了突出主题的角落感,特意将四幅作品裱板后,以十字形垂直交叉树立在展厅中央空地,形成四个类似墙壁间的夹角,相邻两幅画面上的内容刚好左右衔接形成一个“角落”。观众环绕作品一周观看,会发现四个由水墨画面组成的有趣空间角落,由此形象地表现了不真实的真实角落。结语综上所述,对于基础和动手能力较弱的成人学生来讲,成人教育的水墨创作课程应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针对成人学生的共性特点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教学主旨应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包容并蓄、走向多元。诚然,艺术和艺术教育不可简单化地一概而论,过于教条只会适得其反。关于水墨创作教学的思考是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所得,并不代表绝对的真理。一味追求良好的教学成果并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高品格、有作为的人才。创作课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真诚面对生活、善于思考、锐意进取、勇于钻研的个体。成人教育水墨创作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对中国画传统文化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继承、发展上,大胆吸收各种养分,锻炼眼力、心力、手力、创造力,在获得自身价值实现的同时完善人格,为社会作出贡献。作为教师自身,应保持开放、多元的教学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储备,拓宽教学思路,做到教学相长,与时俱进。

注释:

①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现代水墨画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17.

②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565.

③④朱乃正.卢沉周思聪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53,54.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2]上海书画出版社编辑部.现代水墨画研究[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

[3]朱乃正.卢沉周思聪文集[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5]潘公凯.限制与拓展――关于现代中国画的思考[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作者:李周卫 单位:广州美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