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创新教育论文 > 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契合

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契合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5-27 17:16:00人气:401

摘要:从创新、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内涵入手,深入研究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实质与各自所包含的内容,进而探索出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共同特点与相互联系,探索制定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契合的方式方法。通过探讨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相互促进的途径,以期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创新;高校;德育;大学生;教育 

0引言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保持进步的不竭源泉,是国家兴旺民族振兴的不竭动力。只有积极开展创新教育,不断培养社会主义的创新人才,全方位塑造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德育教育是高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德、智、体、美中的德便是指德育,它与智育、体育、美育等彼此联系,相互渗透,紧密协调,共同完成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高校德育的主要功能和目标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人生、涵养等方面的教育。确保高校按照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因此,寻找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契合点,培养具有高德育水平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1高校创新教育概念与内容

创新教育对高校大学生来说,从三个层面进行实施,即意识层面、精神层面和能力层面。通过创新教育内容的“金字塔”模型来描述创业教育所包含的内容。创新的主体是人,因此创新教育的对象也是人,创新的前提是人首先要确立创新意识,而创新的基础则是人所拥有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因此,高校创新教育就是指在高等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以启发和引导的教育方式为主要教育手段,来激发和开辟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培养和提高为主要载体,努力塑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全面落实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进一步促进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

1.1创新意识

从现象学的角度来解释,“创新意识”就是对从事创新活动的一种主观愿望和主观意向。在这一主观意向活动中,主体(人或组织)深刻地认识到创新活动对于自我的重要意义。创新意识是一项创新活动启动的总开关。在主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中,创新意识的萌发才使创新活动的发生成为了可能事件。

1.2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是主体的创新活动的精神表现,是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反映出来的精神素质,是主体在处理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等)的关系中,不甘墨守成规,不怕风险失败,不尚空空而谈,勇于开疆拓土,敢为人先,勤于思考,善于创造,表现出永不满足、不受束缚、不断探索、奋发有为的气质。具体来说,创新精神可以包括:强烈的责任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大胆的批判精神、勇敢的开拓精神、执着的探索精神、自愿的奉献精神等。

1.3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主体在进行各种创新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各种素质和技能的综合。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观察描述能力、思维判断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组织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创新能力既是主体的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的体现,又是主体自身创造品格和创造智力的有机结合的体现。

2高校德育内容与目标

我国高校德育是指高等学校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大学生施以政治、思想和道德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大学生本人积极的学习、体验与实践,以使大学生形成具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也就是说,高等学校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思想品德的活动。

2.1内容

高校德育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教育内容会有不同。20世纪60年代,何辛认为高校德育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20世纪90年代,吴俊忠认为,高校德育不仅包括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还包括理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教育、法纪教育、审美教育、心理教育等。21世纪初期,田建国指出,高校德育应该包括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2016年7月,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印发《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详细阐述了新时期高校德育六个方面的内容:①理想信念教育。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时事形势等;②爱国主义教育。中国梦、中国史、世情、国情、民族团结、国防和国家安全等;③公民意识教育。权利义务、责任意识、民主法制、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和生态文明等;④中华民族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时代精神等;⑤创新创造教育。劳动、科学精神、创新创业、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等;⑥心理健康教育。生命、心理健康知识、个性心理品质与心理调适方法等。

2.2目标

我国高校现阶段德育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秀公民;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示范者与传播者。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追梦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实践者。使大学生具有以下特征:①人格健全、遵守法纪、敢于担当、勇于创新;②掌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念与特色;③拥有国际视野,熟知国史国情,能够自觉维护国家利益;④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

3高等学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统一性

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都是我国高等学校重要的教育内容,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二者具有很多统一性,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指导思想统一。高校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实施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都是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人才培养,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教育内容统一。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内容其实在某些方面是相同的。要想创新,就必须有强烈的责任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大胆的批判精神、勇敢的开拓精神、执着的探索精神、自愿的奉献精神,而这些创新精神也都是高校德育教育的内容。(3)教育对象统一。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的教育对象都是高校大学生,这就决定了二者的教育对象的各种性格特点是统一的。(4)教育目的统一。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4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契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的统一性就决定了二者契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二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4.1高校创新教育促进德育教育发展

4.1.1是德育教育重要内容

高校创新教育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不断完善与提升的内在需求。人类的实践活动规模和范围日益增长,这就导致了人类新的思想、新的矛盾的产生,其中夹杂着一些不良思想和意识。人们的社会身份和个人利益关系逐渐复杂化,思想观念、价值定位、处事方式、追求目标等也呈现出多元化。因此,德育教育要与时俱进,在创新上下工夫,加强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

4.1.2推进德育建设

高校德育教育是重视思想、重视道德的高等教育,要实现高校德育目标的首要办法,就是进行创新教育。只有通过创新教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法制建设才能在高校落地生根,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才能进一步提高,国家才能强大,大学生的自信才能被激发,从而推进高校德育建设。

4.2高校德育教育为创新教育提供不竭动力

4.2.1是创新教育的思想保证

创新教育的内涵既包括对人的知识能力方面的要求,同时包含对人的思想道德方面的要求,并且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对创新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创新者必须对自己的选择与决定信心百倍,但是在创新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不可预知的艰难险阻,这就更加需要创新者具有坚定的信念,而理想信念教育恰恰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强烈的创新意识也是在长期的德育教育中培养出来的。锐意进取、敢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是发现和解决问题的前提。创新者的关键品质就在于不安于现状、不循规蹈矩,而是不甘落后、充满激情,积极投身到创造新事物的实践中去。高校德育教育从思想观念层面,培养大学生敢于突破、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4.2.2有利于提高创新教育的培养水平

我国高校在长期的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并且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教育体系,这一切都为高校顺利开展创新教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德育教育为大学生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创新能力是开展创新活动的核心,从信息的捕捉、趋势的预测,到信息的处理等都离不开强大的创新能力。德育教育为创新能力培养与提高提供了广阔的实践舞台。德育教育本身就与实践活动密切联系,大学生通过对周围人物和事物的接触,不断进行思考、总结、提炼、执行、修正,既有利于巩固德育教育成果,又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5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契合实施途径

通过分析,高校创新教育与德育教育具有较高的契合度,那么,在今后二者的实施过程中,应该采取措施同步推进高校的德育与创新教育,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1营造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高校德育教育是一项广泛的工作,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党团干部、各级领导等高校教职员工都有育人的责任。营造全员育人的局面,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同时,在全员育人的基础上抓好创新教育。课堂教学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不能局限于课堂知识的传授,更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5.2充分发挥网络平台育人作用

当前,网络渗透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电脑手机、微博微信等日益影响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开展创新教育和德育教育要紧紧依托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平台,以各类媒体平台,通过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灵活方式,广泛宣传创新精神,引导大学生投身于创新活动中来,通过创新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5.3重视GN加强课外实践活动

创新的哲学内涵在于存疑与立新。课外实践活动应当大学生提供更多的走出课堂、走进社会、走进自然的机会。让更多的大学生主动认识自然、了解社会。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努力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5.4大力营造创新氛围

良好的创新氛围对创新精神培养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应大力开展各类创新活动。例如,科技创新类的“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创业创新类的“创青春”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以及其他技能创新类的各专业知识竞赛等等。通过竞赛的组织、参与和宣传,可以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的科学人文教育,努力做到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大学生,用高尚精神塑造大学生,用优秀作品鼓舞大学生,用先进文化感染大学生,从而在高校形成创新与德育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

参考文献

[1]李大公.创新教育内容的构建与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2(2):65-66.

[2]吕俊杰.论创新精神[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S2):54-56.

[3]张连春,王华彪,庞炜,等.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内涵及培养研究[J].职业时空,2010(1):70-71.

[4]高宝立.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2003(4):1-4.

作者:金鑫 单位:鲁东大学

 拼音教学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   素描教学论文   舞蹈教学论文   教学探究论文 音标教学论文   课程设计论文   教学模式论文   案例教学论文   播音主持论文 音乐教学论文   化学实验论文   政治教学论文   教育学论文   赏识教育论文 高效课堂论文   入学教育论文   实验教学论文   职教论文   外语教学论文 教学研究论文   学科建设论文   开放教育论文   教学设计论文   教学质量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训论文   教育技术论文   教育思想论文   教师教学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