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美术教育论文 > 审美知觉下儿童美术教育研究

审美知觉下儿童美术教育研究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5-21 23:34:00人气:375

美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的教育活动,历经时代更迭,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不断发展,迸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健全成熟的审美心理素质和心理结构,具有高度创造能力的人才。”①但在过去一段时期,儿童美术教育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未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直到19世纪末,欧美出现了以心理学等为基础的“儿童研究运动”,引发了各国研究包括儿童美术教育在内的儿童教育的热潮,也对中国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其中,通过深入研究审美知觉,初步形成“学科化”的基本体系。“这对新时代中国儿童美术教育培养儿童的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味和美术素养,特别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美育模式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②“视知觉具有一种主动、自觉的动力构造模式,人类借助视知觉实现对外部世界的理解。”③正如奥尔德里奇所言:“同一物质性事物,在人们的知觉中,或者实现为物理客体,或者实现为审美客体。”④这两种不同的知觉形式即普通知觉与审美知觉。普通知觉不是人类独有的,而是人与其他一些动物共有的知觉属性;审美知觉是人类独有的,它不是观察客体的表象物理特征,而是以个人经验和主观情感感觉、想象、理解认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或知觉理论指导,美术教学的即兴特质可能会让我们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且令人迷惑。”⑤只有掌握具有一般规律的理论指导,美术教学才有可能获得预期效果。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美术课程性质的界定,人们可以了解到,美术是一门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的必修基础课程,其中包含了学生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能力,表达个性和创意等成长诉求。而“审美知觉同一般知觉特点相同,具有情感性和认知性,但审美知觉不仅仅按照事物的实际面貌综合地反映事物外在特征,而且还融入了以往的审美理解、审美想象和情感体验”⑥,可以激发儿童无限的创造力。可见,审美知觉的形成与发展恰恰是儿童美术教育的灵魂,它蕴含了美术课程标准提到的诸多要素,具有发掘和推动儿童美术素质教育发展的巨大潜能。笔者试从审美知觉的形成过程的“六个阶段”⑦着手,结合美术教育实践加以分析。

一、审美知觉形成过程的对象刺激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对象刺激是审美知觉的起点,没有对象及其刺激,审美知觉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过程就不会发生。”⑧审美知觉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过程触发儿童感觉、想象和理解认知的形成,它“是导向审美想象、审美认识、审美愉悦及审美创造的桥梁”⑨。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表现性关注,是促成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美术素养的开端。将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关注进行逻辑迁移,可以理解成两点:一点是课堂主体(即学生)对其学习对象(即所创作或欣赏的美术作品)的关注;另一点是课堂主导者(即教师)对教授对象(即学生)的关注。无论是学习对象刺激,还是教授对象刺激,都是为了达到课堂教学出发点和落脚点(即儿童美术教育)有效落实的目标。一方面,教师通过自身的设计,使学习对象由原本平平淡淡地显现在二维平面的课本中变得生动有趣,并反作用于学生,同时引导学生对学习对象进行富有个人经验与主观情感的表现性分析;另一方面,教师利用科学的教学方法教授学生,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这便是审美知觉形成过程的对象刺激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二、审美知觉形成过程的审美注意对儿童美术教育的启示

“审美注意是伴随审美刺激物的呈现而形成的。远离功利考虑是审美注意生成的前提条件。”⑩如今是现代工业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物质财富快速增加,一些人的心理结构发生改变,更倾向于关注事物的物理属性而非表现性的审美属性。审美注意的概念提醒教育者:一方面,在学生自由创作或自由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以纯粹的主观情感和想象表现创作思路或欣赏美术作品,由此保持审美对象的表现性特征,将审美知觉发展过程延续,成为一种“对话性的过程”;另一方面,远离功利的考虑存在于审美知觉之中,同时,审美知觉的整个过程又存在于儿童美术教育中,这也关系到儿童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问题。“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人文课程,它没有直接的功利目的,不单纯把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技能教给学生,而是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因此,儿童美术教育不同于成人的艺术应用操作性的职业教育。儿童美术教育不应存在功利性,它作为美育的一部分,根本目的是“以审美理想进行美感教育,以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陶冶情操,使人具有完美个性和达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