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教育论文 > 美术教育论文 > 初中美术教学思考(10篇)

初中美术教学思考(10篇) 

中华智刊网 中华智刊网日期:2022-05-22 04:35:00人气:444

第一篇:初中美术对素质教育的作用

【摘要】虽然美术不是考试学科,但是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既然是必修课就说明美术的教育功能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那么,美术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到底有哪些作用呢?本文结合作者日常教学实验所取得的成效,再议一下初中美术在素质教育中的具体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素质教育;作用

当今教育极力反对应试教育,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不仅仅是因为应试教育的片面性,更是因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确实是高分低能。就拿诺贝尔奖来说,中国十三亿多人口,获得诺贝尔奖的却屈指可数,日本人口一共一亿两千万,获得诺贝尔奖的却远远超过我们,其中原因不能都归咎于我国的教育,但是也不能否认与教育一点关系没有。所以,我国现在提倡的“素质教育”是势在必行的。目前美术教育虽然还不是考试学科,但是,却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学科。另外,国家教育部正在筹划将体育和美术成绩计入升学成绩里。这些都说明美术学科对学生的素质培养有其自身的独特作用。科学研究表明:美术是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门基础性学科,直接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那么,初中美术对素质教育具体有哪些作用呢?下面作者就该问题做一下具体阐述:

一、初中美术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意识

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众所周知美术课的首要作用就是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美术课的教学和美术教师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学习美、创造美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发现日常生活中美的意识。例如通过欣赏大自然的风景,来感受自然之美,来体验大自然地变幻莫测与色彩绚丽。通过让学生欣赏雪景,感受雪的纯洁无瑕;通过让学生欣赏朝阳,让学生感受朝阳的生机勃勃和充满活力;通过让学生欣赏秋天的景色,让学生感受秋天收获的喜悦以及大自然无限的魅力……

二、初中美术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现代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人必须要有创新精神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领先于他人。所以,创新是现代学生需要具备的一种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更是为学生的终身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在初中美术课中时常穿插创作课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不可缺少的课堂形式。教师可以通过巧妙地构思和课堂设计来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比如:设计一副画:用一片桃树和李子树树林将一棵结满苹果的苹果树环抱在中间,将桃李抱着苹果寓意为“桃李报国”。从而,起到引导学生创新的作用。

三、初中美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实践能力则比想象力更重要。”这句话也彰显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所以,在初中美术课中开设实践课、手工课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可以利用实践课来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比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并美化自己的校园,学生不但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还会更加热爱自己美化的校园。再比如:在手工课上可以用废旧的易拉罐瓶制作出躺椅、板凳;用矿泉水瓶制作捕鼠器等等,通过这些作品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初中美术能培养学生的人文主义精神

在静物素描课上,可以让学生画一些长城、华标等我国的标志性建筑的同时,给学生渗透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光辉历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等。在肖像制作或素描课上,借助、、鲁迅、维纳斯、大卫等国内外伟人肖像制作或素描的机会,可以给学生普及的为人生平的事迹,给学生普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道理。

五、初中美术能培养学生的自制力的培养

在医学上默默的出现了一个新名词“多动症”,从现代学生的行为和语言等表现来看确实有这方面的倾向。虽然多动症的产生与现代的饮食健康有一定的联系,但是也不是绝对的关系,研究表明现在学生之所以表现出“多动症”和学生的“自制力”有很大关系,也就是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美术是训练学生“静”的一门学科。美术中的欣赏课、素描课等无一不是需要学生坐得住板凳,沉下心来才能进行的学习,所以,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就要要求自己静下来,长期坚持自然就会训练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自制力”,多动症也就会自然地减弱或消失。总之,美术作为义务教育的必修学科,对学生审美能力、审美意识的培养、学生思想的熏陶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只要我们初中美术老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去培训和渗透,长期坚持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编.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

[2]任幸妮.浅析初中美术手工课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林德杰.美术教育中的设计意识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08).

[4]李曼丽.设计基础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当代教育论坛(教学研究).2010(08).

[5]梅玉洁.美术课中如何让合作学习更有效[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6]费凡.初中美术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

[7]陈春.浅谈在美术教学中设计意识的培养[J].管理观察.2008(24).

[8]徐畅.美术教育人生的必修课[D].东北师范大学2012.

[9]余晓光.美术教育的社会性功能研究[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6(03).

作者:张向飞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实验学校

第二篇:优化初中美术课堂教法实践分析

[摘要]优化美术课堂教法,这是新课程改革重要的精神体现。教师从具体教学实际出发,通过问题导入、类比运用、先学后教等途径对现有教法资源展开多重优化处理,不仅能够成功激活课堂,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为全面提升学生美术品质和能力奠基。

[关键词]初中美术; 教学方法; 优化

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教法优化意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认知基础的不同,整合筛选适合学生的教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优化美术课堂教法,已经成为现代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共识。

一、问题导入,启动学生思维引擎

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深度思维,这是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法。新课改大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主体学习意识,教法也需要更新升级,教学问题产生形式、问题投放时机、问题设计主体、问题展示环节、问题评价形式等内容,都需要做出优化考量,要讲究学生学习思维的顺利启动,文本生本思维的顺利对接,师生、生生互动的顺利展开,课堂交流学习目标的顺利实现,为打造高效课堂做好坚实铺垫。学习《蓝白之美》时,教师先利用实验让学生对蓝布印染有一定了解,然后针对这个内容,让学生展开自主学习,并总结疑难问题。学生快速行动起来,问题不断涌现:为什么要用蓝色印染白布呢?蓝色和白色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效果呢?用蓝色是不是有什么客观因素呢?蓝布印染给我们现代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启示呢?在中国古代传统艺术文化中,还有什么是和蓝印花布在视觉美感上有着相类似的工艺美术或物品呢?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整合,并将问题分配到各个小组,让小组展开集体讨论,最后形成小组意见在班级内展示,教师给予矫正和补充,完成相关学习任务。教师让学生自主整理疑难问题,形成课堂教学问题集锦,然后发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最终通过班级展示共同探讨,形成共性认知。这种问题设计形式完全颠覆传统教学中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互动形式,为学生学习思维顺利启动创造契机。学生学习呈现主动性,其学习效果自然更为高效。

二、类比运用,创设适宜教学情境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入对比、类比的方法,同样可以收获良好教学效果。学生思想比较活跃,特别是对新鲜事物具有主动探索的欲望,教师要注意抓住学生这种心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度分析解读,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展对比、类比活动,为学生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的比对中形成主观学习认知。在学习《泥土的味道》相关内容时,教师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陶器图片,让学生观看这些陶器的造型和色彩,总结其特点;然后播放动画,展示泥土制作陶器的操作步骤;最后让学生利用先前准备的陶泥、颜料展开制作。为提升学生的制作热情,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展开竞赛活动,看谁设计更精巧,制作更精细。教师随时用手机拍照,及时传递到课堂大屏幕上进行展示比对。学生参与主动性瞬间被激活,课堂学习气氛渐浓。在具体评比时,教师发动学生给出评价意见,虽然课堂秩序有些混乱,但学生学习专注度大为提升。教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欣赏陶器,并展示陶器制作步骤,给学生带来最直观的讲解和引导,学生大多跃跃欲试。在具体操作实践时,教师引入竞赛机制,并随时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给学生带来极大刺激。学生参与热情被点燃,学习效果当然更为显著。

三、先学后教,锻炼学生美术能力

先学后教是现代课堂教学最为前沿的教学观念,符合学生学习成长规律,与新课改精神相一致。先学后教不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意识和观念。教师引导学生对教材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或者是课前预习,或者是学前自学,都可以让学生率先建立一定的学习认知基础,为教师后教引导奠定基础。在具体操作时,教师要给出明确的引导、提示、要求、目标,这样学生操作起来才会顺畅自然。如《自然的定格―――外国风景画》第一课时,教学重点是欣赏19世纪传统风景画,引导学生掌握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教师先展示一张由黄色、蓝色点组成的图片,让学生说出看到了哪些颜色。先让学生初步认识印象派画风特点,然后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教材,并展开小组讨论,说说对印象派的最初印象。教师给出要求:每人用简短语句总结。学生自觉展开自主阅读学习,然后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学生总结:光色差异突出。也有学生说:表达自由。教师最后矫正并总结:印象派最初注重物体固有色彩,后来强调在外光下写生,对光色关系有了重新界定,色彩变化充满诗情画意,表达空间得以无限拓展。教师先让学生自主阅读学习文本教材,对印象派画风形成初步认知,然后让学生展示自学感知,教师给出总结评价。整个学习过程体现了先学后教意识,学生认知成长自然顺畅,师生、生生互动和谐,课堂教学成效显著。初中美术属于艺术文化课程,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文化素质都有重要意义。美术教师对教法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归结,形成更为科学的教法体系,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作者:单丽霞 单位:江苏宝应县实验初级中学

第三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思考

摘要:在新课程的改革背景下,美术学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要求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应新的课程教学,让学生不断地进行实践和探索,全面提高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新课程;教学思考

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初中教育中是一门必修的课程,是初中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启迪智慧有重要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激发生活的兴趣,要求美术老师为学生创造一片属于学生自己的绚丽空间,更好地提高美术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利用场景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新课程的改革犹如一缕春风,使教育呈现出全新的面貌,新课程下的初中美术教学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教师应当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兴趣是成功的基础。在课堂上,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特点,有意识地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使学生能够善于发现美。同时,要求学生抛弃过去干净整洁的样板画,采用学生创新的思维,大胆地创造个性化的作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和想象的平台。例如,在讲解设计我们的校园一课中,通过了解校园造型优美的雕刻作品,提升校园的文化品位,学习雕刻艺术品的意义。课前教师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雕刻的资料,借助多媒体教学的形式为学生播放雕刻的图片和视频演示,举例说明身边的雕刻作品都有哪些?分小组讨论自己对雕刻的理解。观察学习演示造型的制作方法,教师在演示的过程中边演示边让学生跟着做,让学生参与到动手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利用校园中的某一雕塑进行纸质模型建筑,首先要画出模型的大概,进行裁剪,通过折叠的方式对模型整体塑造,粘贴后进行全面的整理,最后呈现出一个完美的雕刻模型。也可以通过小组互相合作共同完成整个校园的模型,鼓励学生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全面发展的意识。

二、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

美术课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新课程下的初中美术课程是用精美的画笔勾勒出生活的美好。美术老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生活,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力丰富美术课堂内容。借助音乐和文字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线条和色彩,质感等,通过这些形式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的魅力。教师要选择不同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在欣赏的过程中了解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我国传统的文化,使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追求美,在脑海中构成美,弘扬文化,在课外能够走进社会,融入社会。例如,在学习民间艺术的色彩搭配一课中,通过让学生了解民间常用丰富的寓意和夸张的手法抒发人民心中的美好祝愿,学习水彩笔画等涂色的学习,在画中表现民间最美好的愿望和理想,包含历史文化和民俗审美的心理特征。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民间艺术的理解运用色彩搭配,促进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识。通过学习民间艺术扩展学生课外的知识,例如鲤鱼就是年年有余,石榴酒是多子多福的意思,娃坐莲花代表着连生贵子等等,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扩展学生的文化内涵修养。

三、在美术课堂上实行创新教学

初中美术课堂应该重视学生的创新和个性,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独特的发展,并且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创新首先要对各种知识有一定的掌握,学会运用和贯通。新课程中提出美术是与音乐、文学、舞蹈等学科互相紧密联系的,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单一模式,不断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运用新技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和信息化技术为学生提供一个新颖的平台,使新技术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在初中美术课堂创作上鼓励学生发现和运用不同的材料,以达到不同的效果,每一次的创作都会产生一种新的求知欲和强烈的探索欲,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灵感,促进学生在创作中更加富有内涵。创新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和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将创新的观念转为具体的成果,在美术课中通过一个画面想象不同的画面,联想更多的内容,丰富学生对美的认识。教师要积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校园外的世界,通过有效的方法引导学生创作更多更优秀的作品。教师对于学生的作品要采取有效的评价方式,委婉地指出学生的缺点。例如,“如果你的色彩再增加一些,整幅画就是一幅艺术品”,或者“老师很喜欢你的画,你的构图想象再丰富一些那就更完美了”等等评价都会成为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初中美术课堂实现了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师和学生渐渐适应了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空间,在教师创新教学方法的指导下,学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使课堂有效地展开,提高了初中美术课堂的效果。

参考文献:

杨惠丽.浅谈如何提高初中美术教学质量[J].学周刊,2014(20).

作者:李春幻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第十中学

第四篇:初中美术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探究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初中美术教学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方式。在更新教学方式的前提下,教师首先要为学生的学习过程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为学生提供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自主学习意识,使教学在最佳的状态下进行,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学习特点

美术教学是一门集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于一体的学科,强调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教学,使师生处于平等的位置进行交流、互动,使学生自主参与到美术教学过程中来,增长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养成科学合理的美术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因此,美术教师要善于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进教学的发展。

一、依据学生学习特点,因材施教

在进行教学之前,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认知规律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点进行合理教学。学生由于家庭背景、受教育情况、兴趣点等多方面的差异,造成学生有不同的知识基础、性格特点。因此,教师要在教学前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了解,将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进行分门别类;其次,要预先把教学进度、广度、深度进行适当的调整,分成不同的教学层次,力求使教学内容符合大多数人的学习情况,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学习好的学生能得到再次的提升,学习稍差的学生能激发学习兴趣,投入到教学环境中来,从而促进各个层次学生的学习。

二、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营造相互尊重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真诚,促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初中生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产生精神敏感,需要教师精心的保护与尊重,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微笑,对于他们对未知的好奇、错误的理解都能进行耐心的解答,保留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不扼杀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运用激励式评价,尊重学生的表达与回答,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形成自信心,使教学进入良性循环中。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取决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教学节奏的把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精神状态的变化,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保持学生的注意力,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想要让学生自主进行知识的学习,需要教师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课标的改革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并注重发挥美术教学的优势与魅力,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讲故事、动手画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美术教材中涉及了诸多的艺术种类,有雕塑、建筑等,这些课程的设计极大地丰富了美术教材,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文化背景中,能使学生对于所学的知识有更为深入的理解与认识,能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对于美术学习来说,为学生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能促进学生情感的融入,审美意识的形成,渲染相应的气氛,使艺术作品增添感染力与冲击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引导学生欣赏《拈花仕女图》时,教师可以先为学生营造一种唐朝宫廷生活的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感受唐代贵族妇女闲庭散步、拈花微笑的情境,并且让学生理解唐代文明的开放和以肥为美的审美取向,使学生对唐代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舒缓、华美的音乐,这时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拈花仕女图》会使学生别有一种情怀与感悟,能提升学生的审美意境和对作品产生不一样的感悟。

四、学思结合,启发诱导

“学思结合,启发诱导。”其教学理念延续至今依旧有着其重要的教育价值。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进行知识的学习,能一直保持渴求新知的状态,处于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师生相互交往、合作的关系,在进行教学引导的时候,能使学生依据教师的引导进行思考与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相互交流协作,发散思维,加深对美术作品的认识与理解,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还能提高学生相互协作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总之,在新课标的理念下,教师在美术教学时,要注重学生的个性,进行个性化教学;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建立友善的关系,从而创建良好的教学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创建好的前提;再者,要注重创建相应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接近美术作品,感受美术气息,并且要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与思考,从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唐绍明.如何提高初中美术的有效性教学[J].科技信息,2012(8).

[2]李艳辉.新课标下初中美术教学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作者:杨大坡 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西漳中学

第五篇:初中美术欣赏课的情感教育

摘要:美术可以说一门相对特殊的学科,通过美术,学生不仅仅能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样美术作为一项审美活动,能够对参与者的各种对美的感知活动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由此可见,进一步做好初中美术欣赏课中的情感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情感教育

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以及判断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做好情感教育刻不容缓,而初中的美术欣赏课恰恰可以较好地达成上述目标。

1初中美术欣赏课情感教育的要点分析

1.1和谐轻松的交流氛围不容忽视

要依托初中美术欣赏课,得到良好情感教育效果,就要营造出和谐、轻松、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放下心中的戒备,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学会欣赏。众所周知,情感是一切审美活动的核心,一件美术作品,要想真正获得大众的认可,其关键就在于是否能够传递一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情感。换句话说,美术作品可以说对创作人精神世界的一种表达,要想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就要首先在情感上唤起学生的共鸣。为此,笔者建议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在传统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跟随教师的思路去学习、去思考,他们完全没有时间和机会去表达自己的看法,因此也就无法在情感上与教师产生共鸣,这样情感教育的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教师一定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充分感觉到自己是欣赏课学习的助燃,可以放松紧张的心情,带着喜悦的心情去感受每一步作品,然后得到美的享受,进而得到情感方面的教育。另外,就是教师对学生应该是鼓励为主,这种鼓励不仅仅是肯定的,更应该是具体的,教师要善于发展学生在欣赏课学习中的努力和进步,进而抓住机会给予充分的肯定。教师的肯定和鼓励往往可以让学生在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情绪状态,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实际的欣赏课学习活动中去,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心去领悟作品的本质和内涵,进而完成内化。最后就是要在教学相长中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对于美术这样一门富于艺术性的学科来说,不仅仅要传授给学生本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激励、唤醒与鼓舞。教师是教与学的统一,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默契的、良好的活动,共同学习,共同成长。在美术欣赏课上,教师可以为学生预留出恰当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想,天马行空,不拘泥形式,展开讨论与交流。对于优秀的做法,不仅仅要予以表扬,同时要在恰当的范围内进行推广,自然也要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质疑。

1.2在情境教学中实现美术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

情境教学就是指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便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进来,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具体来说,就是教师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提出问题,紧接着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并就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交流与分享,之后由教师进行综合点评,并最终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能让中学生们更快地了解和掌握课本的相关内容,同时也有助于互动交流教学模式的实现。但是,在进行问题情境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2.1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既定的教学目标.

1.2.2问题的提出要符合初中学生的心智发展特点,避免“够不着”或者“吃不饱”现象的出现,充分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

1.2.3问题提出以后,给予学生足够多的、自由的想象空间,尤其不要纯粹用对与错去评价学生们给出的答案。

1.2.4在学生探讨与争论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时的、必要的引导和帮助,并在讨论结束之后,做出有针对性的点评,引出教学内容。通过情景教学,学生往往可以更加主动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从自己的角度去挖掘教材的本质,去领域其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实现对自我的情感教育。

1.3在多媒体教学中实现情感教育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一个崭新的互联网时代已经悄悄来临,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多媒体开始成为一种主要的教学手段进入课堂。为此,对于美术教师而言,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将一些生动、形象的图片或者视频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让学生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来自美术的独特魅力,进而让他们喜欢美术,热爱美术,把教师当成真正的朋友,更加积极、主动地去投入到美术课堂学习中去。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1.3.1多媒体展示图片的数量不宜过多。很多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过程中,插入了过多的图片,这种做法不仅不能够起到帮助学生更好了解教学内容的目的,相反还会起到相反的效果。虽然学生对于图片的兴趣要远远优于对于文字的兴趣,但是,过多的图片可能会引起学生视觉上的疲惫,进而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3.2图片的选用不够恰当是在应用多媒体课件时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具体来说,就是教师选用的图片与实际内容不相符合,无法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1.3.3图片的选择应该准确反映相关知识点的本质。多媒体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可以赋予学生更加直接的视觉冲击,为学生后续的思考奠定坚实的基础。

2结语

情感教育很重要,依托教材,围绕课程目标,展开多种有效途径,挖掘欣赏课中的潜在资源,做好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积极意义,而对于教师而言,更要不断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开创欣赏课情感教育的崭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亦豪.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4).

[2]陆文彬.快乐童画―谈如何营造和谐的美术课堂氛围[J].新课程(中),2011(04).

[3]邹洁.打造有效的美术课堂,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教育科研论坛,2010(07).

作者:田小琴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张沐初级中学

第六篇: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民间艺术是一种视觉文化,富有独特意味,更是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作为美术教师如何将民间艺术,特别是优秀当地民间艺术带到美术课堂,从而使学生获得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知与保护意识,这是教师在教学与实践中不可避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民间艺术;初中美术;教学

一、民间艺术课程的教育价值

中国民间艺术既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具有综合性质的圆融文化,又是一种能登高雅大堂的中华文化传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开设中国民间艺术课程对于学校的文化教育或素质教育的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让学生了解相关民间艺术的发展、历史及作品的形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知识结构,也为我们美术教师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多了一种手段。民间美术课程的开设正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保护民间艺术文化。

二、将民间艺术带入美术课堂的现实意义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的今天,由于世界艺术文化的不断渗入,中国民间文化逐渐被人们忽视,许多传统艺术徘徊于消亡的边缘。为应对我国民间艺术文化所面临的危机,势必应在学校开发符合本校特点的当地民间美术课程,以此提高学生对本地区乃至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认识,让学生了解掌握本国文化发展历程,这不仅可以进一步完善美术教育体系,丰富美术教育内涵,同时也是弘扬民族民间文化的有效途径。我们学习并了解民间艺术是因为它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源于我们日常的生活当中,体现我们民族的文化特点与精神内涵。民间艺术见证我国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在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中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种能贴近生活的民间美术,我们应当在认识了解民俗艺术过程中,努力挖掘并有目的地吸收其精髓,结合当地有利条件传承与发展优秀民间美术文化,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中国民间艺术在当下和未来的存在意义是多方面的,重要的是,中国民间艺术的存在对于中华民族的存在具有正面意义,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具有激发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意义,同时还具有充实和体现人类艺术文化生态的意义。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与民俗民间艺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三、在美术教学中如何融合民间艺术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中学美术的课程改革工作也在积极进行着,在美术教材中,民间艺术的内容多有体现,例如湖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的第二课《黑白世界》中就有年画和版画的题材,在这一课中让学生亲自动手用木板刻画,感受版画的制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体会木刻版画的艺术魅力和乐趣。第五课《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就是有关于民间剪纸的题材,本节课让学生学习剪纸的基本知识和技法,在实际操作中制作各种作品,从而培养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还有八年级美术下册第五章《方寸之间》就有关于篆刻的题材,书法与篆刻是一种紧密结合的线条艺术,许多人对于书法众所周知,而于篆刻就鲜为人知,利用一把小刻刀,驰骋于方寸之间,将心灵的感受融会于点画之中,让学生亲自尝试刻一方自己喜爱的印章,掌握基本的治印方法技巧,从而感受刻印的乐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民间艺术。首先,渗透美术课堂,创新美术教学。教师作为美术教育的引导者,应当认识并了解当地的民俗与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加强自身的文化功底与素养,并在教学过程中慢慢渗透。尽可能地做到美术课程与民俗民间艺术的有机结合,课程设置合理灵活,结合当地优秀文化,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活动。寿宁是一个廊桥之乡,廊桥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上到湖南美术出版社七年级下册第二课《桥》时,就可以主动融入寿宁“廊桥”文化,带领学生到室外实地参观木拱廊桥、廊桥博物馆,通过了解、体验、制作,以书写、绘画、手工形式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民间艺术的珍贵与魅力,在领略家乡优秀民间艺术内涵的同时,也体会到民间美术的伟大。又如,七年级上册第五课《喜庆吉祥的民间美术》为课例,教师在课前收集大量传统剪纸艺术,譬如人物、动物、植物等,在课堂上,学生看到如此精美的剪纸,他们激动、兴奋。最后的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以寿宁知县冯梦龙的执政理念为主题,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剪刻出一副符合“清正廉洁”的梦龙文化主题创作。学生大胆创新,不仅体验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的魅力,又以作品形式展现一位贤明官人的一生伟绩。可以说同时上了一堂很好的德育课,这对于将当地优秀民间文化融入美术课堂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又如,湘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八课《远古的呼唤》就很好地融入了当地优秀民间艺术“北路戏”,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方式了解北路戏的发展历程,观看并参与北路戏的排练演出。将当地优秀民间艺术带入校园,不但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这一乱弹声腔珍稀剧种的认识,适当地优秀艺术文化在校园间得到传播。其次,弘扬当地文化,注重课外延伸。地方文化资源的利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用身边现实的人、事、物引导学生创作学习,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本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在美术课堂上进行,还可以延伸到课外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在八年级下册《画故事》一课中,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寿宁当地梦龙文化馆,通过参观了解一系列事迹,欣赏文化馆里的雕塑、文学著作、插图绘画、故事等。参观结束后,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绘画手段去表现自己心目中的冯梦龙,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梦龙文化意识。用美术特殊的艺术手段去记录它,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体验新的感受,了解身边熟悉的生活文化。最后,积极开设美术第二课堂,利用美术兴趣小组开展学习有关民俗、民间艺术的校园文化活动。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文明的总体展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对传统艺术的认知与了解程度组织相关教学活动,让学生慢慢了解欣赏当地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对于各个班级的美术兴趣爱好者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性外,更应借助一定平台让他们进一步深入研究民间艺术文化内涵,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文化品位。通过全校性的表演、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书画展览等活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当地乃至全国优秀传统艺术文化。

四、民间艺术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传承与发展

在经济日趋全球化和世界文化不断渗入的当今社会,我国本民族的许多民俗、民间艺术也存在被渗入甚至逐渐走向灭亡,使得地方性、地域性文化正一步步走向消失,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荣誉感也随之减弱。而那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的民俗与民间老艺人也呈现出后继无人甚至断层的现象。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美术教师就更应该担负起民俗与民间艺术的教育工作,为民俗与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的绵薄之力。当然,学校在此过程中应积极配合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使学校形成学习、了解民俗文化的良好氛围,使人们的关注点逐渐转移到民俗传统艺术上来,为民族民间艺术发展做好辅垫。为了能让教育者以更加宽广的角度来审视民族艺术发展的未来,我们应该在了解认识过程中充分挖掘民族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继续探索民间艺术的地域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更应开展多种活动,以多样形式宣传民族、民间艺术,为民族艺术未来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张卉.中国民间美术教程[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3-01.

作者:黄清富 黄春妹 单位:福建省寿宁寿宁县第六中学

第七篇:初中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摘要】初中美术教材集结了众多风格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作品。利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平台,传播精华,能够让初中生们深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美,充分激发初中生对民族文化的喜爱和敬仰之情。本文着重论述初中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美术;民族文化;传承

美术作品一直就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时间发展中的智慧结晶,是一种非常丰富的精神产品。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则可以合理地利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相互渗透、相互结合,不但有利于提高初中美术课程教学的质量,而且还能够增强初中生的民族意识。

一、通过结合民族文化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受

由于民族文化的风格、内涵和情感各个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所以初中美术教学在民族文化传承中,老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民族文化,合理整合多种资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从而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民族气息,加深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直观感受。这样不但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美术课堂教学效果,而且还能够增强初中生的民族敬仰之情。在初中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时,老师应该根据初中生的审美能力及身心特点,广泛搜集和分析关于民族文化的资料,合理创设民族文化氛围浓厚的教学氛围,以便将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起来。其中,老师可充分利用教室和校园有限的空间安置众多符合学生审美兴趣的艺术品,让学生能够时刻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例如:以“铜鼓”教学为例,铜鼓具有较强的民族文化底蕴,并且在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社会功能早已超出了乐器的范围。因此,老师则可以利用多个渠道,搜集关于铜鼓图案的服饰、瓷器和刺绣等图片,并进行整合处理,将其展示于有限的校园民族文化展示区间内。如果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老师可组织学生去博物馆更加直观的感受铜鼓文化,从而促使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浓厚的民族文化氛围中。通过将民族文化合理融入到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但能够引导初中生更加直观的感受民族文化,提高初中生的美术作品创作意识。同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还能够激发初中生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促使初中生真正成为优秀的鉴赏者和传承者。

二、在美术鉴赏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让民族文化精髓得到传承

(一)鉴赏中国古代民族工艺品,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美术鉴赏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美术鉴赏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族传统文化,深入感受和体验民族文化的魅力,以便其能够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因此,在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鉴赏古代玉器、陶瓷、建筑、青铜器和泥彩等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美术课堂教学中。例如:在学习《珍爱国宝―――古代的陶瓷艺术》这节内容时,其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陶瓷艺术,让学生能够从器皿的外形、颜色和纹饰等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欣赏。因此,老师便可以具体讲解唐三彩、青瓷和白瓷,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在陶瓷文化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以及陶瓷文化的整个发展历程。当学生在深入了解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有利于让民族文化的精髓得到更好的传承。

(二)鉴赏中国古代民族建筑物,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民族建筑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形成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几千年的民族文化发展历程,能够让我们非常深刻地感受到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例如:在学习《中国建筑的特点》内容时,老师可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展示我国古代建筑,让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古代建筑的不同艺术风格,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鉴赏我国古代民族建筑物,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古代民族建筑物的艺术风格和民族魅力。

三、在初中美术实践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初中美术课堂教学中传承民族文化,合理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有效结合起来,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美术知识,拓展学生的美术文化视野,促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例如:在学习《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内容时,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象形文字符号产生的历程,即生活在远古时期的人们没有文字,而只能够用图画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画图非常复杂,所以远古时期的人们则创造了象形文字符号。然后,老师再将这些象形文字符号板书在黑板上,这样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而且还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象形文字,促使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四、结论

总而言之,为了能够更好地保护民族传统文化,我们只有不断地传承和发展下去。通过将民族文化渗透到初中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整个社会对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促使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得到更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刘怀芹.初中美术“民族文化之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2):54-55.

[2]李小坤.中初中美术教育与民族特色文化关系[J].青春岁月,2013(24):333-333.

作者:唐丽媛 单位:湖滨新区皂河中学

第八篇: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要】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初中美术课程教育的主要目标,然而,受教学目标知识化、技能化的影响,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欣赏课程与审美能力之间的关系,然后就如何在欣赏课程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出了几点建议,包括创设教学情境、结合课程需要、紧扣学生实际、巧用实践活动等,希望对美术教学有所裨益。

【关键词】初中美术;欣赏课;审美能力

美术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课程之一,对学生的知识学习、素养提升乃至全面发展都有着相当积极的意义。不仅如此,美术课程还是中学阶段美育教育的主要课程,肩负着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培养与发展的重任。就目前的初中美术教学实践而言,虽然取得了一定了进步,同时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最为典型的便是课程教学目标的知识化、技能化。教师将美术知识传授、美术技法训练作为课堂教学主体,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审美能力、欣赏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和美术课程的本质属性相违背,也与美术课程教学对象的培养目标不相契合。文章基于此,就初中美术欣赏课程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策略做了相应的探究。

一、美术欣赏课程与审美能力关系分析

美术课程是当前基础教育的重要课程之一,并且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普及以及课程教学实践的逐步深入,其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初中美术课程标准》中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做了界定,主要可以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部分,不同部分承担不同的教学任务,欣赏•述评的教学任务即通过美术家、美术作品的介绍与分析来初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审美能力作为学生全面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对学生生活情趣的养成、文化素养的提升都具有相当积极的意义。就初中美术课程教学而言,审美能力主要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艺术感知能力,从具体的历史情境以及创作背景出发,感受作品中的内容与精神;第二、艺术分析能力,从艺术中的表现手段出发,分析作品的创作技法以及具体效果;第三、艺术批判能力,从更高的层次出发,对艺术品进行深入的评判。欣赏课程与审美能力是美术教学中的一体两面,欣赏课程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完善欣赏课程教学效果,提升初中美术教学的必然途径。

二、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研究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审美兴趣。“学以趣为先”,兴趣是学生美术课程学习的先决条件,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客观需要,因此,在美术教学中要以兴趣激发为首要因素,而教学情境的营造则是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学校层面要做好校园教学情境的营造,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学校要从美化校园的角度出发,在校园各处布置一些精美的工艺品或名人画作,比如在班级走廊中挂上中国古典的山水画,这样既能给学生美的熏陶,又能调动学生的审美兴趣;其次,班级层面要做好教室情境的营造,课堂教学目前仍是美术课程教学的主要方式,教师需要根据学生成长以及美术教学的需要在教室周围张贴一些教材中的插图,比如《寻古探幽》中的壁画、《中国古代书画》中的名人字画等;最后,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要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求出发,借助多媒体技术,如图像、视频等,将教学内容更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其审美兴趣。就以《历史的画卷》教学为例,我在欣赏课教学中,根据画卷内容选择了相应的纪录片,如关于浪漫主义美术的记录片等,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结合课程需要,丰富审美对象。美无处不在,因而,人类的审美活动也无时无刻地不在发生着。教师在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中,不能仅仅从教材出发,而应该从更广阔的社会、自然、人生的角度来培养学生对的认知力与创造力。换言之,教师要根据美术教学的课程需要,丰富学生的审美对象,做到自然美、社会美与艺术美的有机结合。首先,就自然美而言,自然风光如山河湖泊以及学生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花开花谢中都蕴含着美的意境,《从心底接触自然》一课也要求学生从自然中发掘美感,我在教学之初,会带领学生到校园内乃至校园外四处走走,让学生拍摄和记录自然风光,为进一步创作奠定基础;其次,就社会美而言,它体现在日常生活之中,展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与道德的力量,是善与美的统一,《我们的节日》、《感动生活》等课都是社会美的典型反映;最后,就艺术美而言,这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对象,也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核心内容,它体现在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之中,是学生认知美、分析美的客观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艺术品位载体,引导学生去感悟艺术品中的美学价值。

3.紧扣学生实际,把握审美心理。初中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阶段,一方面,他们脱离了小学阶段的幼稚,另一方面,他们又不想更高年级的学生那样成熟,认知心理与思维方式中还有不少稚嫩之处。这就需要教师在美术欣赏的教学中,紧扣学生的认知心理,尤其是审美心理,采取好适宜的教学途径。首先,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中更偏向于日常生活中接触过的内容,这有助于消除学生与所学内容之间的膈膜感,教师可以利用此点心理,在课堂教学中多引入生活资源,比如在《边吃边看的艺术》中,本课主要讲述了餐具材质的演变以及餐具上的纹饰,我在教学之初,走访了附近的超市,用用手机拍摄了超市中所售餐具的外形,并在课堂中展示给学生,很好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欲望;其次,中学生正处于爱表现的阶段,美术欣赏课如果一味地以名家艺术品作为欣赏对象而缺乏创新,必然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多开展一些艺术模仿活动,必然要求学生临摹教材中的画作,或者根据教材要求自行动手设计、制作相关的美术工艺品,然后教师在教学中,以学生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分析其中的美感与不足,既能起到审美能力训练的作用,也契合学生的认知心理。

4.巧用实践活动,训练审美技能。审美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包含对美的认知、理解、分析、评判等多个层面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具备高超的审美技能,换言之,审美技能是学生审美能力的核心内容。因而,在美术欣赏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做好学生审美技能的训练工作,实践活动则是最佳选择。美术实践活动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而开展的各项动手活动,这不仅是落实美术技能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客观需要。就以《身边的物品》教学为例,本课可以归纳到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之中,主要通过大量图片向学生展示了静物画的技法,对学生描绘工具的选择、描绘角度的确定等都有积极意义。我在教学中,就采取了活动教学法,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创造一幅以线为主的素描作品,而描绘对象则集中于课堂之中,可以是教室内的书桌、板凳、课本,也可以是教师从外面代入课堂的各种水果。为了让学生更有激情地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我在活动开始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水果组和文具组,两组学生进行素描比赛,绘画完成后交给教师评分,并互换绘画作品作为礼物,不仅起到了课程教学的作用,还调节了课堂氛围。

三、结语

美术作为中学阶段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自然以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为主要教学目标。然而受主客观各种因素的限制,此一教学目标并未得到有效落实,最为典型的便是教学目标的知识化,技能化,严重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也不可避免地制约了美术教学所能取得的教学效果。对此,教师在教学环节中需要有意识地矫正当前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弊端,从审美兴趣、审美对象、审美心理乃至审美技能等角度出发,采取好相应的策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红梅.谈中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培养[J].体音美教学,2009(05):223.

[2]郭红涛.浅谈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百花园地,2011(02):163-164.

[3]李世红.初中美术欣赏课审美能力的培养途径[J].跨世纪,2008,16(10):216.

作者:钱英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兆丰学校

第九篇:初中美术课作业练习有效性研究

摘要:任何学科教学都离不开作业的辅助,美术课也不例外。美术课作业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课堂上完成的。美术作业是美术课堂上能最快反应学生学习所得,体现课堂有效性和学生技能掌握程度的一个依据。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与作业的有效性是相互关联的。依据《美术课程标准》,遵循“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主要通过课堂40分钟的有效教学设计作业练习来反馈,因此美术课作业练习至关重要。

关键词:美术学具;设计练习;小组合作;有效性

泰戈尔说过:“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美术课的作业没有标准的答案可以参考,与其它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如果太过公式化,反而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老师们必须设计一些新颖的作业形式,面向全体学生,来唤起学生对作业的兴趣,让完成作业的过程快乐起来。

一、美术学具准备充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以往美术作业,学生使用的大多是16开的作业本。每当参加学校组织举办的美术比赛活动时,老师就仓促地让学生准备作品,学生面对参赛画纸时犹豫不定,在构图、造型、比例的把控上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我们美术组与学校、家委会共同商议集体为学生统一购买素描画纸和基本的美术学习用品,统一放在美术专用教室由美术老师保管。根据美术教学内容老师把学具提前摆在课桌上,学生上课直接使用。这样,即节省了时间,又没有了因忘记带绘画工具材料而交不齐美术作业的烦恼。同时还有利于训练他们在绘画过程中的构思、构图、造型、涂色、修整……全过程的调控能力,也能拓展他们的思维,给他们一个施展自我的空间,直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最为重要的是一套学具可以共同、循环使用节约费用,大大的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练习

《美术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应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技能在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在教学中我们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以之为基础去创设文化情境,依据本学校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实际能力设计作业。《面具》的设计制作我们就是与学校的英语周和元旦活动相结合,学生根据课本剧人物角色绘制形象,或是按照排练的节目需要设计一组系列面具烘托表演气氛。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改善作业效果,例如在进行《春天的畅想》一课时,让七年级学生分层进行作业练习,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和对春天的感悟自由选择绘画工具材料来创作;基本功中等的学生在美术室内根据教学内容布置的展板、实物投影播放和老师从网络下载的素材库里参考大量作品进行加工改造;基本功较差的学生临摹展板和素材库里喜欢的一幅作品。这样,分层训练使学困生在完成作业时不吃力,让优等生的能力得到张扬,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三、合作式作业

我经常会给学生讲南美洲为躲避草丛自燃大火蚂蚁“抱成团”的故事,是为了让学生明白:为共渡难关,团结协作是手段。在《色彩和谐的画》剪贴画教学中尝试采取了小组合作方式:“你用对折的方法剪图形真快啊!”“这种造型的花再加两朵”“这边放水果要有遮挡关系,那边的形状过小,显得有点空了”……每个小组成员在激烈地探讨着。看到学生们的创作,我惊叹不已,这里展现的是整组学生的智慧、才能和创意,顾全大局、求同存异的和谐场面。课堂中洋溢着笑声……作业已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

四、合理评价培养能力

合理的评价,哪怕是一个肯定的眼神都会给学生极大的鼓励。以往呈现的方式是分数、等级或评语与等级相结合的方式,可是经过观察发现,画得好的总是那几个同学。有一部分学生形成一种观念,就是自己反正没有艺术细胞只能是这个水平,上美术课没兴趣。我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我就将每个班分成八组,选出绘画水平高、有威信、纪律性强的学生当小组长。针对小组成员的学习认真程度、课堂纪律表现情况、使用学具以及卫生情况等实际情况公平合理评价。通过这些全面评价,不但注重学生美术知识技能、技巧的学习,也包括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学业内容。对于已经完成的作品,以班级为单位,优中选优保存起来,以供优秀作品展览和为下一届学生范画、练习时参考。中学美术课是通过美术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内、课外的美术个性化作业是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一个有益的切入口。它能帮助学生认识自身的个性、认识自己的美术学习的特点,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学生的人文素质也得到了不同程度地提升。

参考文献:

[1]郭婷婷.《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10期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一版

[3]李永正.《中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第一版

[4]杨九俊.《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第一版

[5]靳玉乐,宋乃庆,徐仲林.《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谈新教材新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7第一版

作者:杨波 单位:新疆兵团十二师养禽场子校

第十篇:初中美术教学中学生联想能力培养

摘要: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通过类比训练、转化训练、反向训练、推理训练和发散训练等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各种联想能力。

关键词:美术;联想;培养

想象是以原感性形象为基础的在人脑中创造新的形象的过程,初中美术的教学大纲提到中美:“教师通过美术教学,需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形象记忆力、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教师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的联想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

1通过类比训练,培养近似联想

近似联想指的是通过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行联想。美术教学的知识体系中,单个知识点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或者近似性。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首先应该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将知识点进行归类,然后在讲解时,通过一个知识点的特征带动学生联想到其他知识点,将零星的分散的知识点用相似的特征归类起来,形成知识链,随着知识的进一步拓展,形成有机序列。如中学美术课本中有这样一课的《动物装饰―鸡》,教师教学中可以先对前两课《动物装饰―鱼》和《动物装饰―虎》进行装饰技巧方面的总结,即通过变形图案进行装饰的技巧来引导学生进行鸡的装饰,进而通过相似性和一致性总结出其他动物的装饰技巧,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学生对动物本身形体进行简化、添加和装饰,从而达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