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路径
摘要:高职院校素描教学传统的灌溉式教学模式,已经严重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难以促进学生绘画能力的全面进步。文章简要分析高职素描教学现状后,具体提出一系列高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素描教学;创造性思维;具体途径
1高职素描教学的思考
第一,固化的思维定式使学生缺乏创造性与主观性。通常来讲,高职院校的素描教学以写实为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为提高学生的素描绘画能力以及创作技巧,经常会采用单一化反复性的素描训练模式,让学生对一些著名画作进行观察与临摹,这样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来讲,可以让学生在反复性的临摹过程中掌握一些素描绘画的手段以及细节处理技巧,但是学生在临摹过程中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就会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长此以往,会逐渐消磨掉学生的个性化素描创作思维使其缺乏创造性,逐步形成固化的素描绘画模式,甚至有些学生一旦离开临摹的作品以及教师的指导就难以完成素描绘画。综上所述,在高职学校素描教学课堂上,教师所应该做的就是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进行探究与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与讨论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素描创作,促使学生的作品朝向个性化方向发展[1]。第二,教师素描教学认知存在偏差。这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政策的逐步落实,传统意义上单一固化的素描教学模式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在悄然发生变化。在素描的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竭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打好素描绘画创作的基础,充分挖掘其艺术潜能。但是也有一些教师认为,素描是为其他艺术教学进行铺垫的一门科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仅将素描教学当作一种单一化的临摹式训练,将更多的重点放在学生所临摹物品外形的准确性层面,进而忽视素描的其他艺术性价值,很少在素描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绘画素养进行全面培养。而我认为在经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时期,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的正确认知应该是:素描教学不仅是对物品造型的简单临摹,而是要不断深入探究素描作为一种艺术其内在的本质与特征,而非简单地对素描绘画技术与细节处理方面进行考察。与此同时,奠定素描教学基础的过程中,还要尽可能发挥学生艺术创作方面的综合性潜能以及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表达能力,这才是我所理解的素描基础教学的真正目的[2]。
2简析素描教学与创造性思维
简单来说,素描是学生开启绘画生涯的首要前提,同时也是一件美术作品创作的基础。素描不仅是对物品的简单临摹,其还可以将绘画者的创造性思维进行集中的表达与转述。一幅优秀素描绘画作品的完成与创作者扎实的绘画技巧以及创作者的创新性思维是密不可分的。所谓的创造性思维,主要是指绘画者必须要突破传统意义上的绘画模式与绘画思维,将自身独有的绘画理念融入其中,使素描作品具有生命力与活力[3]。
3素描教学的本质与目标
素描是在意大利著名作家乔托以后,才逐渐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表现形式而出现的,而后米开朗琪罗又以其在艺术界独有的权威与地位使人们认可并承认素描是一种独立艺术,后期虽然对于素描产生过很多争议,但是其主要是围绕素描是否可以作为艺术品来展开讨论的,并未对素描作为独立艺术的价值产生怀疑。素描作为独立艺术形式而存在,其究竟有何作用?米开朗琪罗曾经这样说过:素描是雕刻、绘画以及建筑的最高点,同时也是所有艺术绘画种类的源泉与灵魂。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到素描作为一种独立艺术及自身固有的价值与作用。而著名艺术家安格尔则认为:丰富的素描技巧可以使绘画创作更加具有表现力与活力,如若没有绘画知识的辅助就难以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综上所述,素描已经不再是绘画创作的基础性手段,其中还包含着探索精神、创新精神、科学精神,这也是今后素描教学的重要目标与本质[4]。
4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因素
第一,丰富的阅历。丰富的生活阅历以及生活经验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重要基础与前提,而学生丰富的阅历主要由日常生活环境以及生活经验积累而来。一个有着丰富生活阅历的人,他所经历的生活是别人从未拥有过的、他所看到的风景是别人看不到的、他在感受着别人从来没有感受过得精彩与丰富。换句话来说,也就是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是长期稳步的,并不是瞬间就可以形成的,只有在生活中实际经历过才能将这种生活经历转化为素描艺术作品。第二,审美的素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是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对优秀绘画的创作技巧与细节处理方式进行观察以及临摹有助于稳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学生形成创造性思维。第三,个性化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其自身独有的个性、人格特点具有密不可分的重要关联。对于高职院校来讲,素描教学就是对绘画创作技巧以及创作风格进行简单的临摹,但是其作品内部的人物情感以及个性特点却无法模仿出来,这是由于不同创作者其自身的个性与性格特点不同所致的。例如:达力的《马鞍与时间》主要呈现的是马在背负重任的情况下缓慢且压抑的行走在世界上。在创作中达力突破以往生硬机械的艺术表现形式,以自身独有的创造性思维对其进行重新诠释,即在社会长期束缚下个体真正的心理状态是想隐藏自己来进行展现的。因此,学生自身独有素描绘画特点的形成,必须要以个性化的发展为基础。学生通过对作品基本特点以及创作技巧的掌握,将自身情感及时融入其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素描创作技巧以及形成自身独有的绘画风格。例如:凡•高的《向日葵》之所以可以成为著名画作,不仅仅是因为他自身独有的绘画风格,其中还融入了凡•高自身对向日葵的理解以及情感从而使其举世闻名。
5高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具体途径
5.1在观察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体来说,素描是所有艺术类创作行为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在不同发展时期素描呈现不同的发展特点,并最终在人们的不断探究与创新中得到完善与发展。所谓创造性思维就是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描绘,但是其所创作出的作品又是别人所想象不到的,这就是素描绘画中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告诉我们要细心留意生活中的点滴,并对其进行要多角度全方位地的观察,以此为基础进行创作。例如:在对乡间道路、山川、河流等外景进行观察时,除了要对其进行全面透彻的分析与观察外,还要运用自身独有的创造性思维,对其进行想象和加工,并借助于作品表达出作者独有的思想以及情感,从而对观赏者产生一定的情感触动,以此达成情感共鸣的目的。诸如,乡间泥泞的小路不仅可以体现出农民群众劳作的辛苦,还可以体现乡间质朴的民风;祖国山川河流要充分展示其壮观与磅礴。对此,高职院校美术教师在进行素描教学时,要适当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用多角度全视角去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例如:在对静态开放的兰花观察时,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去联想与该景物密切相关的场景。如在夜里静静开放的兰花、冬天雪后在寒风中矗立的梅花、在北风中摇曳的竹子等,并让学生将这些进行积累作为日后创作的素材。随后,再向班级学生展示与其相关的素描画作,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与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养成将观察到的实际事物运用画笔展示出来的良好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生活与体会生活中积累多种多样的素材,并用自身独有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所观察到的事物赋予一定的价值与意义,从而创造出具有情感与特色的作品。
5.2创意性训练的开展
教师对学生适当的开展创意性训练,可以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谓创造性训练,主要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基本学习状态,制定相关的素描训练课题,同时为了保证创造性训练范围的广阔性,教师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与设计,保证学生在训练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与此同时,创造性训练的课题还应该具有极强的执行性与针对性。例如:教师可以以图形的“异性同构”为主题,开展创造性训练让学生在训练过程中逐渐明白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平凡事物,在经过适当的创造与改造后,也可以重新组合变为新的事物,在此过程中可以选择达力作家的作品《蜕变的永恒的记忆》为案例进行训练与讨论。
5.3借助创意素描比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学生素描创作思维的培养主要体现在对美感的创作形式以及作品创意等方面的表达。通过创意素描比赛的开展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从而达到以赛促学的目的。例如,曾经获得过创意比赛三等奖的环保类作品《开源节流》,学生在创作作品过程中,既可以直观感受到素描创作的重要性,也可以将自身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的素材运行想象力、创造力进行有效运用,将自身的感受进行集中表达,从而完成一幅高质量的素描作品。
6结语
高职院校若想有效开展素描教学就必须要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融入素描教学改革之中,并围绕如何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进行深入探究与讨论,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进行培育。综上所述,在新课改时代背景下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高职院校素描教学相结合是促进学生审美能力提升以及美学素养培育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谢婷媛.技工院校素描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分析的培养核心构架[J].美与时代,2018(2):116-117.
[2]马东艳.中职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意义及相关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6(20):77.
[3]韦成海.高中美术生教学之素描入门[C]//中国教育学会基础教育评价专业委员会2016年专题研讨会论文集.武宣县第二中学,2016.
[4]张林.谈高职院校视觉传达专业设计素描课程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文艺生活,2017(6):236,238
作者:盛洁 单位:安徽新华学院艺术学院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