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 农业经济论文 > 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简析

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简析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6-22 12:39:00人气:434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得的GDP逐步“走下神坛”。而基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行业发展及布局受到更多人的关注与青睐。农业发展与环境息息相关,基于可持续发展体系下的低碳农业及其循环农业成为了未来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方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以二者为研究对象,在探究其各自原理与优势的基础上对其具体的实施方式与注意事项进行探讨,旨在为后续的相关理论分析与实践落实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关键词】低碳农业;循环农业;发展现状;策略分析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农作物及其生产工艺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依靠农药、化肥以及转基因育种等提高产量方式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以常见蔬菜为例,有机生产工艺下的绿色蔬菜其市场售价相较于传统蔬菜提高越20%-80%之间,且市场需求巨大。在此种背景下,如何提高有机生产水平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关键。在低碳农业经济方面,部分专家学者明确了低碳农业的相关定义与过程,并探究其中的可行方式及其环境贡献。为后续的体系落实、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业生产实践等活动提供了广泛的理论基础;在循环农业方面,更是在传统的“桑-稻-鱼”模式进行进一步拓展。在完成了理论分析、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不断的延长循环农业的产业链,丰富产业结构,甚至形成了依托于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共同循环经济体。为进一步形成并刺激循环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本文以此为研究对象,对低碳农业经济、循环农业经济等两种较为先进的农业组织方式的定义、问题及其对策进行总结及分析,希望能够为后续的相关实践提供必要理论基础。

一、低碳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低碳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碳排放是造成现阶段大气污染及温室效应的关键因素。然而,碳排放在人类活动与生产过程中是不可避免的。其中既包括了矿石燃料燃烧等工业来源,也包括了生命支持、呼吸作用等非工业来源。碳排放虽然无法完全避免,但是却可以通过合理的组织模式来予以降低。在实际的生产组织过程中,所谓的低碳农业经济便是通过对农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及其要素中的碳排放节点进行分析,进而达到综合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在实际的应用与构建过程中,其具体特征表现如下:第一,可控特性。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碳环节进行控制来达到降低排放的目的。如降低化肥的使用能够进一步降低土壤微生物对土壤有机物的分解,进而降低土壤本源下的甲烷排放等。第二,效能特性。通过提高农业生产效能来达到相同目的下减少能源消耗,最终形成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如通过集约化农田机械生产,可以提高生产过程中农机的使用效能,从而通过降低燃料使用来达到降低碳排放的根本目的。第三,间接特性。通过对农业生产指标的控制,达到对其生产等环节碳排放的间接降低。如通过降低化肥的使用来降低化肥生产过程中碳排放等。2、低碳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在实际的低碳农业经济发展、落实与实践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低碳农业缺乏显著的经济指标跟随,故而农户的主观能动性不高。无论是其产生的根本作用(环境保护效应),还是其过程中的主要特性(可控性与间接性)均无法获得可见,或者是短期可见的经济效应。第二,缺乏必要的引导机制,配套体系建设缺失。从现阶段的社会认知以及政府引导来看,对于增加农作物产量以及农作物品质的要求相对较高。具体而言,在政府层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与政策依托、在社会层面缺乏必要的评价机制与补偿体系、在个人层面无法提供体系建设获得足够的经济动力。第三,人力资本与技术资本匮乏。在低碳农业经济的运行过程中,人力资源与技术资源相对匮乏。或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与方式,无法形成有效的体系构建;或部分技术过于高端或者脱离实际,无法在我国现行的农业结构基础上得到有效的推广。3、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从上述的问题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完善体系及推广,并形成有效的社会评价及补偿是促进低碳农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实际的体系建设与推广过程中建议如下:首先,通过广泛的宣传,似的社会形成对环境保护的统一认知,并全面了解降低碳排放对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在进一步形成社会认知的前提下提高低碳农业经济的社会认同。其次,通过政策导向形成对低碳排放的补偿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设定碳排放指标或者类比排污费等方式对规模以上涉农生产企业进行税费管理;另一方面提供政府补贴机制,对于主动降低碳排放、采用减排措施的企业与个人予以按量补贴,形成进一步的主观能动性。最后,通过监督与技术革新的模式形成社会的广泛认同。通过出台相关法律法规等方式确定碳排放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通过加大减排领域的科技投入为农户或者企业提供更具有效果的技术支撑,并通过源头管控等方式进行综合的节能减排建设,形成进一步的客观遵循。

二、循环农业经济特征及策略分析

1、循环农业经济定义及特征。所谓的循环农业经济主要是指在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上一生产过程中中的“废物”能够成为下一个生产环节中的原料,故而在物质循环的过程中不断的在不同环节产生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达到对单一投入的多元化应用。以传统循环农业“桑-鱼-稻”模式为例,桑蚕产生的粪便可以成为鱼类的食物,鱼类的粪便可以成为水稻的养料,在降低了养殖成本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增加系统的多样性与抗风险能力。从上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循环农业经济具有产业链完整、集约化程度高、经济投入产出比高、科技含量高等特性。2、循环农业经济实施存在的问题。从现阶段农业经济实施现状来看,其主要表现为如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宣传力度不足,没有形成有效的社会共识。尤其是在农户层面上,对于循环农业所产生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等层面认识不足。即使是在部分循环农业经济产业园区,其对于循环经济的构建也仅停留在简单的模仿方面,并没有形成四位一体的循环思维。第二,农业工业化程度相对较低,组织过于松散。由于受到我国农业传统以及组织现状的影响,更多的农业模式以散户为主导,此种模式形成了农业生产规模较小,资金能力与技术水平无法提高等客观掣肘。第三,科技投入与指导严重不足,循环农业模式过于单一且缺乏特色。现阶段的循环农业经济模式过于单一,没有形成多核心体系。此种现象不仅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更使得产品过于集中不利于市场推广。形成此种现象爱你个的根本原因是对于科技研发及其推广与指导体系建设不足而造成的。3、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建议。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发展意识。加大循环经济的宣传力度,增强干群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前提。要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使尊重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道德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深入人心;广泛而深入地宣传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使“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再思考”成为经济工作的新理念。第二,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快农业企业化进程,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手段。一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企业化经营。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企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二要精心打造名特优农产品品牌。当今农业的竞争必然是品牌的竞争。推进农业企业化要着力打造农业企业品牌和农产品品牌。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三要搞好循环型农业基地建设,实现一村一品,一地一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四要扶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健康发展,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第三,加强科技指导,提升循环质量。科技进步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科技进步不仅可以延长农业产业链条,解决农村污染,提高资源利用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实现农业增收,农民增效,提高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综上所述,在上文的分析中,本文系统的对低碳农业经济及循环农业经济的原理、现状、可能问题及其实施策略进行了总结与探讨。旨在为后续的具体落实与技术推广提供必要的依据。然而,在实践环境下,我们应该注意到不同的农业经济发展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在相辅相成的过程中形成更大的集约化效应。希望在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不断的实践与分析,能够为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助力。

【参考文献】

[1]刘洋.低碳农业经济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简析[J].河南农业,2017(10)

[2]张国锋,高万里,毕博.吉林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南方农业,2016(14)

[3]凌红.低碳经济背景下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6(09)

[4]李铭.基于低碳经济理念的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发展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3.

张宏远 单位天津农学院

 成本控制论文   中小企业论文   企业发展论文   市场营销论文   经济学论文 国际贸易论文   低碳经济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循环经济论文   中国经济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建筑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论文   海洋经济论文   煤炭经济论文 工程经济论文   经济师论文   农村经济论文   经济发展论文   对外贸易经济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经贸发展论文   贸易合作论文   实体经济论文   虚拟经济论文 经济纠纷论文   国民经济论文   绿色经济论文   科学发展论文   林业经济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