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务实,创新进取,我们是您最好的选择!—— 中华智刊网
〖智行天下★刊心刻骨〗您身边的期刊发表专家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社科论文 > 民族音乐论文 > 民族音乐学下中国钢琴作品研究

民族音乐学下中国钢琴作品研究 

日期:2021-03-05 11:14:13人气:1042

【摘要】钢琴,作为一个舶来品,在我国愈来愈受到重视。由于钢琴艺术在我国的普及,作品也慢慢呈现出螺旋式发展的一个趋势。在钢琴传入中国的这百余年里,出现了大量饱含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音乐作品。虽然不难看出这些作品大部分展示着中国作曲家对于西方作曲技法创作手法的模仿与复制,但这些作品依旧继承了民族音乐的审美特征。因此,本文从民族音乐学这一视角研究中国钢琴作品便具有更深刻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中国钢琴作品

一、中国钢琴作品的发展进程

一直以来,中国钢琴作品的演绎与诠释始终是音乐学术界一个炽手可热的话题。钢琴在中国发展的这一百多年,可谓是道路艰辛又充满机遇,令人振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我国著名音乐家赵元任先生在1915年发表了一首钢琴作品――《和平进行曲》,这是我国理论学界普遍认知的第一首中国钢琴作品。在此以后,我国一代代的优秀音乐家们、作曲家们,便乐此不疲地为中国钢琴音乐而奋斗着。中国钢琴作品一共经历了早期阶段(1910―1949年)、新中国成立(1949年―1976年)、多元化时期(1076年至今)这三个历史阶段。早期阶段(1910―1949年)。如上所说,第一首作品是赵元任先生创作的钢琴曲《和平进行曲》(1914年)。也许还有因没出版而不为人知的更早的钢琴音乐作品。拿《和平进行曲》来说,早期的钢琴作品,受到“西乐东渐”的影响,对于西方音乐只是生搬硬套和简单模仿,西方音乐的和声功能加上中国传统音乐的乐理元素。到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中国的作曲家们开始思考是否应该冲破西方束缚,创作以自己本国的民族音乐内涵和元素为主。在1934年,前苏联音乐家、作曲家齐尔品先生在当时的上海举办了一个作曲比赛,标题是“征求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当时还在国立音专上学的贺绿汀先生报送了多个曲目参加比赛,其中的《牧童短笛》和《摇篮曲》获得奖项。其中,《牧童短笛》获得一等奖。这次比赛的获奖钢琴曲,无不体现出中国钢琴曲创作的典型风格特征:优美绝妙的中国传统曲调和传统ABA式的曲式风格,以及采用了西方音乐创作的部分手法。齐尔品先生随后将获奖作品在国外出版,使《牧童短笛》成为了当时享誉世界的第一首中国钢琴作品,其描绘的一幅中国式乡村自然景观深刻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民族民间音乐的审美观。新中国成立(1949年―1976年)。新中国成立后,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良好条件,这一时期有很多优秀的钢琴作品得以面世。这些新作品除了在风格上追求民族元素以外,更多的是受到西方音乐创作技法的启发或影响,甚至曲式、和声、复调都有大胆的借鉴,可以说是西方音乐的“骨肉”加上中国传统文化的“皮囊”。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一些作曲家还吸收了西方当代作曲家创作的无调性等更为新颖的创作技法而创作的钢琴作品,如杜鸣心先生的《练习曲》。可以看出,这一时期是西方音乐文化影响的第二次高潮期。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70年代不少作曲家根据“样板戏”音乐改编的钢琴作品,成了那个时代特定的产物并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例如,杜鸣心先生的钢琴组曲《红色娘子军》、殷承宗先生改编的钢琴伴唱《红灯记》等。虽然这些作品多数依旧回到西方传统和声体系配合民族音乐调式所创作,但也为中国民族钢琴音乐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例如至今在国际乐坛享誉盛名的《黄河》钢琴协奏曲。多元化时期(1976年至今)。中国的钢琴创作由此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作品的体裁还是音乐创作技法都有了不小的变化和丰富性。由于中西方的音乐文化交流愈演愈烈,钢琴作品的创作也进入了多元化的阶段。几十年以来良好的社会环境,产生了更为引人瞩目的“中国新音乐”,将当代西方音乐创作的新观念、新理念与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国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相结合,这是这一个时期阶段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国钢琴音乐的作品创作特征

1934年的春天,前苏联音乐家、作曲家齐尔品先生在上海举办了一场名为“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征奖”的比赛。当时的比赛评委邀请了我国著名音乐家萧友梅先生、著名音乐家音乐教育家黄自先生以及齐尔品本人等中俄音乐家担任。这个活动是中国钢琴音乐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活动,同时也是百年来中国钢琴作品发展的一个奠基石。从这个比赛过后,中国的作曲家们在创作中国钢琴作品的时候便不约而同地“达成共识”:中国钢琴作品一定是富含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民族民间音乐元素,中国钢琴作品以“中国元素”为主核而非西方的音乐创作内涵。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主要分为以下三个类别:(1)以民族器乐、民歌的旋律改编成的钢琴曲。如黎英海先生创作钢琴曲《阳关三叠》《筝箫吟》、储望华先生创作的《浏阳河》《二泉映月》等。(2)以中国民族宫调系统为内核,追求调性色彩或和声的创新性作品。如王丹红女士的《东方地平线》、汪立三先生的《东山魁夷画意》。(3)运用西方20世纪音乐创作手法、十二音体系创作,但依然富含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内涵的作品,如王建中的《诙谐曲》、陈铭志的《钢琴复调小品八首》等。

三、中国钢琴作品音乐美学特征

艺术源于生活,大多数中国钢琴作品素材来自于现实生活,与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很多作曲家都热爱民间艺人的音乐小品和歌舞小作。例如,王建中先生改编的《梅花三弄》《彩云追月》、储望华先生的《二泉映月》、朱践耳先生的《流水》。不仅如此,俯瞰浩如烟海的中国钢琴作品,不少作品的民族化和声和中国音乐特殊的“旋法”音乐走向都具有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和内涵。例如,黎英海先生创作的《兰花花》、贺绿汀先生创作的《牧童短笛》,这些作品中大量的地域元素特征,民间音乐创作手法要素使中国钢琴作品能将中国传统音乐的精华得以传承至今。基于上述分析,从民族音乐传统在当代钢琴作品中所表现的现状,这就是对民族音乐文化基因的再认知,以音乐美学的这一重要范畴来研究中国钢琴作品中的学术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四、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的中国钢琴作品实例分析

民族音乐学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部田野工作史。从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历史阶段中,不少作品来自于民间艺人的个别访谈、艺人的口述或者表演进行录音后而改编的钢琴作品。其中尤为著名的一首钢琴作品便是储望华先生改编自阿炳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所创作的同名钢琴曲。《二泉映月》作为一首近现代经典的传统二胡曲,多数人喜爱此曲正是因为它那独特的“人情味”,这首乐曲饱含了流浪盲人艺术家的辛酸与痛苦,仿佛能看见演奏者阿炳的感叹和悲痛,催人泪下,意境深邃。而储望华先生的改编则是对原曲的再创造。二胡是弦索类乐器,钢琴是“击弦乐器”。这首作品充分运用钢琴发声的独特方式,将原作二胡演奏的很多“腔音”演奏置换成装饰音。同时加入了很多西方音乐创作中的复调对位和和声,使改编后的内容及曲式更加完整,通过西方音乐的语汇,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在1977年,钢琴曲《二泉映月》首次登场,首次公演是由我国著名钢琴家、钢琴教育家杨峻先生演奏。杨峻先生曾说:“二泉映月成为一首用钢琴演奏的、用钢琴说话的、用钢琴来感人的新的钢琴作品”。在现代社会,不难发现储望华先生的这首钢琴作品《二泉映月》被很多钢琴演奏家收录至个人专辑之中。从作品的创作上看,改编后的钢琴曲比原来的版本更为精致,布局也相当合理。同时,储望华先生继续沿用原先的变奏曲曲式。与原曲相比,储望华先生将之前的五次变奏部分精剪成四次变奏,但是引子部分和主题旋律构架全部保留。这首作品古韵古香,一气呵成的《二泉映月》在结尾的休止符像极了古语“此处无声胜有声”,像似与大自然结合一道,绵绵不绝,仿佛音乐慢慢“远去”。在这首作品的钢琴演奏诠释中,和弦的演奏技巧,声音、触键、音乐表现和理解等方面要多加注意,不同段落衔接充分明确,旋律线条不能随意间断。关于本曲的演奏诠释,笔者有如下演奏建议:引子部分应该在maestoso(庄严)的速度情感状态下运行。演奏时引子部分的时候,声音切记不要太“散”。紧扣“二泉映月”这个主题,每个音符的弹奏都要注意下键集中的问题,处理速度与节奏不能过于自由。在练习这首作品时,建议分声部练习,多加考量“慢触键”和“深触键”的音响效果。乐句之中的每一个经过句都要谨慎地处理其声音,有不少装饰音也在模仿中国音乐中的“腔音”形态。在作品的第5小节,左手第一拍上的升C要多加练习和注意,因为此处是在模仿二胡的空弦。而到了第6小节,第三拍的琶音演奏,可以心念手腕如“沉船”版感受,演奏时不要紧张,让声音听上去如一抹而过,绵延版的美学效果。另一个很重要的乐句是第47至52小节。这是本首作品的高潮部分,音乐色彩感尤为注意。其低声部的左手演奏部分有一段六连音的琶音、和弦可以感受身体重心的“下沉”和“坠落”。演奏时注意要将力量“运送”到指尖,将无法平静的内心情感通过身体传达到手指尖,再从钢琴里发出声音。此外,在作品的演奏中,要时刻注意用耳朵来调整所演奏的声音,突出和弦高音部分的旋律线条,确定演奏和弦时声音听上去要饱满,结实而有力,手腕很放松,但手型、手架却要很牢固。手指和手掌一直支撑住,要坚硬、挺立,音响效果要具有厚实感,共鸣和立体感。由于作品部分段落的演奏速度稍快,切忌出现用手砸琴或者拍打琴键所造成声音发“散”“燥”“虚”或刺耳的声音。

五、结语

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是在区域文化、政治、传统等有关一个民族的各个范畴中来研究音乐,以音乐为主体来找寻、探索音乐和民族的关系。而中国钢琴音乐虽然采用西方的乐器来演奏,但主体却是中国音乐、民族音乐。只有以民族音乐这种近乎处于“局内人”的身份来拆解中国钢琴作品,而不单单只是局限于站在西方视角看中国钢琴音乐,才能真正了解中国钢琴音乐的语境。唯有此,我们才能够学会如何用世界的眼光来看待中国,尝试着用世界的眼光看待中国音乐,不同于以往我们习惯地用中国的眼光来看待世界,其意义在于,“世界”于我们而言是为“他者”,用他者的眼光观己,是为“客观”的基础,这不仅是西方理论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观念保障,也是重返中国传统精神的前提。在民族音乐学视域下研究中国钢琴作品,这样的学术朝向不仅是构建中国民族音乐学未来发展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钢琴作品研究发展在逻辑上的正轨。

作者:徐敏 单位:中国音乐学院

 旅游文化论文   公共文化论文   人文素养论文   企业文化论文   茶文化论文 校园文化论文   文化建设论文   体育文化论文   文化产业论文   动漫产业论文 西方文化论文   寝室文化论文   宿舍文化论文   生态文明论文   书籍设计论文 语言文化论文   价值取向论文   民族音乐论文   地域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 核心价值观   工匠精神论文
关键字: 课外阅读论文篇

栏目分类

网络客服QQ: 沈编辑

投诉建议:19933070666    投诉建议QQ:

招聘合作:2324187102@qq.com (如您是期刊主编、文章高手,可通过邮件合作)

地址:河北省 ICP备案号:冀ICP备20013286号-1

【免责声明】:中华智刊网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告知。

关注”中华智刊网”
 
QQ在线咨询
论文发表QQ