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优秀论文 > 数据视角下的审计新闻研究

数据视角下的审计新闻研究 

作者:中华智刊网联盟 来源:中华智刊网联盟日期:2020-05-09 16:56:59人气:617

历史是昨天的新闻,新闻是明天的历史。审计新闻记录了审计发展的重要时刻,书写了审计在国家生活中的重大作为,提供了梳理审计事业的一种角度。

到目前为止,把审计学科和新闻学科进行交叉研究的成果很少。在中国知网中以“审计新闻”或“审计报道”为关键词分别进行搜索,共得到172条结果,这些研究多是从新闻发布、新闻写作、媒体报道对审计工作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而以时间为线索,进行纵向研究的成果较少,因此进行相关研究具有必要性。笔者以文章标题中含“审计”一词在1946年5月15日(创刊日)至2018年8月1日的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进行搜索,共得到1231篇报道。本文主要运用定量的内容分析方法,兼用定性的文本分析方法,试图以一种纵向的视角,观察从《人民日报》创刊日起始的审计新闻。

从表1《人民日报》审计报道的年度分布图中可以看出,73年中《人民日报》对审计的报道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媒体报道数量反映媒体关注度,总体上升的年报道数说明《人民日报》逐步加强对审计的关注。

图1显示《人民日报》审计报道有四个较大增幅的阶段:1983至1986年、1996至1999年、2003至2006年、2009至2011年,增幅较大的原因是审计署及地方各级审计机关的设立、审计法的修订、审计法实施条例的颁布等重大审计工作的开展。可见,《人民日报》审计报道数量受审计事件的影响较大。

再进一步分析可知,1948至1980年(除1951、1957年两年每年1篇)《人民日报》审计报道数量为零,这说明因为当时没有统一的审计机关,审计在国家舆论层面并未得到重视。从审计署成立开始,审计报道便翻开新篇章。比如1984年《人民日报》审计报道仅8篇,1985年开始大幅度增加至35篇,创下单年最大增幅,其主要原因是审计署成立两年来各地审计机构积极开展工作,审计署设立派出机构。从1985年开始,之后的年报道数量均在两位数以上,之前长达几十年的审计报道“空窗期”从此一去不复返。

审计新闻是否具有周期性?笔者将《人民日报》总共1231篇报道按月划分,得到月报道数量如图2。可以发现,每年6至7月、9月、12至1月的报道数量最多,根据每年审计工作安排,这几个月正是审计工作报告、审计结果报告的发布时间,可见审计新闻受审计热点的影响很大,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对比之下,每年3月、4月、10月等月份报道较少,这说明审计新闻依赖报道固定选题,较少从审计日常工作中发掘线索,缺少创造性思维。

审计事业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一件件具有代表性的重大审计事件构成的。通过对重大审计事件展开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审计新闻的报道规律。1978年改革开放后审计事业的建立和发展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如表1),笔者在每个阶段选择一件代表性审计事件,分别以各自关键词在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中搜索,共得到报道93篇,随后运用清华教授沈阳团队研发的ROST新闻分析工具(ROST News Analysis Tools)对93篇报道进行定量分析,从词频、立场、语言等方面进行研究。

词频即词语使用频率,词语频率显示的是某个词在一定文档中的突出程度,词语频率越高,该词越能体现该文档的内容。笔者运用ROST新闻分析工具进行统计,得出排名前16的关键词词频如表2。

实际上,这16个关键词可以被划为三类:审计主体,如审计机关、部门等;审计客体,如规定、财政等;审计行为,如审计工作、审计监督等。从这些高频词汇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对审计的报道更多关注审计工作本身,关注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关注审计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权力规范运行、促进反腐倡廉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发挥的作用。

形容词是新闻文本中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评价或判断的词。形容词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使文本增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媒体立场。笔者利用ROST新闻分析工具,再对六件代表审计事件报道中的形容词词频进行排序如表3。

从《人民日报》的形容词选择中可以看出,绝大部分是褒义词,如“国家建立审计机构是现代管理和监督经济活动的重要手段”“审计监督是现代国家的一项重大任务”。作者在报道审计时选择这些褒义词,不仅选择了词语本身的意义,更选择了附着在词语上的感性色彩,表达了对审计工作的褒扬和赞赏。在这些形容词中,唯一可以称为中性词的是“严重”,笔者发现,严重一词通常使用在“审计揭示和查处严重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通过审计,检查出重大贪污、严重渎职等违法犯罪行为”等文本中,这些报道反映了审计在揭示违法违纪问题、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中发挥的作用,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阐释作用,即使看似是中性词汇,然而同样是倾向积极的表达。

情感分析是对带有情感的文本进行分析、处理、归纳和推理的过程,通过情感分析,可以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笔者通过ROST新闻分析工具,对情感词进行扩展计算,自动生成情感权重。

情感分析结果表明,积极情绪占38.76%,中性情绪占2.25%,消极情绪占58.99%(如图3)。这样的结果有些出乎意料,与大多数人对党报“绝大多数都是正面宣传”的刻板印象不同,《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性和消极情绪占比达61.24%。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人民日报》对审计的报道持负面立场。分析发现,落入中性和消极情绪中的文本类似“审计结果运用不充分,责任追究不到位,履审履犯、违规不改的现象普遍存在。如何杜绝这些情况?”这些文本表面上看似是批评或监督,但实际仍持有正面立场。

首先,在新闻业务中,批评或监督的报道在新闻文本建构中多以问题引子、新闻由头、背景材料的形式出现,作者在文本接下来的写作中大多以突出审计如何解决存在的问题、如何发挥好监督作用,纵观整篇文章,作者只是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其次,在新闻理论上,新闻批评是运用舆论引导的一种方法,正确的新闻批评也属于正面宣传,批评或监督的报道指出了审计发现或审计自身中存在的不足,对改进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实际是以“曲线救国”的方式完成报道。

新闻语言是构成新闻报道的基本元素,新闻语言与特定的时代相符合,并不是一成不变。纵观《人民日报》六个时期的代表审计事件共93篇报道,可以发现新闻语言的两个明显变化。

第一,审计新闻的表达视角降低。审计新闻属于经济新闻,需要记者使用规范的经济术语,正因为如此,最初审计新闻的表达过于艰涩生硬,有的基本等同于专业论文,而且表达视角多是自上而下,采用高语境写作方式,为读者理解审计新闻设置了障碍。但近些年的审计新闻,作者开始自觉将专业语言解码成通俗性、生动性、简约性兼具的语言,用自下而上的视角展开报道,为读者不断拆除阅读障碍。如2005年8月《人民日报》关于《审计大案是怎样浮出水面的》系列报道,便是记者从审计署向全国人大作的审计工作报告中披露的一批案件出发,用具体的故事向读者揭示大案怎样浮出水面,这样的表达视角显然具有更好地传播效率。

第二,审计新闻的语言表达更加融合。长期以来,《人民日报》的审计新闻多以纯文字的报道方式,文字满满当当占据报纸版面。但随着新时期科技革命和传播媒介的改变,读者的接受习惯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单一文字的报道已经无法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而且容易让读者产生阅读疲劳。近年来《人民日报》对审计的报道适应了读者接受习惯的变化,经常使用文字、视频、图片等多种元素融合的表达语言。比如《审计结果将成干部任免重要依据》使用图表新闻作为信息视觉化叙述方式(如图4),《省部级领导被审计》使用新闻漫画作为寓庄于谐、诙谐幽默的说理方式(如图5),多种语言表达的融合使得审计新闻更加具有简洁性、快速性、冲击性。

审计事业是逐步发展的过程,记录这个过程的审计新闻是由报道数量、词频、立场、语言等多方面构成的。通过观察,可以让我们发现现存报道的不足,提出相关建议:第一,在新闻来源上,审计新闻的线索多是重大审计事件,对日常新闻关注较少,应加强日常的新闻策划,提高新闻报道持续性;第二,在新闻选题上,审计新闻的主题大部分是审计工作框架内的,比较千文一面,应重视报道内容和形式的创新;第三,在新闻立场上,审计新闻大概率是批评、监督的新闻,容易给公众留下“有问题才审计”的刻板印象,审计新闻应以正面报道为主,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在审计署成立35周年之际,回看《人民日报》对审计的报道,不仅是展现历史素材,追溯审计脚步,更是展望审计的未来,期待更好地讲好审计故事,传播审计声音。

本论文获得第四届全国审计青年论坛二等奖,内容有删减。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审计职业道德自律机制构建与实现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